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产阶级的时髦外套青涩年代的新人类是“哈日族”、“哈韩族”;接下来就是沉迷于爵士乐、好莱坞大片、星巴克咖啡以及Levi’s牛仔裤的“哈美族”;但是,当一个人的品位、见识以及财富上升到一定的高度,你的目光可能就会转向欧洲,
中产阶级的时髦外套
青涩年代的新人类是“哈日族”、“哈韩族”;接下来就是沉迷于爵士乐、好莱坞大片、星巴克咖啡以及Levi's牛仔裤的“哈美族”;但是,当一个人的品位、见识以及财富上升到一定的高度,你的目光可能就会转向欧洲,具体的位置就是。比如你开始喜欢喝红酒,看电影;你迷恋夏奈尔的香水、路易·威登的手袋、克里斯汀·迪奥的时装;你向往圣母院的钟声,枫丹白露的阳光,普罗旺斯的薰衣草;并且渴望去左岸的咖啡馆喝一杯咖啡,去香榭丽舍大街买一瓶香水,去卢浮宫看一看蒙娜丽莎的微笑……
法国《费加罗杂志》周刊的报道说:“中国的中产阶级正在大城市里迅速扩大。他们中多数人都喜欢采用法国式的生活方式、生活艺术、室内装饰乃至发型。这种趋势在以前的‘东方’上海表现得最为明显。”
事实上,在北京、广州等城市,这种趋势也表现得非常明显。比如北京某房地产公司开发的“欧陆经典”小区,巍然耸立着法国文学大师雨果、梅里美、罗曼·罗兰的巨型雕像,并与法国宗教圣地维兹莱市结为友好社区,力图把法兰西的人文气息引进社区;广州华景新城的“翠安侬苑”小区也是贩卖法国概念,大胆从凡尔赛宫汲取营销灵感,试图把路易十四的离宫“大翠安侬”、“小翠安侬”搬到21世纪的广州。
法语是“时尚语文”
美国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曾在《财富》杂志发表文章说:“英语是全球经济的语文。”
如果说英语是全球的“经济语文”,那么,法语则是全球的“时尚语文”——在餐饮、时装、化妆品等领域,许多时尚名词、时尚概念、时尚规则都是以法文定义的,甚至就连日本生产的化妆品,标签是法语,品牌也是法语。而且,你喜欢看法国电影,不懂法语行吗?
所以,来自北京方面的报道说:“最近,坐在太平洋百货二楼欢奇餐厅用餐时,耳边萦绕的不是蓝调音乐,也不是摇滚,而是略带忧伤的法语抒情歌曲。也许在座的没有几个人会法语,但是却都听得如痴如醉。而法语也早已开始替代英语成了京城白领争先恐后学习的语言。见面说声‘bonjour’,告别时说声‘aurevoir’,许多白领都愿意在轻松的场合里偶尔显露一下自己的法语。”
据报道,在北京的“法语联盟”培训中心,500学时的学费高达10000元,但报名学习的“哈法族”络绎不绝。
左岸情结
今天,几乎每个中国的大城市现在都有一个以“左岸”命名的公共场所,比如“左岸酒吧”、“左岸书店”、“左岸咖啡馆”、“左岸西餐厅”、“左岸工社写字楼”——塞纳河左岸的咖啡味道,正弥漫在中国中产阶级聚集的每一个角落。
从的第一家咖啡馆——普洛各普咖啡馆——在1686年落脚塞纳河左岸的圣日耳曼大街以来,左岸地区逐渐形成一个咖啡馆林立的文化圣地,吸引大批诗人、作家、画家、哲学家在这里思考、阅读、讨论、写作。若干年前,左岸的咖啡馆大致是这样的情景:圆顶咖啡馆(LaCoupole)是属于“野兽派”的,力普咖啡馆(Lipp)聚集着“迷惘的一代”,普各伯咖啡馆(Procope )成为“莎士比亚书屋”作者们的校对室,海明威坐在丁香园咖啡馆(Closerie des Lilas)一个靠窗户的位置构思他的《太阳照样升起》,毕加索在双偶咖啡馆(Deux Magots)与朵拉·玛尔小姐一见钟情,萨特和西蒙·波伏娃在花神咖啡馆(Flore)讨论“存在与虚无”……
