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云迪:用钢琴诠释完美

必须有一种生活,来演绎观念的魅力,必须有某种声音,来抵制贫乏和枯索。他年轻,野心勃勃,人生充满计划和步骤。他靠弹奏肖邦作品成为世界名家,是肖邦国际钢琴大赛70多年来最年轻的金奖获得者,也是近15年来首位金奖获得者。

必须有一种生活,来演绎观念的魅力,必须有某种声音,来抵制贫乏和枯索。

他年轻,野心勃勃,人生充满计划和步骤。他靠弹奏肖邦作品成为世界名家,是肖邦国际钢琴大赛70多年来最年轻的金奖获得者,也是近15年来首位金奖获得者。人生能量的积蓄和爆发都有周期,经过获奖后多年的蛰伏,他说现在到了“重出江湖”的时候。他要成为大师,而不再仅仅是“那个把《波兰舞曲》弹得出神入化的男孩子”。

黑白键奏鸣曲

1982年10月7日,李云迪出生在重庆一个普通家庭。父亲李川当过兵,这个家最具体、最现实的需求全部依赖他。母亲张小鲁年轻时学过芭蕾,最辉煌的记忆是在《红色娘子军》中担纲女主角。李云迪最早触及,就是小时候在爷爷奶奶家跟着收音机学唱歌。通常,他听一两遍就会了。

到了3岁,唱歌已经不能满足李云迪对的渴望。看到乐器店的一个小,他被迷住了。4岁生日那天,母亲终于给他买来了一个。从此,成了他童年生活的最爱。1987年,5岁的李云迪参加四川省少儿手风琴比赛,夺得第一名。

出人意料的是,在手风琴方面已小有成绩的李云迪,7岁时突然要改学钢琴。这是他自己的决定。当时他已经开始拉120贝司的手风琴,琴又大又沉,每次拉琴对他的体力和耐力都是一场考验。重庆夏天酷热,因为背着琴,李云迪身上总是长满了痱子。父母很心疼,也就答应了。

李云迪曾经是手风琴班最小的学生,现在却成了钢琴班最“老”的学生。家里借钱买了一台二手珠江牌钢琴,李云迪的钢琴路从此起步。正式上课那天,老师吴勇立下“规矩”:三年内闭门学习,不参加任何比赛和演出。

李云迪进步之快超乎所有人的想象,几个月后,吴老师就“破例”让他代表少年宫参加了市少儿器乐钢琴组比赛。结果,李云迪夺得了优胜奖。

看好李云迪的潜质,吴老师将他推荐给了钢琴教育家但昭义。1991年11月,李云迪见到了但,他的人生由此改变。

是一位对钢琴艺术精益求精的老师。他尽力搜求每首曲子的名家演奏版本,不厌其烦一遍遍聆听,找出精髓,细细讲解给李云迪。一天,云迪练习怎么也练不好,张小鲁一生气回了卧室。倔强的云迪就不停地练了下去。因为第二天要上学,李川催他早点儿睡,他就是不下琴,非要等到母亲说“好”才行。

1994年,12岁的李云迪准备报考四川学院附中。为了备考,张小鲁请假陪他到了成都,李川则南下打工筹措学费。母子俩租住在了一间廉价房屋,云迪一边在小学借读,一边补习乐理课。临考阶段,他每天练琴十几个小时,连看动画片这唯一的娱乐也放弃了。

就在此时,但教授接到通知:李云迪作为四川省唯一入围的选手,应邀到北京参加“华普杯”全国少儿钢琴大赛决赛。天大的喜讯让他们很为难,因为决赛与四川音乐学院附中文化课考试排在了同一天。

张小鲁想让李云迪放弃比赛,但教授却认为,这是全国性的大赛,李云迪代表全省参赛,机会难得。几经周折,大赛组委会同意让李云迪所在小组比赛提前一天。

比赛当日,有一位评委指出,李云迪的乐感非常好,但手的条件不好,弹钢琴有一些乐曲需要手大一点儿。但教授不以为然,他鼓励李云迪不要放弃,何况手也会长大的。最终,李云迪取得了“华普杯”全国少儿钢琴比赛第一名,并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了四川音乐学院附中。

理解肖邦的中国人

1995年6月,李云迪在但昭义和张小鲁的陪同下,参加了在美国举办的斯特拉文斯基国际钢琴比赛,获得了少年组第三名。取道深圳回成都途中,深圳艺术学校李祖德校长热情接待了他们。听李云迪弹奏了几首曲子后,爱才心切的李校长向但昭义师徒发出了加盟邀请。李校长说:“肖邦素有钢琴诗人之称,他的乐曲是高度诗化的,而且天然地带有忧郁的摇曳感,诠释起来难度极大。许多艺术家终其一生也很难抵达肖邦艺术的核心,李云迪却可以完美细致地把肖邦作品的精髓表现出来。”

