给历史一个个面孔

  去堪培拉的战争博物馆那天,门外正在彩排纪念仪式。隔天是纪念日,纪念那些在过去几场战争中死难的澳大利亚士兵及平民。纪念日选在11月11日,那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终战日,2008年恰是90周年。士兵们庄严敬礼,旗帜徐徐升起。远望出去,背景是澳大利亚国会大厦。两座建筑同处在城市纵轴线上,各据山丘,中间有纪念碑和大树列队的笔直大道连接,号角的哀歌在它们之间的冷空气里回荡。
  战争博物馆里的介绍短片,力求做到“Every name has a story(每个名字的背后都有一个故事)”。那几天短片播的是“一战”期间,一个14岁的澳大利亚少年虚报年龄加入军队,到欧洲参战,年纪轻轻就客死异乡的故事。每一次纪念日都会挖出不同死难者的真实故事,尤其是那些普通小士兵,那些名字不会写在“历史书”中的人。
  90多年前的事了,如果没有一个个真实的面孔,大概谁也不会记得那么真切。所以第二天上午乘船游悉尼海港时,船长说上午11时是“一战”终结的正时,他会把船停下来,静默一分钟,希望我们也参与。我听到时一点也不感到意外。战争,或者说对战争中死难者的追忆是澳大利亚国民心中重要的一部分。或许对他们来说,战争不是一个抽象名词,而是一个个年纪轻轻就死去的面孔。于是在悉尼大桥与悉尼歌剧院之间的水面上,在轻微摇晃的船上,我也静静地遥想着那一场场陌生的战争。
  “一个很舒服的晴朗的初春早晨,风还有些冷,走在路上的行人依然穿着大衣。昨天是星期天,明天是春分假期,两个休假日之间,或许你正想着,但愿今天能请假。但是很遗憾,因为种种原因,你不能请假。所以你和平常一样起了床,洗了脸,吃了早餐,穿上西装走向车站。而且和平日一样搭乘拥挤的电车去上班。那是没有任何不同的早晨,看不出任何不同,只是人生中的一天而已。直到5个变过装的男人,用磨尖的伞尖将装有奇怪液体的塑料袋刺破……”
  这是村上春树的《地下铁事件》开头的一个段落。最平常不过的一天,最普通不过的人,却在一场恐怖袭击事件中被永远改变了生命轨道。他或许也认为,那一次奥姆真理教对东京地铁进行的沙林毒气袭击事件,如果没有留下具体的面孔、真实的故事,人们只会把它当成又一桩新闻事件,慢慢抽象化成一个名词而已。村上春树说,在采访过程中,抽出许多时间放在介绍被访者的个人背景上,是不想让一个个最“普通”却又活生生的人,只成为“许多受害者当中的一个没有面孔的人”。
  或许我们的博物馆、我们的历史中应该有更多名字——更多默默无闻者的名字,让我们再听一听那些名字后面的故事,让我们有机会为他们默哀,让历史更加真实。
  (陈 瑞摘自《联合早报》2008年12月6日,王小钦图)


青年文摘相关文章
青年文摘推荐文章
青年文摘热门文章

乐清上班族_微信公众号

乐音清和_微信公众号

有声杂志_微信公众号

网站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