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面魅力与效应

  亚利桑那石化森林国家公园的游客经常会看到这样的告示:“您继承的遗产每天都在减少,每年有14吨硅化木失窃,尽管您一次只捡一小片。”看来经常有游客把公园的硅化木捡回家,严重威胁了公园生态,公园管理方为了制止这种行为才竖起了告示牌。
  这些生活中的场景,初衷都是好的。但设计人不明白的是负面案例的弊端,它让人们看到了不当行为的普遍性,因此人们就不会去改正自己的行为。
  上面盗窃硅化木的事件是由一位大学生转述给我听的,当时他和未婚妻去该公园游玩。他表示未婚妻是个非常老实的人,借个回形针都要还。当她看见公园里要求人们不要偷拿木片的告示后,这位一向循规蹈矩的女孩居然用胳膊肘捣了捣他说:“我们也拿一块吧。”
  为证实负面案例对说服力的影响,也为了看看能否有更好的说服方法,我们一位研究员连同其他科学家制作了两种内容的告示。一种是负面性的告示,同时也传达了偷窃行为的普遍性,上面写道:“很多游客偷拿了硅化木,破坏了公园内的自然景观。”文字旁还配有几位游客弯腰捡起木片的图片。
  第二张告示则只是单纯告诉人们偷拿木片是不对的,上面写道:“为保护本公园的自然环境,请不要带走园内的硅化木。”文字旁是一位游客捡拾木片的图片,游客手上画了个大大的红色圆圈外加叉(即表示禁止的图案)。当然,我们未在园内所有景区都贴上这两类告示,对那些没张贴告示的地方我们也会进行观察。
  在未惊动游客的情况下,我们把做好记号的硅化木放在园内的各个通道上。同时在某些路口张贴我们制作的告示,来看看效果。
  实验结果出乎公园管理方的意料:未张贴告示的地方木片失窃率为2.92%;贴有负面告示的地方失窃率高达7.92%,简直是在鼓励偷窃;而张贴另一类告示的地方失窃率仅为1.67%。
  实验结果说明,当说服过程影射不当行为的普遍性时,效果可能就适得其反了。因此在这类情况下,最好避免运用反面案例,应该直截了当地告诉人们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条件允许的话,不妨告诉人们多数游客都是遵守公园规章的,例如把告示的内容改为:尽管园内每年有14吨硅化木被窃,和遵守公园规章、保护环境的游客数量相比,那2.92%的偷窃率还是微乎其微的。
  (桑 蕊摘自天津教育出版社《说服力——说服他人的50个秘密》一书,辛 刚图)


青年文摘相关文章
青年文摘推荐文章
青年文摘热门文章

乐清上班族_微信公众号

乐音清和_微信公众号

有声杂志_微信公众号

网站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