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嵘:一条爱上摄影的鱼

带上照相机,穿上潜水衣,像鱼一样自由地潜到海底,将镜头对准成群结队的鱼儿和瑰丽的珊瑚礁,真是既过瘾又好玩。水下摄影除了好玩、刺激,还充满了恐惧、无助,无法预测的变故,随处可在的危险。而作为中国水下摄影第一人的王

带上照相机,穿上潜水衣,像鱼一样自由地潜到海底,将镜头对准成群结队的鱼儿和瑰丽的珊瑚礁,真是既过瘾又好玩。摄影除了好玩、刺激,还充满了恐惧、无助,无法预测的变故,随处可在的危险。而作为中国摄影第一人的王嵘,他的每一次下潜都充满了传奇与挑战。

央视导演在日本爱上了摄影

作为中央电视台文艺部的导演,1993年,王嵘参加了为申办奥运会而举行的《奥林匹克风》、《奥林匹克梦》两台大型文艺晚会的执导工作。那一年,王嵘刚刚23岁。

为了能够学到更加先进的电视制作理念与方法,王嵘于1994年远赴日本深造。在进行了为期两年的日语强化学习后,王嵘进入东京一所大学学习人类文化研究。在这所学校,他爱上了水下摄影这一充满挑战性的职业。

当时为了筹集学费,王嵘在求学的同时为《东京体育新闻》和读卖新闻社地方版这两家报社做自由。大二那年,王嵘接到了一个为母校拍摄毕业影集的工作。为了全面体现校园生活,王嵘频繁地穿梭在各种俱乐部之间,将学生活动拍摄下来,拍到七月份交稿时,自由协会的工作人员说,你们学校还有一个潜水俱乐部的活动很有特点,你把这个任务也接下吧。

一听潜水,王嵘可傻眼了,自己摄影虽然不成问题,但是潜水可是只听过没试过呀,自己能行吗?谁知对方却对他十分信任:“你能行,学两天就会了!”结果,在游泳馆跳水池5.5米深的水中,王嵘当天就学会了潜水的基本技能,第二天就跟着学校的潜水俱乐部来到了伊豆半岛,扮演起水下的角色。

第一次总是有着特别的纪念意义,王嵘的第一次水下摄影却极具戏剧性,当他潜入18米深处的海底,和那些五颜六色的鱼儿、身姿摇曳的海底生物一起随波逐流时,王嵘一时间充满了好奇、渴望,目不暇接,又有些手忙脚乱,连快门都差一点忘了按。好不容易平静下来了,意想不到的问题又出现了,学校里的那台水下照相机已经有两年多没有用过,王嵘刚刚拍了两张就再也按不动快门了,懊恼不已的他上了岸以后,一打开照相机的后盖,哗啦啦流出了不少水,原来学校的工作人员竟然忘记将防水胶圈装好,王嵘的水下摄影处女作也因此而泡汤了。尽管第一次水下摄影功亏一篑,但是王嵘却从此爱上了潜水,大学期间,他共潜水600余次。而他决定把水下摄影作为自己事业的发展方向还是源于一个展览。1999年,即将毕业的王嵘无意中参观了一个摄影展,一位名叫中村征夫的日本水下摄影师,花了将近30年的时间记录了的情况,通过照片向人们如实展示了填海造田、大兴土木对于生态环境造成的巨大破坏,向社会各界呼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最终东京市政府采取了补救措施,从而挽救了屡遭破坏的命运。年轻的王嵘被这次展览、被这位水下摄影师深深地打动了。

他下定决心,要像中村征夫那样做一名水下摄影师。

绚丽多彩的水下世界

面对着中国地图,王嵘制定了一个宏伟的中国海拍摄计划。渤海、黄海、东海、南海,一个都不能少。在2001年,王嵘放弃了在日本的优厚待遇,回到了祖国。

王嵘为了添置一套水下摄影设备,不仅花掉了他在日本期间打工的全部积蓄180多万日元,而且还欠下了30多万日元的债。他这样来形容自己的工作状态:“当水下闪光灯闪亮的瞬间,海底世界便会露出它五彩缤纷的面容,每次在海洋中拍摄都有一种回家的感觉。”王嵘喜爱拍各种各样的鱼,其中最爱拍的是小丑鱼。动画大片《海底总动员》主角就是一对可爱的小丑鱼父子。小丑鱼有很多种颜色,和形成一种共生互助关系,小丑鱼帮助清除垃圾,经常外出引来小鱼小虾,这些小鱼小虾被触角的刺细胞刺中便被麻痹,进而被卷入口中吞食。而海葵排出的黏液则是有毒的,小丑鱼一旦遇险,便会钻入海葵的触角丛中,免受攻击,因为这对互助伙伴生活情景的动感很强,拍出来质感非常好,所以海葵和小丑鱼是水下摄影师主要的题材。

