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衍1981年出生在韩国汉城。他在上初二时随父母移居美国。现在,他在纽约大学商学院三年级学习营销学,同时又在朱利叶音乐学院学习音乐,被人们称为“奇才”。他读初中的时候,数学得过50分,是个成绩很差的学生。但是,读到高二,他悟出“学习不是态度问题,而是效率问题”以后,发明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学习技术”,随之学习成绩突飞猛进。现在他将自己的心得写成了这本书。
按自己喜欢的模式学习
最重要的学习技巧,就是善于利用自己最喜欢的模式。就像有些在奥运会上荣获金牌的运动员,他们不一定墨守教科书里要求的“正确姿势”,他们利用的是最适合于自己的姿势。你原原本本地利用学校或补习班教你的方法,也不一定学得好。
即使你考入很好的学校或补习班,但是听不懂讲课内容,不能接受讲课方法,那就不能提高你的学习成绩。老师再教学有方,讲解点拨再清楚明了,你还是没有学会,那么只能浪费金钱和时间。你解了几遍习题,而仍然不会解题,那你最好抛开习题集不做。背参考书背了几遍,可还是记不住内容,那你就不要继续死记硬背。想要再坚持一下,认为时间拖长了自然就会记得住,这种想法只是你的错觉罢了。
不管学习什么,聚精会神的时候效果最好。至于姿势,不要刻意去追求,用自己最舒适的姿势就行了。要纠正早已习惯的姿势,这本身就很难,又要努力学习,那就更难了。
美国电视台有一个《生活导视》专栏。在那个节目里,日本科学家阐明了咀嚼可以提高记忆力的事实。日本学者对记忆力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表明:一边读书一边咀嚼的人,比只看书的人多得百分之十到百分之二十的成绩。据生理学家分析,人有随着大脑活动一起活动嘴的冲动。也就是说两者的活动是连在一起的。课堂上不让嚼口香糖的老师,也许还不知道这个道理吧。爱嚼口香糖的人,只有嚼着口香糖学习,才能提高学习效率。
身体的活动节奏也和提高学习效率有关。美国的教育学家认为,有规律地活动活动身体,听一听悦耳的音乐,可以激活大脑的敏感度,可以增强记忆力和理解力。长期以来,韩国的学生只能一动不动地坐在桌子前面学习。这种做法压抑了学生的心理。只要懂得一点教育学的人都会知道,自己最舒服的姿势会给你带来最高的效率。只有利用自己感觉最舒适的姿势、自己觉得最有兴趣的方法,才能极大地提高学习效率。
在学习历史的时候,我常把有趣的历史故事作为话题,和同学们一起聊天。同学们对我提出各式各样的问题,我带着这些问题来看书,第二天再给同学们讲。翻书的次数多了,要讲的故事也多了,书中的内容也记得牢了。
经济学理论枯燥乏味,既难理解又难记忆。可是我把它编成大白话以后,便成了容易理解和记忆的内容。
在学习高级会计的时候,画一个工厂的简易图,想像那个工厂里的物流,这就容易掌握内容了。
所谓适合于自己的方法,就是自己关注的、感觉有兴趣的学习方法。如果你喜欢看报刊杂志,那就从报刊杂志里学习;你喜欢看电视,那就从电视里学习。但是有一条:这种办法应该和所学课程有机地联系起来。总而言之,学得又快又好的方法,就是把自己所要学习的课程,重新改编成自己感兴趣的、既容易又有趣的结构与内容,使其成为便于记忆的学习方法。
不要死抱一门课不放
“不吃苦,事难成”,这是20年前美国教育的基本思想。韩国也有“忍耐是苦的,结果是甜的”这样的警句。