学校免去了李云迪全部学费及出国参赛费用,这让原本经济压力很大的家里人松了口气。 1997年至2000年,李云迪频频出现在国内外重大钢琴比赛上,包括第一届中国钢琴作品(香港)比赛、美国南密苏里国际钢琴比赛、荷兰李斯特国际钢琴比赛、美国吉娜巴考尔国际钢琴比赛。

2000年3月,文化部决定派李云迪等三名选手代表中国,参加在波兰华沙举行的第14届肖邦国际钢琴比赛。10月5日至22日,比赛共进行了4轮。260人报名,98人获得参赛资格,第一轮下来只剩下38人。到最后一轮决赛,仅仅剩下6人。

赛程漫长而严酷。为了赶上大赛组委会安排的练琴时间,李云迪每天都要少吃一顿饭。加上气候不适应,睡眠不足,短短17天,李云迪就瘦了15斤。

“中国选手李云迪获得第一名!”决赛结果公布时,举世震惊:18岁的李云迪成为肖邦国际钢琴比赛70多年来最年轻的金奖获得者,也是近15年来首位金奖获得者。

李云迪说:“我就是能理解肖邦的中国人。”

肖邦之外

扑面而来的赞誉面前,李云迪并没有感到放松,反而被无形的压力笼罩着,“至少有半年时间我是有压力的,除了肖邦,我演奏作品的范围还相当小。”他清楚地知道,这个奖能让他名噪一时,但并不一定能获得持久的发展。

“15年前,日本钢琴家布宁获得头奖后,成为万人迷,但由于缺乏长远的发展,如今却鲜为人知。”李云迪不断追问自己:此前无数人弹奏过肖邦的作品,今后还将有更多的肖邦专家,你凭什么在国际舞台上立足?艺术是无止境的,音乐也没有一个绝对终点。对艺术涨潮般的渴望和热情,让他毫不犹豫选择了留学德国汉诺威戏剧音乐学院,师从以色列钢琴教育家阿里·瓦迪。

与此同时,李云迪也留出时间在世界各地巡演,与顶级交响乐团和指挥大师合作,积累舞台经验,尽情呼吸着来自古典乐发源地浓郁而芬芳的文化气息。波士顿交响乐团音乐总监詹姆斯·列文每天一早就起来读谱,不参加任何社交活动,从不进行不必要的应酬,他是李云迪的榜样。“他教会我,要在竞争激烈的演出舞台上立足,必须博学、专注、经常思考,以小孩子的单纯心态对待钢琴演奏。”李云迪说。

2001年12月,李云迪首张唱片《肖邦精选》全球发行,人们称他为“最像肖邦”的钢琴演奏家。2002年,第二张唱片《李斯特精选》又与乐迷见面。

留学德国期间,、莫扎特、舒曼等人的作品都是他研习的对象。他尝试着再一次突破自己,“一位演奏家不能局限于一种风格、一类作品,不断地尝新也是对自身潜在力量的发掘。”

拒绝成为“演奏机器”

2007年,李云迪结束了在德国汉诺威戏剧音乐学院的学习,演出活动排满日程。年底,他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举办了钢琴独奏音乐会巡演。每次演奏,他都力图将自己置于全新的“磁场”中,“每一年每个月获得的感受都不一样,不断的练习让我更容易把握作品的风格,掌握自己的情绪,调控自己的心态……为全新的理解挖掘一种独特的方式来完美诠释作品,这便是创造的过程,也是演奏艺术妙趣所在。”

李云迪依然记得参加肖邦国际钢琴大赛前的情形:通过大量弹奏来寻找“肖邦的声音”,辅之以大量阅读,了解作曲家个人和时代背景,从而洞察创作风格,以及作曲家当时的创作状态,即便是瞬间融入的感受也不放过。他喜欢这个“妙趣横生”的过程。

李云迪很少听自己的唱片,也很少看自己演奏会的录像。“作为一个钢琴家,听自己的唱片总会不满意,因为经过种种‘做’的手法造出所谓的‘完美流畅’,脱离了音乐最自然的那部分。”他渴望着对音乐的“原始冲动”,生怕听自己唱片会妨碍这种感觉。“灵感的闪现得益于日常的积累,没有灵感,可能坐在钢琴前10个小时也没用,但引发灵感的积累,就来自于坐在钢琴前不断弹奏的这10个小时。”

为了保持良好状态,李云迪把自己一年的演出场次限制在六七十场左右,不想成为“演奏机器”。他说:“在音乐里不存在竞争,音乐家又不是赛马。和别人去比、去争,音乐就变得浑浊了。人也变得浑浊,就会丧失自己。”每一场演出都需要激情,他有时甚至会因为不在状态而取消演奏。“让观众听到没有任何激情的演奏比听不到还糟糕。”他说。

(本刊特约稿)

(作者:格 林 字数:3534)

青年文摘相关文章
青年文摘推荐文章
青年文摘热门文章

乐清上班族_微信公众号

乐音清和_微信公众号

有声杂志_微信公众号

网站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