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朋友,是我看到过的最快乐的医生。
一个人能够在复杂的环境中活得开心,跟他的性格与人生观当然有关系。但他能够无后顾之忧的原因之一,也在于他有个很慷慨的哥哥。
他哥哥已有数百亿身家,是一个很年轻时就开始创业的成功企业家。
“我们家就我最会念书,我哥哥只爱玩儿不爱读书,个性又很硬,从小我爸爸就告诉我,将来如果有成就,一定不要忘了哥哥。”他说。
“我依照爸爸的期望念了最好的中学、最好的医学院,照家长的愿望当了医生,然后慢慢发现,从医已经变成一个不太能获利的行业。我哥哥完全没有遵照爸爸的期望念书,早早进入了社会。他很有冒险性格,很早就外出做生意,没几年时间,他变成一个拥有数百亿身家的成功企业家,事业版图还在扩展中。还好,哥哥没有忘了我,有好处都会分给我。”
“我常常在想,书念得太好、个性太乖,或许不是一件好事,正因为我凡事都合乎父母期望,所以我总是走在‘大家都认同’的路上,我找工作很容易,所以从来没想过要自己创业;我从来没有遇到困境,所以不需要去思考人生或许还有另外一条路走;我怕犯错、怕有人说我不好,所以只要有一点儿危险,我就会避免,这些顾忌,使我缺乏哥哥的创业魄力。我一直到现在还在怀疑,现在这个行业是不是我的真正兴趣。”
是的,任何新事业的开创,都需要受到一些“除此之外无路可走”的逼迫,也需要许多“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冒险精神,一直走在顺境、拥有很多容易被现实社会接纳的条件的人,往往缺乏这样的精神。
我从小很会考试,就算平常不是很用功,只要考前努力一阵子,就可以得到很好的成绩,以前我常常以自己“从没有念过第二志愿”为傲,但是在过了某个年龄之后,我发现这并没有什么好处。
如果我目前还算活得不错的话,那么,我必须感激自己不太乖:还好我不是一个真正的乖乖女,大家都说东,我通常会走西。
我的父母都从事教育工作,在同一个学校教到退休,他们一直期许我当公务员或老师,过着比较没有风险的生活,还好我从来没有按照他们要的方式走。爸妈没有错,他们只是希望女儿跟别人家女儿一样乖巧平顺生活,他们只是不太了解,我不想天天看到太单调的人生风景,天生对新鲜的挑战总是很着迷。
想想,其实我现在拥有的、让我活得充实的一切生活,都是因为我不太乖、太有主见而来。不乖当然有代价,我跌倒的次数实在不算少。但是,人生是祸福相倚的,常跌倒的人,必然知道,跌倒时赖在地上哭是没用的,要渐渐学会怎样不再被绊倒,怎样假装没事站起来。
不久前,曾经对我的叛逆很是头痛的爸爸,忽然对我说:“我其实很羡慕你,你好像一直在过自己要过的生活,看来也还过得蛮快乐。”
有一段时间他觉得我是个很不听话的女儿。从少女时候开始,我就学会报喜不报忧,从来不要求帮忙,什么都是先斩后奏,以至于他一点儿参与感也没有,连联考时都是我自己填志愿,找到工作、离职,找对象、分手,全都是一人意见,他再反对都来不及,我简直完全无视家长的尊严。
我没告诉我爸,有些自己曾经坚持过的选择的确很蠢,有些伤曾经很痛,有时候我真的好想有人帮忙,但因为我不是乖女孩,我没有选择听话,必须自己扛起每一次选择的结果。
我学会坚强、学会不怕,所以我活得还蛮过得去。成长背景和个性使我变成一个“有事一肩扛”的人,但这也有问题。
曾有一个经验告诉我:你可以平时都很乖,但在必要时你要发出自己的意见,该争取时一定要开口。
我当上班族时,曾经担任过一个小部门的主管。在我当主管的半年后,业务量是原来的3倍。我愁眉苦脸地撑了3个月后,自觉不支,但忍下不说。
有一天,大主管终于发现我的脸色很不好看,他叫我和他谈谈,我告诉他,工作量已经增到三倍,而工作人数不变,我快做不下去了。
他怪起我来了:“你为什么不早告诉我呢?我一直等着你来跟我多要几个人,没想到你竟然什么都没说,所以我以为,你这个单位可以胜任更多工作量,是你自己制造了自己和你那个部门同事的负担!”
天晓得当时很年轻的我何等惊讶。我以为自己还是学校里的好学生,老师多给一些功课压力,我就多花一点儿力气,靠个人小聪明把功课做完。我从没想到,原来我是可以提要求的。
我为什么不开口请求支持?真正的原因应该是:我怕开这个口会让主管觉得我能力不足,没错,是我自己有问题。
听起来很傻,对吧?但后来我发现,职场中,和我一样乖的闷葫芦不少。事实真相是:如果你总是推卸责任,当然不太有可能被主管信任,但如果你不懂得为自己争取应得的,你也还是咎由自取,也不配担大任。
两性关系里,更不知有多少乖乖女长期默默抱怨自己负担重、付出多,却没有让对方了解,原来我也有要求。
有时乖小孩没糖吃,是因为他不敢告诉大人,他要吃糖。或者,糖摆在眼前,却假装自己不要吃。
不要太乖,不意味要你使坏。不要太乖,意味着你要善良,要有自己的原则。但是对于不公平的事情,你也要有反击与反抗的意志。
至少,在你年轻的时候,你要学会有自己的原则,逆来不顺受。
好,就够了,不要太乖。好孩子若要有糖吃,要记得说出来,不要等待人家来发现你的渴望。
(刘依军摘自《恋爱婚姻家庭》
2008年第11期,张弘图)
(作者:吴淡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