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那顽皮妈妈的爱

我从小就是一个特别调皮的孩子。但和许多母亲严厉管教的做法相反,妈妈不但容忍我的调皮,而且还特别疼爱我这个父母的老来子。我做一些调皮事的时候,母亲总是微笑地看着我。甚至,有时候,妈妈和我们玩起来比我们还要顽皮得多。
  一个暑假,我写了一本武侠小说,里面的人物全是我的家人,我还把小说录音做成了“广播剧”,并用刀叉配音。此外,我还拍了一本相册,里面是我和我的外甥装扮(有些还是反串的呢)的妈妈最不喜欢的演员、球员、广告角色等等。可这本相册缺了一个封面。既然都是妈妈不喜欢的东西,我就想拍一张妈妈生气时的照片作封面。为此,有一天我把电梯按住,让妈妈等了10分钟,然后我在电梯的另一端准备好相机捕捉她“生气的瞬间”。至今,我的武侠小说和相册还被妈妈放在床边。我想,只有像我母亲那样拥有一颗年轻的心,才会容忍甚至欣赏孩子的调皮、淘气吧。
  想来也是,我的调皮应该是遗传自我的母亲。我父亲不苟言笑,但母亲却常常和我们“打成一片”。有一次,哥哥和母亲两个人玩水战,弄得全家都是水。最后,母亲躲在楼上,看到楼下哥哥走过,就把一盆水全倒在他头上。
  小时候,邻居夸口说,他的水池里养了100条鱼,我们全家都不相信。后来,几个孩子在邻居不在家的时候,决定去把邻居的水池放干,数一数到底有几条鱼。经我们证实,水池里其实只有五十多条鱼。但经过这样的折腾,邻居的鱼死了不少。气急败坏的邻居到我们家抗议,妈妈却一面道歉,一面偷笑,因为“数鱼工程”就是她亲手策划并带着孩子们做的。
  我在同龄人中,学东西算是很快的,当其他同龄的孩子还躺在父母怀抱里时,我已经会背“九九乘法表”和古诗词了—这主要得益于母亲的教诲。
  母亲坚信我是个最聪明的孩子,所以对我期望最高,管教也最严。我不用功时,母亲会生气地把课本丢到门外;退步时,母亲可能会打我一顿;进步时,母亲则会给我奖励。记得小时候,有一次考了第一名,母亲带我出去给我买礼物。我看上了一套《福尔摩斯全集》。但是母亲说:“书不算是礼物。你要买多少书,只要是中外名著,随时都可以买。”结果,她不但买了书,还另买了一只手表作为礼物送给我。从那时起,我就整天读书,一年至少要看两三百本书。感谢母亲的支持,我才能在小小年纪就看了这么多本书,并养成了终身读书的习惯。
  我10岁的时候,远在美国的大哥回家探亲。看到我整天被试卷和成绩单包围着,承受着升学的压力,没有时间出去玩,也没有朋友,大哥忍不住说:“这样下去,考上大学也没用。不如跟我到美国去吧。”
  在父母的期待和鼓励下,11岁的我来到了美国南方田纳西州的一个小城市。在这个只有两万人的小城市里,来自中国的小学生只有我一个。哥哥送我去了附近的一所天主教小学。第一天入学,我就蒙了。虽然之前也学了不少英文,但我还是听不懂老师和同学们在说什么。母亲一直很担心我能否跟上进度。
  还好我还不是完全的哑巴。有一次在数学课上,老师问1/7换成小数是多少。我虽然不太听得懂英语,但还认得黑板上的1/7,这是我以前背过的。
  于是我高高举起手,朗声回答:0.142857142857……当时,同学们都瞪大了眼睛,从不让学生们“背书”的美国老师也惊呆了,几乎认为我是“数学天才”。虽然我并不是数学天才,但是,当时年纪小,还是感觉很得意。回家后,我开心地告诉母亲今天在课堂上的表现,母亲显然比我还兴奋。因为我终于开始一点点地适应这里的生活了。
  母亲一直不懂英语,但她每年都会花6个月时间在美国陪我读书。在每年陪读的6个月里,母亲要默默忍受语言不通、文化迥异的生活环境;而在她返回台湾,与我分别的6个月里,她同样会为我的学业操心。
  临走前,她又郑重地对我说:“我还要交代你两件事情。第一件就是不可以娶美国太太。”
  “拜托,我才12岁。”
  “我知道,美国的孩子都很早熟,很早就开始约会,所以要早点告诉你。不是说美国人不好,只是美国人和我们的生活习惯和文化都不一样。而且,我希望你做个自豪的中国人,也希望你的后代都是自豪的中国人,身体里流的是100%炎黄子孙的血……”
  “好的,好的。飞机要起飞了。”
  母亲拉住我的手说:“第二件事,每个星期写封信回家。”
  没想到第二件事情这么简单。我爽快地答应了。
  母亲走后,我突然发现自己一下子变得特别想念台湾。我更想念母亲,常常想到我最喜欢的事情—躺在她的怀里看书。
  我在美国接触到的教育方式以表扬和鼓励为主,这让我信心十足,在我幼小的心灵里播下了自信和果敢的种子。凭借着自信和勇气,我很快克服了语言障碍。两年后,在一次州级写作比赛中,我居然获得了一等奖,当地的老师十分惊讶—这个刚适应美国生活的中学生居然还有人文方面的天赋。
  我每周都写信把自己在学习上取得的进步告诉母亲,而且每封信都是用中文写的—因为这是我答应母亲一定要做到的事。
  后来,我终于明白,母亲临走时叮嘱我的两件事不单是简单地希望我娶中国的妻子,会中国的语言,更蕴涵着一种浓浓的家国梦,深深的中国情。由于母亲的影响,无论我身在何处,我都会关心中国正在发生的一切,因为母亲不止一次提醒我说:
  “别忘了你是中国人。”
  (魏偌摘自《生活潮》2009年第2期)
(作者:李开复)

青年文摘相关文章
青年文摘推荐文章
青年文摘热门文章

乐清上班族_微信公众号

乐音清和_微信公众号

有声杂志_微信公众号

网站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