美国和德国的医学界批判了过去20多年来一直支配教育理念的这种想法。所谓“痛苦”就是神经系统通知你身体不适的信号。对痛苦忍耐多了,只会迟钝神经,不会治疗痛苦。我们的身体最明白这一点了。
据说,大脑也一样。大脑和身体都要摄取营养。大脑如同肌肉,都有每次使用的极限。
有人做了一次实验。一个人阅读100页的书,头10页的内容几乎所有的人都记得很清楚,最后的10页谁也记不清是什么内容。在多数情况下,即使有人记住了,那也是扭曲的记忆。
要想学习音乐,首先要在“听”字上下功夫。一边要仔细听取每一个细节,一边要注意分析每一个音符、音调、音色、节奏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等。这就需要精力的高度集中。怎样才能做到精力的高度集中呢?五分钟集中,五分钟完全休息,才能达到极大限度地提高集中精力的效果。要做到一般的集中,则需要每50分钟休息一次,一次休息10分钟。或者这10分钟做一些毫不相干的别的事情,让紧张的神经松弛一下。若不然,大脑就会因过度的疲劳而停止转动,什么信息也理解不了,什么信息也记不住,什么信息也处理不了,最终身体会因为疲劳而感到痛苦,于是发出休息的信号。连续学习三四个小时的学生伸懒腰打哈欠的原因就在这里。
身体要休息,大脑也要休息。要想使大脑长期有效地运转,必须让它有规律地休息。有的人擅长于跑马拉松,有的人则擅长于跑一千米。学习也一样,有的学生只能坚持五分钟,有的学生则能坚持较长的时间。但是再优秀的马拉松运动员也不能天天跑马拉松。跑一千米也一样,如果连续跑,第二次、第三次的速度肯定会逐渐减慢。
学习也一样,盲目地持续很长的时间,只能使学习变得痛苦而不会有任何效果。不必因为只能坚持短时间而感到灰心。坚持短时间记忆的人,多数都是能够高度集中,具有严密逻辑的人。这些人一旦巧妙地利用高度集中的时间,就会取得出人预料的巨大效果。
只要掌握了有趣的学习方法,集中精力的时间就会变得越来越长,这样,你的学习就能张弛有度游刃有余。把字句章节变为有机联系的模块,成片成块地理解,不慌不忙地循序渐进。只要每天坚持五分钟,日积月累会收到相当可观的效果。
“精神别溜号!”这句话,听得耳朵都起茧子了。多数学生在学习之前首先定时间,然后在这个时间内学习一门课程。新的医学理论证明,这种方法是不科学的、非效率性的,只能是累人的方法。
我从高二开始改变了学习方法。一门课只学20分钟,然后转到与这门课截然不同的课学习,而后又回到原来的课学习。例如,先用20分钟学数学,紧接着用20分钟学语文,让大脑均衡地运转,以提高学习效率。我发现这是最有效的学习方法。
掌握了学习技术以后,弹钢琴就成了我的业余爱好。我经常把几本小说或诗集放在身旁。学习数学性课程的时候,每隔20分钟就轮换着看这些书或弹钢琴,让大脑均衡运动,充分发挥其功能。
我还买了录音磁带,与别的课交替学习。过去,我觉得英语很难,苦苦地学了几年,效果还是不怎么理想。自从掌握了学习技术以后,法语和德语只学了六个月,就能和法国人、德国人流利地对话。
甩掉参考书和笔记本
我的同学阿伦的学习成绩很一般,可他却考上了哈佛大学。阿伦奇奇怪怪,经常蓬头垢面,衣着不整。上课的时候,也不拿出教科书和笔记本,斜歪着身子听课,但是在数学竞赛中屡次获奖。大家认为他是很有数学头脑的学生。
有一次老师问阿伦:“为什么不带笔记本?”阿伦说:“做着笔记怎么听讲啊!”
