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娜·阿伦特是二十世纪最为著名的哲学家之一。1961年,她主动向《纽约客》请缨,要求深入报道阿道夫·艾希曼的审判,发表了基于这一审判所完成的《耶路撒冷的艾希曼:关于平庸的恶的报告》。
阿道夫·艾希曼是二战中臭名昭著的战犯。他曾担任过德国第三帝国保安总部第四局B-4科的科长,是犹太种族大清洗的前线指挥官。1941年,他接受指令,负责执行旨在彻底消灭犹太人的“最终方案”。
在人们的想象中,艾希曼一定是个十恶不赦的魔鬼。但阿伦特却发现,坐在被告席上的艾希曼,看起来相当平庸。他个子不高,外貌普通,为人呆板乏味,甚至连狡猾都算不上,无法流畅地为自己实施辩护。与其说艾希曼是个与生俱来的恶魔,不如说他更像是一个办公室里履行职责的官吏。而他也确实是用这样的方式来理解自己的行为—发出对犹太人进行清洗指令的人并不是他,他只是遵照指令,保证指令能够得到高效实施。
阿伦特指出,艾希曼不是恶魔,也不是虐待狂。在他身上,体现出的是平庸的恶。这种恶是现代性的产物。现代社会的管理制度,将人变成复杂管理机器上的一个个齿轮,人被非人化了。在像第三帝国时期的德国这样的极权社会中,人们用权威的判断代替自己的判断,平庸到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无法意识到自己行为的本质和意义。
阿伦特“平庸的恶”的观点,解释了为什么在德国第三帝国时期,那么多的德国人成为了迫害和屠杀犹太人的参与者。这些德国人,在日常生活中或许富有人性,是好父亲、好母亲,好职员。然而,当他们参与到纳粹军队之后,却因为服从意识,在屠杀犹太人的问题上表现出了特殊的残忍和冷漠。这是一个伦理难题—一边是服从,一边是个人的价值判断。在当时的情况下,每一个身临其境的人一定都会体会到抉择的艰难。
然而,抉择艰难,并不等于应该放弃抉择。阿伦特清晰地指出,虽然艾希曼的恶是平庸的恶,我们甚至可以要求体制来担负一部分责任,但是,这并不等于说艾希曼本人无罪。艾希曼用接受上级命令来替代个人的道德判断,放弃思考,拒绝正视自己行为的意义,他必须为自己行为带来的后果负责任。阿伦特认为,无论在什么样的体制面前,人们始终应该坚持辨别善恶的能力,坚持倾听内心的道德律令。平庸的恶,依然是恶,它所带来的伤害,并不亚于极端的恶,甚至还会造成更为巨大的破坏力。
(聂勇摘自《文景》2009年第4期)
(作者:陈 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