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劳动者

2006年,教育部有关部门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达了这样一个观点:大学生已经成为普通劳动者。高等教育的普及,让普通劳动者接受高等教育的梦想成为现实。反过来,越来越多的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成为社会新增劳动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接受的一个现实是,大学生成了素质比较高的普通劳动者。
  这位负责人的言论在网上遭到了猛烈的攻击。精英是很长一段时间以来,社会上包括学生和家长对大学生的主要印象,公众早已经陷入了“大学生精英”的情结之中。
  这个说法不无道理:新中国成立初期,高等教育水平不高,接受过高中教育并能考大学的人寥寥无几。1949年,全国高等学校毕业生仅2.1万。到了1950年,全国的高等学校在校生不过13.4万左右。那时的大学生真是“金贵”得不得了。当时一位无线电专业的大学生希望毕业到青岛工作,学校断然拒绝这一要求,理由很简单:国家培养一个大学生不容易,青岛太小,还没到要发展无线电的时候。
  到上个世纪80年代,状况依然没有改变。大学生仍然是社会的精英。这种“崇高”一直持续到上个世纪90年代。1999年,国家决定高校大扩招,大学生的数量成倍地增长。2004年,教育部部长周济宣布,中国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走进大众教育阶段。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大学生不再是精英了。
  2005年,中国高等教育平均毛入学率近20%,这就意味着每5个同龄人中有一个大学生。有的地方,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甚至接近50%,基本上每两个同龄人就有一个大学生。
  从各地已经举行的招聘会来看,很多大学生纷纷降低了就业期望值,降低了薪资要求,希望踏实地找份工作。越来越多的天之骄子把自己看做了普通就业大军中的一员。
  大学生是普通劳动者,并不是说不可能成长为社会精英。教育部部长周济曾经说过,说大学生是普通劳动者,并不是说他们不可能成长为社会精英。但是,精英必须在基层中成长起来。说起高学历者失业,最经常被举的例子是美国的博士失业了去开出租车、端盘子。这在国外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可是在国内,仍然有一些观念需要转变。大学生从事与精英身份不匹配的工作,反而应该是时代的进步。在计划经济年代,大学生的身份意味着一辈子不失业。在市场经济时代,名牌学校的毕业证不是一张长期饭票。
  今年金融海啸带来的各大公司减员,让多数应届毕业生已经感受到了风刀霜剑。在艰难面前,大学生们必须认清现实,接受现实,尽自己最大努力跨好人生重要一步。金融海啸可以是一个契机,大学生学会用平常心态来看自己,社会也要学会用平常心态来看他们。从零开始也一样能成为精英。
  (刘雷摘自新华网)
(作者:原春琳)

青年文摘相关文章
青年文摘推荐文章
青年文摘热门文章

乐清上班族_微信公众号

乐音清和_微信公众号

有声杂志_微信公众号

网站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