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做财务工作的,对财富、数字很敏感。可我的女儿对金钱几乎没什么概念,是个十足的感性主义者。
一天,我在报上看到一条新闻:一位老太太从银行取了6万元,藏在微波炉里,结果钱被烤焦都成了残币。我把这个新闻讲给女儿听,我说,她这辈子只能当穷人了!
女儿抬起头看着我:“爸爸,既然有那么多穷人,为什么国家不多印些钱,就像印报纸一样,让每个人都快快乐乐呢!”
我“扑哧”一声乐了,笑着说:“傻孩子,那样的话就会引起通货膨胀,房子就不是6万元,而是涨到60万、100万,很多人还是买不起。”
“为什么?”女儿不解地问。
“因为─”我停顿了一下,加重语气道,“货币不是财富,只是一种符号。国家发行的货币总量,必须与实际财富及国民收入总值相当,如果过度发行,就会造成通货膨胀,货币贬值,甚至爆发经济危机。”
我讲这个故事,没想到让她对原本枯燥的财务知识发生了兴趣。
她说:“像那位老奶奶那样,一辈子省吃俭用攒的钱,结果被微波炉烤焦了,这是对金钱的浪费。”
“你说得对,如果你现在有100元,一年后还是100元,就是对金钱的犯罪。一定要让你的钱进入市场,要寻找建立一个稳定的现金流,这是理财的基础,也是理财的核心。”“可我是学生,又不工作,哪来的现金流呢?”女儿问。
“怎么没有,你不是每天有5元零花钱吗?积少成多,每天5元,一个月就是150元,一年就是1800元,这可是不小的一笔钱呢。”女儿扑闪着眼睛,看着我嘟囔:“可是,可是你又不一起给我─”
“如果你能保证不花掉,我就给你立个账户,一次给你存上。如果你能想法再赚1200元,凑足3000元,我就帮你投资,现在股市不错,用不上一年就能翻一番。”
“噢,真的?那我就有6000元了。可我怎么得到那1200元呢?爸爸,我能不能去你们公司打工?”
我一怔,问道:“我们公司除了设计软件,就是培训学生,你去了能干什么?除非当清洁工。”“行啊,没问题,不过我只能周六周日去,行吗?”
我看女儿一脸渴望的神气,便爽快地点点头说:“行,不过我丑话说在前面,这个活儿又脏又累,你不能干一天就跑。”
女儿高兴地答应了。为了获得更多的现金流,女儿还利用暑假去房地产公司做兼职,站在马路边向行人发放宣传单……
为了训练女儿理性消费,我把她一年的零花钱1800元一次存入她的账户,加上每月到我公司做清洁工,有了新的稳定的现金流,她的消费能力可以说提高了。但因为亲身体验到赚钱的辛苦,女儿花钱反而变得节省了,主动把零花钱从每天5元降到2元,这样一年大约节余1080元。为了引导她把这笔钱用于投资,我决定贷款2000元给她,让她用每月做工的钱分期支付。这样她就有了一笔可自由支配的资产,我帮她把这笔钱投入股市,以每股2.9元的价格买入一只蓝筹股,当时股市刚刚走出低谷,股价比较低。因为进入时机好,一个月就涨了30%。
平生第一次尝到投资的好处,女儿兴奋极了,我们约定,等涨到100%时卖掉一半,锁定利润,本金继续在股市里升值。半年后涨到100%,因为行情好,她征求我的意见决定先不卖,还把暑假打工赚的钱和过年的压岁钱都投进股市。2007年10月,大盘指数涨到6000点,我认为股市风险偏高,开始减仓,女儿也在我的建议下平仓。她共持仓一年零八个月,获利400%,个人资产因此跨过万元大关。
2007年8月,女儿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一所重点大学,收到录取通知书的同时,她宣布要经济自立,用自己的钱读大学。女儿没有像其他同学那样,靠做家教、端盘子打工赚钱,而是开始关注市场,寻找商机。
2007年国庆节,女儿回家度假,带回来一份商业策划书:建立“二手书”网。她想在互联网上建立一个专门收购、销售二手书和杂志的网站。我仔细看了她的方案,觉得确实可行。首先,消费群体定位明确——在校大学生;其次,商业模式简单,以旧书价格10%收购,50%价格出售;再次,成本低,规模小,适合像女儿这个年龄段和阅历的人操作。而且我告诉她,我愿意为她做风险投资,我们以股份公司的形式来运作这个项目。
我帮女儿修改、完善她的商业计划,并出资1万元做启动资金。开始销售效果并不太好。我提议在学校附近租一个临街房,开店经营,这样就得追加投资。女儿害怕亏本,犹豫不决。
我拍拍她的肩膀,笑着说:“企业运营有周期,你现在刚起步,还在培育期,投资大于收益,只要方向正确,妥善经营,慢慢收益就会增长。退一步讲,就算最后失败、公司破产,也没什么。投资总是有风险的,哪有一次就成功的?”
2008年1月,装饰一新的“二手书”店开业,一个月营业额超过网站前3个月总和,照此下去,用不上一年就会收回投资。
看来,女儿已经学会用她最大的资产——头脑——去创造财富,积累财富,驾驭财富。
(许小红摘自《家庭》2008年第4期,邹晓萍图)
(作者:陈 宇 林 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