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学者的南极印象

南极最小的生存体验者丹尼莎是位来自捷克的小姑娘,7岁,是到目前为止来南极最小的生存体验者。2001年1月5日上午10点,我们乘船过海来到捷克站,见到了丹尼莎。刚一见面,她有几分羞涩。但看得出来,她很高兴我们来。为了见这

南极最小的生存体验者

丹尼莎是位来自捷克的小姑娘,7岁,是到目前为止来南极最小的生存体验者。

2001年1月5日上午10点,我们乘船过海来到捷克站,见到了丹尼莎。刚一见面,她有几分羞涩。但看得出来,她很高兴我们来。为了见这位不同寻常的小姑娘,我们做了不少准备,大家都送了一些礼物给她。我将从福州买来的几袋橄榄,从北京买的一些巧克力作为礼品送给了她,她高兴极了。

丹尼莎的第一项功课,是与动物相处。她与所有的孩子一样,天性对动物十分着迷。南极的企鹅、海豹、鸥鸟都是她观察的对象。当然她最喜欢的是企鹅。她每天都要拿出两个小时来自己单独面对企鹅。直到这一群企鹅对她不再有戒备之心。

丹尼莎的另一项重要功课是劳动,就是要与大人一起去海滩上捡垃圾。这大约三天一次,但工作量不轻,要沿着海岸走,一般从东海岸走到北海岸有三公里,返回时不捡垃圾,可以翻山走近道,大约两公里半。我们当天下午全程跟了一次,大约要五个小时。路太难走,很多路段要涉水,而水下布满滑溜溜的青苔。那天我们才走出不远,丹尼莎就不慎落入海中,冰凉的海水冻得她直发抖,不得不跑回去换了衣服再来。

丹尼莎的第三项功课是学习,看些她自己带的书,还有大人帮她选的关于动物的书。第四项功课是画画,她有画画的天分,非常喜欢画。来访的客人,只要提出要求,她就给画,画后签上自己的名字。她的画全是动物,而且是根据她对你的了解来确定为你画何种动物。第五项功课是写日记,将每天的事记下来。第六项功课是帮助爸爸准备晚饭。第七项功课是选择天气好的日子下海游泳——零下一度多的大海中!最后,对丹尼莎来说最困难的功课,就是尽量少地摄取食物——每天两顿饭,上午10点和晚上8点各吃一顿。第一顿是炒麦粉+奶粉+可可粉+白糖+人造奶油(后三者比例都很少),就这么干吃,再配一杯茶水。晚饭也简单,我们赶上的一顿饭是:一人两勺汤,由上一顿的剩饭加上圆白菜的菜头熬成,我吃的时候那菜头咬到最后,纤维就像一团麻,我先是把它放在碗里准备丢弃,后来看到别人都吃下去了,我又悄悄地把它全咽下肚去;主食是一碗糊糊,即在开水中同时倒入土豆粉和奶粉,一拌就行,吃的时候切上一点奶酪,还有点辣椒酱;每人大约两勺青菜,由圆白菜叶加上他们从海边拣回的海带拌成;饭后是一杯茶或一杯柠檬水。总之晚饭还是保持着程序上的完整性。这样的饮食当然让丹尼莎感到困难。于是她常常趁大人没注意,悄悄地从碗里挖两勺剩饭吃。而那神情,还是那么纯真,就像是在玩捉迷藏。

我们最想了解的是,丹尼莎来南极的决定是怎么作出来的,是她自己的意愿吗?丹尼莎说,她来南极就是为了亲眼看一看企鹅。从这个角度说,她是自愿的。但她的父亲做了大量的引导,向她介绍了大量关于南极动物的情况,让她看了大量的图片和录像带,使丹尼莎对南极充满了向往之情。可以说,这个决定,是在父亲的引导下由丹尼莎自己作出的。我由此想到,的父亲会这么做吗?