当然,并不是每种水下生物都是与人为善的,对此,水下摄影师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在海底有着各种危险动物,长满尖刺的海胆、带电的海蜇,还有水母。在不明情况的条件下,决不能轻举妄动。比如说狮子鱼几乎随处可见,但它的鱼鳍毒性极高,人被刺到会感觉巨痛及麻痹。”

王嵘右手的两个伤疤就是一次拍摄水母时留下的纪念:“水母身体的主要成分是水,运动时则利用体内喷水反射前进,看上去晶莹剔透,就好像一顶圆伞在水中漂游。水母虽然长相美丽温顺,其实十分凶猛。在伞状体的下面,那些细长的触角是它的消化器官,也是它的武器。我在韩国济州岛拍摄时,就曾与一只两米多长的水母零距离接触,虽然水母没有发起攻击,但它的触手还是在我的手背上狠狠地蜇了一下,疼得我扔掉了手中的相机,幸好只是擦肩而过。即便这样,还是留下了伤疤。”好在王嵘没有白白受伤,那次拍摄,王嵘在有200多名选手参加的水下摄影比赛中,获得了一个三等奖,这是迄今为止中国水下摄影师在国外比赛中获得的惟一奖项。

风光背后是风险

在变幻莫测的水下世界,摄影师将面临很多难以想像的困难:要避免被冲走,要注意身体的保暖,要提防外伤和防范水下生物的侵袭。这其中,第一个考验也是对水下摄影师最基本的要求就是适应水的压力。休闲潜水有一个极限的深度,不能超过30米,而王嵘下潜的深度则远远超过了这一标准,最深的一次他甚至潜入到75米深的海底。

虽然柔软的海水看上去不会给人体造成什么危害,但实际上它会挤压人体内的肺、体窦、耳腔。下潜不能过快,上浮同样不能着急。一般人都以为水下摄影师配备的是氧气瓶,王嵘说这纯粹是个误解。他们背着的气瓶内装的是80%的氮气与20%的氧气组成的混合气体。潜水越深,吸进的氮气与氧气就越多,氧气吸入过多会造成恶心、错觉,氮气则对人体有麻醉作用,会引起脑麻木或休克。一般下潜到30米左右时,就会出现这种现象。为了防止发生氮醉事故,潜水守则对于时间与深度的配比进行了严格要求:水深30米,时间限制在25分钟内;42米则限制在10分钟之内,对于这个要求,王嵘说,每一位潜水员都必须严格遵守执行,不能凭感觉擅自延长时间,否则就是在拿自己的生命开玩笑。同样,如果为了缩短在水下的时间而迅速浮上水面,那么氮气来不及通过肺部等排出来,血液中就会形成气泡,发生挤压伤或减压病,严重者甚至会致残或致死。

作为一位资深的水下摄影师,王嵘对于这些危险早就习以为常。他在下潜到一定深度时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况,整个人会忽然变得特别兴奋或恐惧,甚至出现各种各样的幻觉。这时,保持清醒与理智是最重要的,王嵘的头脑中都会有两个声音在打架,而每一次争论的结果都是继续下潜。

水下摄影界流行一句话叫“没有拍过的水下摄影师不是真正的摄影师”。在我们这些外行看来,遇上就等于死定了,其实完全不是那么回事。王嵘说:“遇到鲨鱼是司空见惯的事,仅中国海就有70多种(全世界约有350种)鲨鱼,这其中,只有30多种鲨鱼会攻击人类,生性凶猛的大白鲨更是罕见。在澳大利亚与东南亚还有水下观看鲨鱼的游览项目。事实上,鲨鱼是非常怕人的,在水下,潜水员的呼吸器会发出啪啪的声音,而鲨鱼可以感觉到30米外的震动,它对这种声音非常反感,往往和人刚一打照面,就刷的一声游走了。”

比起海底生物带来的威胁,王嵘说最怕的是遭遇水下与水下地震。由于地理环境或潮汐变化的原因,在水下有许多急剧变化的,这种的夹带力量大得吓人。为了避免陷入洋流,在下水之前,大家会用绳子系上一个汽车轮胎,投到水里,以其流速来判断洋流的速度。有时遇到强的洋流,轮胎刚一投下去,转瞬间就被冲到了船尾,这样的海域就不适宜下潜了。

