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处的环境那么好,我跟你怎么说你也不可能理解我在这个烂环境里的心情!”一天,我收到一封读者来信。他说,他在县城的一个机关工作,几年下来,碌碌无为,觉得周围的人都很平庸,事都很龌龊,自己除了跟着平庸和龌龊外,似乎别无人生机会可以创造。
我静静地想了好一会儿,才提笔给他回信。我告诉他,我理解他,我知道在一个烂环境里是怎么回事,因为我也是从一个又一个烂环境里过来的,他现在所处的所谓烂环境甚至是我当年做梦都不敢想的好环境呢。
我说的是真事。我从师专毕业时,因为家在农村,理所当然地分回了本区的中学。说是区中,实则是在一个村里。二十来间瓦房、一圈围墙、十几个老师、二三百个学生,就是我所处的环境了。这样的环境,前缀一个“烂”字该是名副其实的:信息闭塞,文化生活单调,吃的用的差,爱情对象稀缺,多数人的内心对明天没有盼头。事实上,我的那些和我一样年轻的同事们,大多把课余时间消磨在了麻将桌上,有点儿背景的则忙着活动怎么调进县城。而我,因为不敢梦想调进城的好事,对搓麻又提不起兴趣,只好给自己定了一个考省教育学院本科的目标。
几年后,由于没有报考指标我没能成为省教育学院的本科生,却在一个偶然里令人不可思议地考上了研究生。
回想起来,无论是在当时还是后来,我在心里都没有把那所中学看成是什么“烂环境”。相反,它留给我的一直是一种温暖的怀念和由衷的感激。我怀念自己在那里为一个小小的目标做着准备的充实,我感激那个环境使我有一种激情要力图改变自身。于我而言,那个环境反而是个好环境。倒是我的一个同学,一毕业就分到了省城,十几年后见到我,对我感叹:“你被逼出来了!而我成了温水里煮死的青蛙。”好环境于他却成了烂环境。
一个环境,怎样是好?怎样是烂?标准主要并不在环境本身,而在于人如何自处:置身其间,不迷失自己并葆有生活的激情,这样的环境再“烂”也是好环境;反之,再“好”的环境也是烂的。
安徒生在《丑小鸭》里说得好:只要你是个天鹅蛋,就是生在鸭圈里,孵出来的也一定是天鹅。环境对于人有一定的影响,但更重要的还在于我们自己要真是天鹅蛋!
(鲁力摘自《中国青年》2002年第14期)
(作者:彭明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