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源:天皇为招魂创办靖国神社位于东京都千代田区九段,前身是1863年为祭祀尊王攘夷的殉难者而建的小祠堂。1869年定都东京后,明治天皇为了给在战争中辅佐天皇而死去的众多官兵“招魂”,命令建造全国性的招魂社,军务官副知
< 起源:为招魂创办
位于都千代田区九段,前身是1863年为祭祀尊王攘夷的殉难者而建的小祠堂。1869年定都后,为了给在战争中辅佐而死去的众多官兵“招魂”,命令建造全国性的招魂社,军务官副知事大村益次郎负责承办,建造“东京招魂社”,即现在本殿。
1874年东京招魂社建成五年纪念典礼时,天皇第一次亲自出席参拜。1875年,明治政府决定将分散在各地招魂社的国事殉难者全部集中到东京招魂社来,这就是所谓的合祀。而各地的招魂社还原封不动地加以保留。同时将分散在各地的招魂所、招魂社及招魂坟墓等都与东京招魂社连结起来,成为其在地方的分社,形成了一个星罗棋布的招魂社网。
1879年6月正式改称为“”。由此,靖国从祭祀阵亡者灵魂的设施演变为镇守天皇国家的,幕府末期以来的招魂传统被脱胎换骨地改造成靖国思想了。靖国神社最初由内务部和陆海军部双重领导,1887年改归陆军和海军部共管,日常事务由陆军部总务局负责;靖国神社的最高负责人为官司,由现役陆军大将担任;靖国神社门口有宪兵站岗,一切费用从陆军军费开支,神社所收香火钱也一律上缴陆军军部。
在陆军的指导下,侵略军在主要占领地纷纷建造忠魂塔和忠魂碑,陆续在中国台湾建造了台湾神社、台南神社,在朝鲜建造了朝鲜神宫、平壤神社、京城神社,在中国东北地区建造了关东神宫、建国神社、蒙疆神社,在新加坡建造了南洋神社等。以靖国神社为顶点,形成了一张覆盖整个全国和海外殖民地的神社网。
从1939年起,日本政府开始组织全国战争遗孤和阵亡者父母亲等集体参拜靖国神社,与已经成为“神”的亲人相见。孤儿表示要继承父兄的遗志,尽忠报国;被战争夺去儿子的母亲则大谈天皇的恩泽。一时间“靖国遗孤”和“九段母亲”成了时髦的流行词汇。
概貌:充斥军国主义思想
靖国神社总面积10万余平方米,正门前是高25米的类似中国牌坊的青铜大鸟居。青铜大鸟居外面两侧是建于1935年的两座13米高的花岗岩灯笼状纪念塔,底座上各嵌有8块高97厘米、宽136厘米的青铜浮雕,描绘着日军从中日甲午战争至九·一八事变的主要战争场面。其中左侧浮雕主要有下列内容:“北清事变:进攻天津城”、“平定台湾:明治41年警官队在战斗”、“满洲事变:进攻热河长城;昭和8年3月,我军进攻长城,步兵第十六旅团于3月10日下午5时30分,占领了古北口附近一角”。右侧浮雕有:“上海附近空战:昭和7年(1932)2月,在苏州上空,我航空战队飞机击落敌机”、“上海事变爆发:昭和7年(1932)1月28日,我海军陆战队击败80倍于我之敌人,发扬了武威”。这些浮雕在变相地炫耀日军当年侵略战争的“武功伟业”。
靖国神社中主要建筑是“灵玺簿奉安殿”和“拜殿”。“灵玺簿奉安殿”供奉着明治维新以来246万军人(军属和文职人)的灵位,日本历次对外侵略战争中死亡的军人,尤其是被国际军事法庭处以极刑的14个甲级战犯和2000多个乙、丙级战犯的灵位,也作为“御祭神”供奉在其中。“拜殿”是参拜“御祭神”的场所。每年4月和10月,靖国神社都要举行春秋两次盛大的祭祀活动。
靖国神社东侧有一栋1885年创办的军事博物馆,名为“游就馆”。1933年扩建为现在的规模。“游就馆”在战前和战时主要陈列从各国掠夺来的战利品,炫耀日军的“赫赫战功”。战后展出的多为战死者的遗物。战争史的陈列从二楼开始,在展厅入口两侧一幅诗词映入眼帘:“为君王为世人不惜一切,放弃生命体现价值。”可见这里宣扬的是为天皇而战的精神。展览以大量篇幅介绍了侵华战争,但反映的多是军国主义的叫嚣和侵略思想的表露。如将20世纪30年代初的侵华战争称为“支那事变”。展览还刻意对南京大屠杀进行歪曲解释,称:“1937年12月日军包围南京后,松井司令官曾向下属部队散发地图,标明了外国权益和难民区的地理位置,要求‘严正军规,杜绝不法行为’。败退的中国士兵拥到下关被歼灭。市内对换穿便服的残兵进行了检举,但南京城内一般市民生活恢复了和平。”这一解说意在回避南京大屠杀暴行的历史事实和日本应承担的战争罪责。
整个展览充斥着当年的军国主义用语,“支那事变”、“支那服”、“大东亚战争”等字句到处可见。在战史展览的最后部分,陈列的是“战后独立国家地图”,示意日本发动的战争带来了众多国家的独立,标榜日本对外侵略战争不但无过,反而有功。
现状:右翼活动大本营
鉴于靖国神社在战争时期扮演的角色及其地位与作用,占领日本的盟军总司令部对靖国神社以及日本的国家神道采取了压制和打击的政策,1945年颁布《国教分离指令》,取消国家对靖国神社的保障和支援。1946年,天皇发表了《人间宣言》,称自己是人而不是神,从而否定了日本统治者长期以来鼓吹的“天皇是神”,日本是“神国”的说法,同时也废除了历来关于国家神道的有关法令。1947年5月3日施行的《日本宪法》,又从法律上明确了宗教与政治分离的原则。此后,靖国神社成为日本人祈祷神灵保佑和吟花赏雪的佳境,还是弘扬日本民族文化精粹的场所。社内建有日本最古老的“能乐堂”,还有“相扑场”等,在这里可以欣赏到最高水平的日本国粹。
但是随着国际冷战局面形成后,美国对日政策由制裁改为扶植,日本右翼势力开始抬头,靖国神社出现了复活国家神道的逆流。1952年,日本政府举行“全国阵亡追悼仪式”,追悼在战争中阵亡的军人,天皇和皇后都参加了仪式,然后参拜了靖国神社。这是恢复天皇与靖国神社的关系以及恢复国家神道的标志。
1978年10月17日,在家属都不知道的情况下,靖国神社将在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上判处死刑的14名甲级战犯悄悄地合祀进来。此外,2000多名乙、丙级战犯仍然合祀在里面。20世纪80年代后,日本跻身世界经济强国的行列,对战争责任政策进行了调整和转换,总的趋势是为日本侵略战争历史翻案,首相参拜靖国神社是其最突出的表现。
如今,靖国神社实际成为日本右翼保守势力活动的大本营,在那里经常举行针对日本和平反战力量的各种集会和活动,特别是每年的8月15日前后,众多的右翼分子集聚在靖国神社内外,有的穿上战争时期的军装,有的头戴鼓吹军国主义的标语条,有的播放战争时期的军歌,有的打出战后已经废除的日本军队的旗帜,纷纷上演企图复活军国主义的闹剧。世人不得不怀疑,像日本这样对历史尚且不能负责任的国家,如何能够对现实和未来负责?
(李想摘自《世界知识画报》2005年1月A版)
(作者:王智新 吴广义 字数:2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