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学生到哪里去了

同学聚会,免不了会回想大学时的光辉业绩,而那些当年成绩最好的同学,又自然是大家经常关心的。无意中我发现,那些大学中成绩最为出色,被同学、老师寄予厚望的同学,多年后在专业方面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出类拔萃,而原先不怎么出名,甚至是事业上不怎么被看好的同学,倒是事业有成。我原以为这只是现在大学教育中存在的现象,不料翻阅胡适日记,发现胡适的时代也是如此。1931年8月28日,胡适在日记中写道:
  看完《中古思想史》试卷。上年下学期,我讲此科,听者每日约四百人,册子上只有二百人,而要“学分”者只有七十五人。
  这七十五人中,凡九十分以上者皆有希望可以成才。八十五分者尚有几分希望。八十分为中人之资。七十分以下皆决无希望的。此虽只是一科的成绩,然大致可卜其人的终身。
  在这要学分的75人中,90分的,有8人,85分的,有8人;80分的,有14人;75分的,有8人;70分的,有14人,余下的就是专业上“决无希望”的了。而这“决无希望”的25人中,有4人被胡适打了零分,原因是互抄。被胡适认为最有希望的8人中,后来出名的真不多,85分的群族中也不怎么样。倒是80分中出了个有名望的,那就是后来被不少新儒家视为重量级思想人物的牟宗三。牟宗三是山东栖霞人,1927年考入北大预科,1929年升入哲学系。在胡适的花名册上,牟宗三注明是哲学系二年级学生。胡适除了给牟宗三打80分外,还有两句批注:“颇能想过一番。但甚迂。”如此评语,此生在胡适看来也不会有什么大的事业前途。但偏偏是这位学生后来做得最为出色。
  同样的情况在胡适身上也发生过。在1934年3月27日胡适日记中,保存着一张宣统二年(1910年)第二次考取庚子赔款留学美国学生榜。这一次共有70名学生考取,学生榜是按照考分高低排列的,第一名是来自上海南洋中学的考生杨锡仁,平均分数是79.35。第二名是来自江苏江南高等学校的考生赵元任,平均分数是73.4。胡适排名第55,是来自上海中国新公学的考生,平均分数为59.175。假如按照成绩来排的话,胡适应是在中下水平。但就是这位排名第55的考生,不到10年便“暴得大名”,一跃而成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领袖,声望和事业成就大大超过了其他同学。假如再溯源看看第一届庚子赔款的留美学生,前几名如程义法、金涛,今天能知道他们名字的可能已很少,大家不知道这些人的事业成就。倒是排名在其后的如梅贻琦(第6名)、胡刚复(第13名)、王世杰(第15名)等,在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留下了自己的名字。
  这些历史的往事当然不一定全都反映出事实的全部内容,譬如,有些学生当初的确是优秀,但考官的评价尺度和后来种种困扰个人事业发展的因素太多,也会造成人才的最终夭折。但反过来,也让人看到,事业的成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多种方式多渠道的。一条道走不通,说不定换一条道却可以走通。这样的道理简单是简单,但置身其中有时是很难悟清的。
  (高丽梅摘自2006年11月30日大洋网)
(作者:杨 扬)

青年文摘相关文章
青年文摘推荐文章
青年文摘热门文章

乐清上班族_微信公众号

乐音清和_微信公众号

有声杂志_微信公众号

网站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