现代精神学有很多证据表明,阿伦的想法是正确的。纽约大学的教科书《精神学基础》指出,学生在课堂上不停地记笔记是一种关联到精神的行为。学生不停地记笔记,或在参考书上画线,代替精神集中,而且把它们合法化,就是以此拒绝听讲摆脱厌倦。
如果一个学生的笔记本很整洁,但是对授课内容的记忆并没有起到多大的用处,那么笔记也是无用之物。不好好听讲,只专心记笔记,有时候连自己都不知道在记什么。
即使斜歪着身子听讲,只要精神不溜号,总能记得讲课的内容。但是不管你姿势多么端正,老师讲课的时候只顾记笔记,那么很难记清讲课的全部内容。记笔记是妨碍听讲的行为,但是几乎没有一个人知道这一事实。相反的,好多人都认为记好笔记有好处。考试的时候,再翻看一下有助于理解学习的内容。这显然是一种错觉。
学习是一种连环结构,今天听讲的内容,是明天听讲的基础。老师讲课的时候及时理解是最好的学习方法。妨碍这一方法的事情,如整理笔记本之类,哪怕是自己喜欢的方法,也要干干净净地抛弃。
当然人的记忆是有限度的。把重要内容记到笔记本上是必要的,但是每门课都要带笔记本,老师说什么就记什么,这只能妨碍学习。
关于笔记本呢,我认为,一本手册就够了。笔记的内容应该是老师讲课的新奇部分,教科书里找不到的部分,听课时受到启发而出现的新想法。最好是简短几句或几笔勾勒。
集中精神聆听老师讲课,如果没有听清,或没有弄懂,在不妨碍其他同学的情况下,应及时向老师请教,这就是学好那门课的捷径。老师在讲课的时候,一般都会暗示什么内容要考试,对此必须做好标记。整理笔记,只留下必不可少的,要简单扼要。
我们所使用的教科书和参考书,对学生应该掌握的要点都做了很好的整理。撰写这些书的人和出题者的心理是一样的,比学生自己整理的笔记要好得多。没有必要辛辛苦苦地再抄写教科书和参考书。与其抄写书还不如集中精力好好听课。这也是取得好成绩的办法。
学习不是态度问题,而是效率问题。这个问题有必要向父母解释清楚,使他们早日理解。看李小龙的武侠书,其中有一句:武术有两种,一种是花拳绣腿耍给别人看的;另一种是真刀真枪出战果的。站在强盗的刀尖前面,哪一种武术更有效呢?这是不言自明的事情。
灵活运用生活中得到的知识
凡是学过外语的人,都会有这种体会,在实际生活中左一句、右一句地随便捡起,比在那里死记硬背地积累更有效率。这一点是显而易见的。
学习法语的时候,我有一个体会,对法语印象最深的还是饭店招牌上的单词,法国香水的名称,时装业广告里使用的单词。也就是说,印象最深的不是在课堂上学的,而是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东西。
学习历史也一样,印象最深的,还是博物馆文物手册里的背景说明或者悠闲自得地看历史电视剧所知道的内容。有的教育纪录片非常生动感人,令人久久难忘;有时,朋友之间的简短对话,也叫人回味无穷;甚至,漫画书上读到的几句话,也会让人经常挂在嘴边。
我在上小学的时候看过一种漫画书,内容非常有趣,里面有各式各样的飞机和导弹的故事。后来,我在学习现代战争史、欣赏有关武器的录像片的时候,因为通过漫画里已经懂得了各种武器的性能,所以备感亲切和有趣。
这种在平时生活里所积累的知识,之所以比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更扎实,更牢靠,其原因在精神学里可以找到根据。一个人要习得知识,从接触到理解需要相当长的时间。美国的教育学家们称它为吸收期(Duration of Assimilation)。据说,这段吸收期要持续相当长的时间,而且,不能超过限定的速度。就像往漏斗里灌水一样。漏斗的嘴是固定大小的,一下子灌水灌多了,就超过了漏水量而冒出,灌得再多再快,也都冒到外面去了,无法流进瓶里。往漏斗里灌水的速度如果超过漏斗漏水的速度,那么超过的部分就成了浪费。但是,耳濡目染的知识,就像是水龙头滴下来的水,一滴一滴,通过漏斗全部流进了瓶子,全部印在脑子里,记得又扎实又牢靠。
所以,要想学习好,就要广泛涉猎知识。不管它是漫画书还是通俗小说,不管它是学术杂志还是导游手册,只要一有空就读。重要的是,要通过各种人的视觉,各种人的体验,浏览实际生活方方面面的知识。
现代文化是不喜欢读书的文化。很多人购置新的电视机也不读一下电视机的说明书。但是,你从现在开始,就要养成见到招牌就读招牌、见到漫画就读漫画的习惯。参观博物馆或去看戏,也别忘了读一读节目单。只要养成“读”的习惯,肯定能够获得比课堂学习多得多的丰富知识。这种知识,将会成为最有效地适用学习技术的基础。
(作者:[韩]赵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