捷克老头耶达

南极考察站有个不成文的规定,每个队员都要轮流帮厨。2001年的1月1日,正好是轮到我。大约十点半,我正在擦地板,突然发现大雪中来了两位客人,仔细一看,是捷克老头、国际环境组织站长亚罗斯拉夫·巴夫利切克,大家亲切地称他“耶达”,他身边是丹尼莎的父亲。我将他们迎进了会议室,问他们喝什么,捷克老头竟然说“茶”,而我没有反应过来,又问了一句,他说:“tea,茶。”我这才有了反应。

耶达是一位来自捷克的探险家,已来过南极16次,每次时间长短不一。在南极期间,他每过一段日子就要到智利站区背运补给。长城站是他的必经之地,每次路过,他都要进来看看,喝一杯茶。所以他对中国考察队相当了解,认识了好多任考察队队长。我曾开玩笑说,有关部门如果要考核历任长城站站长的业绩,他可以是一个很好的顾问。

耶达原来是一位高山探险的救护队员,自己也从事登山活动,曾四次从尼泊尔攀登喜马拉雅山。后来又被吸引到南极,南极的体验让他终身难忘,他便与友人一起创建了这个小站。他是捷克巴伐利亚家族的惟一传人,继承了一点遗产,这也成了他从事南极考察、体验活动的经费来源之一。

1月5日,我们访问了慕名已久的捷克站,我们与他和他的志愿者们——包括丹尼莎——进行了长时间的交谈,并跟随他们到海边捡了近六个小时的垃圾,体验了他们简朴的物质生活。当晚,我们就住在捷克站上。我自备睡袋,睡在餐桌底下的地板上。

6日晨,我在门前消融的雪水里用手抹抹脸、漱漱口,就算洗漱完毕,一回头,发现耶达正站在山顶上,用无线高频电话与外面联系。不一会儿,他就从山上下来,我们便聊了起来。他首先对我不用牙膏、香皂的行为表示赞赏。他极富经验,能听懂我十二分蹩脚的支离破碎的英语,也能让我大致明白他的意思。他说,他一般每天只与外界保持五分钟的联系,尔后就不再开机。我问他,与岛外的交通是否就是靠人力小皮筏子,他说主要是如此,但有一个备用螺旋桨。我又问,为什么晚上不开灯,为什么将风力发电机的叶片系住,他说眼下蓄电池里的电已经够用,不必再耗费了——任何耗费都是浪费资源。

耶达总说他这个站点不是捷克站,而是国际站。原来,他和几个出经费维持这个站的志愿者,来自不同的国家。体验者中,三分之一是捷克人,三分之一是海外捷克人,三分之一是来自各国的人。每个体验者少则三个月,多则一年。在这儿体验的头一个月没有休息日。体验内容有三项:一是生存训练,要定期训练划船渡海,在零下水温的海水里游泳,独自一人在孤岛上生活等;二是生态保护训练,整个体验期间不能使用任何化学物品,包括洗头膏、牙膏、香皂等;三是环境保护训练,定期在长达几公里的海岸线上巡逻,将所看见的垃圾全部捡回来,分类登记。

耶达说,人在野外生存的三大条件依次是:保暖,水,食物。他还总结了野外生存的十大法则:

一、保持冷静的头脑;二、想办法找火取暖;三、找水源和食物;四、保持活动状态;五、任何时候都要留有储备;六、由一个人来作决定,并服从命令;七、一旦停下,立即穿上衣服保暖;八、尽量喝水,一天要喝三四升;九、保持沉默,少说话;十、要有所畏惧,不能什么都不在乎,不能太勇敢。

第二天,耶达用小皮筏艇送我们,顺便训练丹尼莎父亲的渡海能力,也让我们了解他的训练方式。坐在那只由两个直径仅有三十多厘米的气囊扎在一起而成的小艇上,发现即使不大的浪也能将我们翻过去,我们都不禁激动起来——这样的生存训练好刺激!

