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飚,1909年8月生于湖南醴陵一个贫苦家庭,1925年入团,1928年入党,乃一员文武双全的将帅之才。曾有一位北大学者评价:“耿飚是上山能打猎、下水能摸鱼、出门能谈判、回家能做饭的人物。若在古代,就是赵子龙、秦叔宝。”此言不虚。
耿飚完全继承了父亲能工巧匠的遗传“基因”。乐观向上的他多才多艺,什么都会。他会吹笛子、弹月琴、画画、刻图章,还会修表,长征路上谁的表坏了都找他修。耿飚也喜欢摄影,他在长征路上拍了一路,随身还带着冲洗的器材。美国友好人士斯诺访问延安时,借走了耿飚长征时期的摄影作品,《西行漫记》里就有耿飚拍摄的照片。后来斯诺托丁玲归还,但是在烽火连天的战争年代,大部分丢失了。早在红军时代,他就能“优孟衣冠”,登台演戏。因为身材高高瘦瘦,所以,他和红军将领罗瑞卿便成了扮演蒋介石的最佳人选。不过,耿飚轻易不肯上台。但是后来张爱萍写了个罗瑞卿给蒋介石打电话的活报剧,耿飚就没法拒绝了。他和罗瑞卿配合默契,把台下的观众逗得前仰后合,不亦乐乎。
第三次反“围剿”时,耿飚任红三军九师参谋长,奉黄埔出身的师长徐彦刚之命,带领特务连在河上架桥。徐师长只是扔给耿飚一本《工程学》,让其边学边干。只上过私塾和工人夜校的耿飚硬着头皮啃书本,困难可想而知。经过个把月的训练,耿飚翻烂了那本《工程学》,大家的架桥技术也提高了,于是开展架桥、拆桥的反复演习。百十米宽的小河,只要个把小时就能架起一座可供部队通行的浮桥。学会架桥,对红军第三次反“围剿”十分有利。3年后,面对湍急的乌江,“架桥专家”耿飚再一次一展长技,架设竹排浮桥。刘伯承对耿飚设计的“竹排浮桥”方案十分欣赏:一要设法使几百个竹排固定在激流中,必须有大量的锚;二要拉两根缆绳横贯两岸,以做桥轴线并辅助作业;三要解决竹排与竹排之间的连接问题……后来,毛泽东走上乌江浮桥时,用脚跺了几下,连声夸奖说:“真了不起啊!真了不起啊!”36小时建成了横跨乌江的浮桥,难怪毛泽东如此感慨!更主要的是,出身寒门的耿飚幼时虽说只读过两年的私塾,但聪明好学,背过诗文,成绩斐然。毛泽东的胞弟毛泽覃有一次拍着耿飚的肩膀开玩笑说:“你是小学者,将来等革命胜利了,还要留洋、当工程师哩,我教你英文吧!”除了一般用语外,毛泽覃教的英文单词,耿飚印象最深的是party(党)和communism(共产主义)。无论是毛泽覃,还是耿飚自己,都没有料想到,27年后这些英文还真的用上了。
甘肃陇东“凤城”庆阳,那是发生过刘巧儿故事的地方。1941年7月5日,在八路军一二九师三五八旅政委甘渭汉、赵文兰夫妇暗中撮合下,三五八旅副旅长兼副政委、参谋长耿飚与18岁的庆阳县女子小学教师赵兰香结婚。婚礼就在庆阳女小一个教室里举行。32岁的新郎当时还是庆阳城防司令。因为前妻所生的女儿耿莹寄养在赵兰香家,耿飚经常去探望,一来二去,1岁的女儿耿莹也成了耿飚与赵兰香的牵线人。小学毕业的赵兰香是独生女,原先就读于庆阳女小,后来在延安派来的女干部的启发教育下,成了庆阳县城第一个走出家门参加社会工作的女性,她教庆阳女小一年级的国文和美术。在庆阳驻军的时候,耿飚借了全套的中学课本,利用晚上的时间自学。年轻的夫妇俩就在如豆的油灯下苦读。在延安中央党校,耿飚也非常勤奋,还自学《孙子兵法》《七子兵略》《太白阴经》等古今中外的军事著作。在延安,为了打破国民党反动派的封锁,毛泽东发出“自力更生,丰衣足食”的号召,军民大生产运动轰轰烈烈地展开。当时每个人都有生产指标,耿飚就拿出他的钳工手艺,为赵兰香制作了一部手摇纺车。每到周日,小两口就在中央党校宿舍前的空地上劳作。那时三五八旅在庆阳东北的子午岭的大山里开荒,那一带野兽很多,不但糟蹋粮食,而且还经常伤害人畜。耿飚就组织战士打猎,打了很多豺狼虎豹。后来耿飚养了一条军犬,那是打太原时从阎锡山的老屋里缴获的一条品种优良的日本狼狗。打宁夏时,部队就靠这条军犬传递消息。赵兰香写了信,就拴在军犬的脖子上。它能够冒着枪林弹雨,凭着嗅觉找到耿飚。耿飚也写个小条子让军犬带回来。耿飚的小儿子病了,这条军犬就趴在床前一动不动地看着。一位蒙古族的王爷看上了这条军犬,为了执行民族政策,耿飚忍痛割爱。没想到这条军犬又立了大功。王爷感动之余,把国民党逃跑时埋藏的电台说了出来。耿飚说:“这些电台全是印有U.S.A的新产品,功率相当大……”
(赵 鹏摘自《传记文学》2009年第1期,王小钦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