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接力

当子女长大成人,能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了;当父母能够从子女的世界中剥离开来,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超脱地看待他们的得失,并耸耸肩不在乎地说“这是他们的生活”时,我不知道这对父母来说算不算是一段美妙的时光。
  在我二十多岁的时候,我焦虑地徘徊在医院的走廊里,忧心忡忡地等待医生为我儿子把头上的伤口缝好。我问比我年长的护士:“什么时候才可以不再为孩子操心?”她回答:“等他们过了调皮捣蛋的年龄。”一旁陪着我的母亲微笑不语。
  当我三十多岁的时候,坐在教室里的小板凳上,听着老师向我抱怨我的一个孩子如何不守纪律,在课堂上大声喧哗破坏教室气氛,并把制作车牌当做自己的理想。若许连老师也实在不忍看到我那揪心的样子,她反过来安慰我:“不用担心,孩子们会走过这个阶段的,到那时,你就可以轻松地坐在教室后面,欣赏他们的进步了。”
  四十多岁的时候,我花一整天的时间去等待:等着家里的电话响起、等着汽车驶进院子、等着前门打开、等着孩子们平安无恙地出现在我面前。一个朋友劝慰我:“不用担心了,他们会自己照顾自己的。再过几年,等他们成人了,你就用不着如此操心了。”
  当我年过半百,身体已大不如从前,容易生病和感到疲惫,可我仍在为我的孩子们担心。我继续不能自控地为子女的失败而苦闷。因他们的挫折而煎熬;和他们一同承受着生活中这样那样的失落。朋友这回说只有等我的孩子们都结婚成家了,我才能够摆脱担心的阴霾,过上自己的生活。我很愿意事态会如朋友说的那样发展,但只要一见到我那年老体弱、白发苍苍的老母亲强装的笑脸,想起她对我说的话,我就不得不怀疑朋友的说法。母亲总是担心地问我“你看上去脸色苍白,你还好吗?你最近又为什么事烦心了吗?”或者说“到家就给我来个电话。”
  难道只要一朝当了父母,就会不可救药地终生沦为“担心”的阶下囚吗?难道这种无休无止的“担心”,就像代代相传的火炬,折射出的是人性的脆弱和畏惧吗?到底“担心”是一个不可挣脱的诅咒还是一种彰显人类品质的美德?
  最近我的一个孩子变得十分焦躁,他对我抱怨:“您去哪了?我连着打了3天的电话都没人接,你知不知道我很担心?”我笑而不语。
  瞧!火炬已经传了下去。
(作者:朱 芳/编译)

青年文摘相关文章
青年文摘推荐文章
青年文摘热门文章

乐清上班族_微信公众号

乐音清和_微信公众号

有声杂志_微信公众号

网站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