事后耶达说,如果翻船,一个人在那样的海水中只能活相当于游出一百米距离的时间。看我们有点惊讶,他补充说,这是医生经过试验得出的结论。

联想到耶达的野外生存的十条法则,我心里有点后怕起来。

后遗症

去南极前就听说,从那儿回来后,会留下一些后遗症。

第一个后遗症是关于拥抱。谁都知道拥抱是一件很美好的事,但绝大多数中国人不兴这个礼。

话说到了南极,整个乔治王岛八个考察站,只有中国和韩国是东方文化的国度。所以,整个岛流行的是欧美礼节,其中最为基本的就是拥抱和亲吻“腮帮子”了。中国队员比较拘谨,女队员从不主动上前吻别人,男队员被“外国女同志”吻了,还会有点儿羞涩,然后在一旁偷着乐。但两个月下来,我们耳濡目染,都接受了这样的礼节,加上南极条件特殊,人见了人都十分兴奋,人人都被改造得有点儿西方化了。

回国不几天,几位好朋友要为我接风。原本说好了我可以晚到一些,可是由于我见老朋友心切,所以到达时,只有“梁哥”在,我与他握手并拥抱他,突然发现他的回应不尽敏捷。我忽然想到,这不是南极那个国际社会了,这儿不兴拥抱。待到那几位很久不见的女记者陆续到达时,我已没有勇气行拥吻之礼了——多年来惟一的一次拥吻她们的机会,就这样“痛失”了!

第二个后遗症,是对青菜水果的无法控制的“贪婪”。

在长城站,最苦就是没有青菜水果。这让我们十分难以适应。尽管大家都带了各种维生素片,但还是在不同程度上患了口角溃疡。不但绿色的食物罕见,就连绿色的视觉享受也没有。当2月8日我们离开南极返回时,第一件大快朵颐的事,就是看到成片的绿树,我们在车上惊呼一片,纷纷把头伸出车窗外,大饱眼福。当我们在布宜诺斯艾利斯林先生家放开肚子吃青菜时,那种满足真是无以言表。回到北京的第一顿饭,是与我的太太及两位挚友——磊哥、颖明一起吃的,我几乎包揽了所有的青菜,连垫在主菜下的生菜叶,也被我一片不落地一扫而光。这样的格局足足持续了一个多月。至今,我还不能容忍对绿色食品的浪费。3月底,我又多次给杨东平先生打电话,强烈要求参加“自然之友”的自费植树活动。绿色本是我自幼生长的环境,但我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视绿色为生命之源。

第三个后遗症,就是在所有快乐时光里,会猛然想起南极的岁月,想起南极的艰苦与寂寞,想起还在那儿坚守岗位的战友们,而且每次想起心中就有泪,无法抑制。4月5日,我改定了一篇《我的战友》,写完之际,望着窗外的车水马龙,灯红酒绿,泪水再一次无声地滑落——不是我太多情太脆弱,只因为我经历了那一切,我对他们无法不牵肠挂肚,对于我来说,那儿的战友已不是单个个体,而是一个群落,一种象征,一种令我感动的精神。陈立奇先生说,这就是“南极情结”。

拥有这样的情结,是一生的幸运。

第四个后遗症,就是淡泊了以往重视的许多生活内容。我觉得,从今往后,一切打击都不能伤到我的内心,一切无聊的谣言都不能让我激愤,一切名利都不会让我得意忘形,一切纠葛都不会让我觉得无法释怀,一切靠权力支撑的权威都会让我觉得可笑,一切缺乏公益心的人都不会得到我的尊重。我更加坚定我过去十多年所坚持的东西:相信善,相信美,相信爱,相信善恶有报,相信正义终究会战胜邪恶,相信每一个追求的过程都是美丽的,相信一切善良都是美好的,相信发自内心的真诚终是会打动人的,相信自然是不可战胜的,相信“天道有衡”,相信所有生命都是平等的,相信一切努力终将获得回报,相信很多东西比金钱重要。

南极之行已经结束了,可我心中的南极之行却永远没有结束。我永远行走在南极的冰天雪地中,行走在由企鹅、海豹及鸥鸟构成的世界里。那个没有名利纷争的世界,永远是我的梦中向往之地。

所以,我愿意永远患着“南极后遗症”。

(作者:阿 正 字数:4367)

青年文摘相关文章
青年文摘推荐文章
青年文摘热门文章

乐清上班族_微信公众号

乐音清和_微信公众号

有声杂志_微信公众号

网站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