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线解职,火线复出
1941年5月,德军已在苏联边境集结大量兵力,机敏的朱可夫遂于5月15日向斯大林提议先发制人,可斯大林没有接受。
6月22日,德军发起闪击战,缺乏准备的苏军自然一片混乱。开战后第6天,斯大林到作战室视察,总参谋长朱可夫居然毫不理睬,并赌气说:“等我了解清楚情况,自然会汇报。”斯大林自讨没趣,只好说了几句鼓励的话,默默走开。
1个月后,苏军战况不佳,西南方面军有被包围的危险。朱可夫向斯大林建议:“西南方面军必须全部撤过第聂伯河。”
斯大林马上反问:“基辅怎么办?”
“基辅不得不放弃。”朱可夫回答,接着说要在耶尔尼亚组织反突击。
从战争开始,斯大林就一直在忍受朱可夫的高傲和固执,但现在他忍不住了,他大声咆哮道:“哪里还有什么反突击?真是胡说八道!”
朱可夫马上正色道:“如果你认为总参谋长只会胡说八道,那么还要他干什么?”
半小时后,斯大林宣布解除朱可夫的总参谋长职务。
然而,朱可夫一语成谶。9月下旬,苏联西南方面军66万人在基辅被围歼。如此一来,列宁格勒岌岌可危,守军士气低落,军官酗酒、士兵逃跑……面对糟糕透顶的状况,将军们大都一筹莫展,斯大林只好又将朱可夫请出山。
一来到列宁格勒,朱可夫就毫不留情地撤换了两个集团军司令,并扬言要把大批军官送上军事法庭;之后,他仅用3天时间就重新组织了防御体系;然后,他又集中主力,不断组织规模不等的骚扰战。军队信心的重建和正确的战术,让德国人再也未能前进一步。
携胜利之威,朱可夫被调到莫斯科,指挥首都保卫战。
11月下旬,德军冲到莫斯科西北,第16集团军司令员罗科索夫斯基向朱可夫建议后撤10公里,依托水库和河流建立新防线,朱可夫坚决不许。罗科索夫斯基便直接向最高统帅部提出后撤意见,并得到允许。没想到,朱可夫勃然大怒,居然下令撤销斯大林的命令,要求“不许后撤一步”。
朱可夫挥斥方遒,苏军反败为胜,取得了卫国战争的胜利。
二战的胜利,让斯大林的疑心病有空发作。朱可夫因向西方新闻界谈到了未经批准发布的内容,以及擅自搜刮战利品的“经济问题”,第二次被贬。
不过,在朱可夫被两次降职后,斯大林良心发现,这位挽救苏联的老臣在1952年再度浮出水面,成为中央候补委员,并于次年成为中央委员。
百日辉煌,终生遗憾
1953年3月,斯大林去世。贝利亚、马林科夫、莫洛托夫和赫鲁晓夫都想上台执政。赫鲁晓夫决定动用军队的力量先搞掉克格勃头子贝利亚,他想到的第一个人就是朱可夫。实际上,朱可夫与贝利亚早就有矛盾,所谓“经济问题”,正是贝利亚搞的鬼,他还将朱可夫列入一个“军人阴谋集团”,若不是斯大林的信任,朱可夫早就完蛋了。
在朱可夫的帮助下,赫鲁晓夫顺利地取得了党内斗争的胜利,朱可夫的地位亦得以提升——1955年,朱可夫出任国防部长;1956年,朱可夫被选为中央主席团候补委员。
这之后,赫鲁晓夫与马林科夫等人的矛盾愈加尖锐。当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上发表反对斯大林的“秘密报告”后,双方的冲突已经不可避免。
1957年6月上旬,马林科夫等人趁赫鲁晓夫出访芬兰,制订了完整的“逼宫”计划。赫鲁晓夫一回来,就被告知要参加一个主席团会议,内容是讨论“庆祝列宁格勒建城250周年”。
可刚一坐下,马林科夫就率先开炮,痛批赫鲁晓夫的政策。其他人也纷纷出击,攻击赫鲁晓夫背离集体领导原则,独断专行。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朱可夫突然走进来说:“同志们,开会前一个小时,马林科夫找我谈话,他想拉拢我站到他们一边!”听到这里,会议室顿时安静了。主持人布尔加宁见势不好,只得宣布休会。苏共最终给马林科夫等人戴上了“反党集团分子”的帽子。因此功绩,朱可夫晋升为主席团正式委员,进入最高决策圈。
朱可夫的春风得意,让赫鲁晓夫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危机感。他在回忆录中说:“主席团的成员问我,我是否像他们那样,看出朱可夫正在努力夺权……我得到情报,朱可夫在同军区司令的谈话中,确实流露出拿破仑式的意图来。”
于是,登上顶峰仅100多天的朱可夫又跌到了谷底。1957年10月26日,赫鲁晓夫免除了朱可夫的一切职务。
从此,朱可夫赋闲在家,再无翻身机会。他每天在克格勃的监视下度日,甚至与妻子的每一句对话都会被录音。直到1966年,其名誉才被恢复。
(王成刚摘自《看世界》2008年11月下,宋徳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