海明威曾经说过:“如果你有幸在年轻时在巴黎生活过,那么以后不管你到哪里去,它都会跟着你一生一世;巴黎就是一场流动的盛宴。”在这场流动的艺术盛宴上,诞生了星光灿烂的立体派、野兽派、印象派、抽象主义和达达主义等画派,形成了世界文学史上以海明威、菲茨杰拉尔德为代表的“迷惘的一代”,滋养了三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海明威、加缪、萨特。在毕加索的《阿维尼翁的少女》里,在马第斯的《持郁金香的年轻女孩》里,在海明威的《太阳照样升起》里,在亨利·米勒的《北回归线》里,在詹姆斯·乔伊斯的《尤利西斯》里,在萨特的《存在与虚无》里,在西蒙·波伏娃的《第二性》里,都弥漫着左岸的咖啡浓香。
据说,在今天的左岸,你随便走进一家咖啡馆,也许一不留神就会坐在萨特坐过的椅子上、加缪写作的灯下、毕加索发过呆的窗口。有人曾经描述道:“要是你要一杯咖啡,侍者给你端来的,还是一样的杯子,一样的味道,只是价钱不一样了……”
巴黎人说:“过去的人们在咖啡馆谈艺术,现在的人们是在咖啡馆谈咖啡。”——不知在北京或者上海的“左岸”,人们在咖啡馆谈什么?
全世界都有“哈法族”
法国是全世界的时尚发源地,也是全世界的时尚顶峰,所以全世界都有“哈法族”。法国前外长于贝尔·韦德里纳2001年2月在接受《费加罗报》采访时称:“许多国家过去喜欢、现在仍然喜欢法国,喜欢法国的遗产、法国的思想和法国的文化。”
有关统计表明:法国的香水、时装、珠宝、箱包等时尚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举足轻重的地位,年产值高达110亿欧元以上,与法国航空航天工业的总产值相当!而且,时尚产业总量的81%销往法国以外的地方,是法国最重要的出口产品资源。
在纽约,《纽约客》杂志专门开设有“巴黎通讯”专栏,该专栏签约作家亚当·戈普尼克在他结集出版的《通往月亮的巴黎》里,这样评价巴黎的魅力:“具有世界最美好,但最寻常的文明:咖啡馆、小餐厅、公园、托盘上的柠檬、林阴大道点缀了树叶阴影的灯光……”
在“哈法族”看来,法国文化与美国文化的高下,也许就像波尔多红酒之于可口可乐、肥鹅肝之于汉堡包、YSL晚礼服之于Levi's牛仔裤、朱丽叶·比诺什之于詹妮弗·洛佩兹……
在东京,不但有满足“哈法族”阅读原版法文书籍雅好的专业法文书店——“欧名社”和“法兰西图书社”,而且还有一家双叟咖啡馆,并且也设立鼓励青年作家的“双叟文学奖”。“双叟文学奖”据说是起源于1933年,当时经常泡在这家咖啡馆的一些作家和教授不服“龚古尔文学奖”,他们决定每人拿出100法郎,凑成1300法郎的奖励基金,创立了一个“双叟文学奖”,用来发掘和扶持文学新人。
全世界最著名的“哈法族”应该数英国人彼得·梅尔。若干年前,作为麦迪逊大道的一家广告公司的高级主管,彼得·梅尔厌倦了写字楼的繁忙与浮华,携太太来到普罗旺斯山谷的一个小镇,买了一幢历经两百年沧桑的老房子,开始了他们的“山居岁月”。在彼得·梅尔笔下,这个地方“夏天,悠缓炎热而愉快;冬天,悠缓寒冷而愉快”。彼得·梅尔自得其乐地打理着自己的葡萄园,和采松露的农夫交上了朋友,和酒农一起分享酿造葡萄酒的快乐,并且写出了《山居岁月——普罗旺斯的一年》、《恋恋山城——永远的普罗旺斯》、《一只狗的生活意见》、《有关品味》、《追踪塞尚》、《吃透法兰西》等著作,津津乐道于法国的松露、奶酪、肥鹅肝、鱼子酱、橄榄油、香槟酒……
(戚洋摘自《黄金时代》2003年第11期)
(作者:陈耀明 字数:2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