轮胎抛掷的方法尽管简单实用,但有些暗流在水面上是预测不到的,往往是潜下去以后才能感觉到,而这是最容易出事的时候。有一次,王嵘和同伴在做好测试后正常下潜,潜到一半时,警觉的王嵘忽然觉得有点不对劲儿。按照正常情况,呼吸器吐出的气泡应该直着浮上水面,可是这一次,他发现自己吐出的气泡竟然是平着走的,刚刚吐出来就从自己的脖子后飘走了。凭借多次潜水的,王嵘心想坏了,下面肯定是个暗流。于是他果断地做出手势,示意同伴中止下潜。事后想起来,大家不禁越想越后怕,如果再下潜一两米,就会被夹带入洋流,后果不堪设想。

最令他难忘的,也是最危险的一次是在日本三宅岛40米深的水下拍摄海豚。那次,王嵘和三位潜水员一起入水。当他们潜到20多米深的时候,忽然听到一阵轰鸣声,由于在水下,声音的传播速度是陆地上的四倍,加之在水下没有方向感,因此几个人还以为是水面上有渔船经过。正当他们准备继续下潜时,一股强大的冲击波袭来,周围的海水一下子将王嵘和他的伙伴紧紧地挤在了一起,大家拼尽全力也无法游动半米。虽然只有短短的三四秒钟时间,但是见多识广的潜水员们还是被巨大的恐惧惊呆了,大家反应过来后赶紧相互保护着紧急上浮。当他们浮出水面时,发现海面上有许多海岸救护队的船只正在忙个不停。原来,就在他们在水下的时候,在海底发生了一次里氏6.9级的地震。虽然摄影计划被迫取消,但是大家上岸后不禁都为逃过了一劫而暗呼侥幸。更加令人后怕的是,为了防止余震发生,他们当天就离开了,而在当天夜里,三宅岛的火山就爆发了,直至今日,岛上的居民还没能回归故土。试想,如果他们选择第二天继续摄影,那么哥儿几个恐怕就此交代了。

为了海洋环保全力以赴

面对那些令人触目惊心的污染,王嵘由一个纯粹的水下摄影师开始向一个环保人士转变。他想通过自己的镜头展现给人们一个真实的海底世界,呼吁人们不要再去肆意地破坏与掠夺海洋资源。

在国内,由于过度的开发与人为污染,清澈的海水已经很难寻觅。去年8月,王嵘在秦皇岛下潜时,水下能见度只有20厘米,胳膊伸直后,连自己的拳头都看不清楚,他拍摄时,几乎是趴在海底才勉强拍了几个镜头。

更加令人痛心的是珊瑚礁的大面积死亡。一个珊瑚礁可以养育400种鱼类,像我们常吃的石斑鱼等都属于珊瑚鱼类,珊瑚的生长速度极慢,一年才长几个毫米,一米多长的珊瑚需要上千年才能长成。可是在海南,很多人为了短期的经济利益,为了迎合游客,把珊瑚给砸了卖给游客。珊瑚活着的时候是珊瑚虫,它死了以后尸体堆积起来形成珊瑚礁,有的礁盘直径达一两米,也被人砸坏了,但是因为很沉又拿不上去,于是就被扔在了海底。

正是因为身临其境地目睹了海洋世界受到的污染,正是因为对自然资源的无比热爱,王嵘在拍摄的同时,开始关注环境保护。王嵘为了唤起人们对水下世界的关注,开始在各个部门之间奔波与呼吁,寻求支持。

在潜水圈里有个不成文的约定,潜水员在水下除了气泡什么都不能留下,也不能扔任何垃圾,除了照片什么也不能带走,要把所有的海洋生物都留给后面的人看。而王嵘所做的已经远远超过了一般意义上的环保人士。进行一次下潜,最起码需要二三千元,而拍摄一幅照片的稿费不过一百元。为了将自己的环保事业继续下去,王嵘开设了一家潜水设备专卖店,用商店的收入来弥补水下摄影的亏空。

两万多张照片就是王嵘这几年积攒下的最大一笔财产,这是一笔无形的精神财富。尽管这一事业做得如此艰难与孤独,王嵘依旧乐此不疲。他说,即使没有合作伙伴,自己也会一张一张将中国海拍下去,直到不能潜水为止。

(周宏摘自《当代青年》

2004年第1期,本文图片均由

北京海洋印象潜水器材有限公司提供)

(作者:苏志坚 字数:4818)

青年文摘相关文章
青年文摘推荐文章
青年文摘热门文章

乐清上班族_微信公众号

乐音清和_微信公众号

有声杂志_微信公众号

网站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