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世界人”“我只能算是个美国人,你是个中国人,但比尔是个世界人。”这是摩托罗拉董事会执委主席罗伯特先生对一位中国公司副总经理所说的一番话,其中提到的“世界人”比尔,是当时在座的一位副总裁。那么,什么是“世界人”?
谁是“世界人”
“我只能算是个美国人,你是个,但比尔是个世界人。”
这是摩托罗拉董事会执委主席罗伯特先生对一位公司副总经理所说的一番话,其中提到的“世界人”比尔,是当时在座的一位副总裁。
那么,什么是“世界人”?
在北京的一幢写字楼,如今常会出现这样一幕:公司正在开会讨论一个项目的市场推广计划,主持会议的营销经理是美国人,坐在你旁边的客户总监是人,正在发言的品牌主任是澳大利亚人……你是北京人,不过你也像他们一样,只用英语发言,只有从会议室往窗外看到的某个古塔一角的琉璃瓦提醒你,现在是在北京。
“世界人”不是吃麦当劳、喝星巴克咖啡、穿杰尼亚套装、持摩托罗拉手机、洒CK香水的人;也不是“曼哈顿的女人”、“北京人在纽约”、“娶个外国女人做太太”;而是一个人的综合素质的国际化。
跨国公司的全球化战略衍生出了“跨国公民”—“世界人”。“世界人”是21世纪新人类的生存方式。在时间概念上,我们已经跨世纪;在空间概念上,我们必须跨国际—做一个时髦的“世界人”!
怎样做一个“世界人”
语言:国际普通话
假如你想进入外企写字楼,你首先面对的将是英文版的招聘广告。如果你的英语水平不怎么样,恐怕除了认得那几个以阿拉伯数字表示的电话号码外,你连公司叫什么名字都搞不懂。
国际化时代对人才的最起码要求是:你应该会说一口国际普通话—英语。英语是全球通用的商务语言。你每天所面对的电话、传真、E-mail以及商业信函等常常可能需要以英语的方式去沟通、联络和处理。假如你的英语水平是半瓶子晃荡,那么你在很多时候就会感觉到自己与这个时代“没有共同语言”。
广州某外企一位人力资源经理甚至开玩笑说:“做个合格的‘世界人’,起码应该掌握两门外语,至少应该会用三种以上的语言说‘你好’、‘谢谢’、‘我爱你’。”
思维:与国际接轨
邹先生供职于某美资公司华南市场部,自我感觉业绩不错。按照咱们的思维习惯,向要求加薪总有些不好意思,所以邹先生几次欲言又止。他辗转反侧几个晚上,终于拟就一份英文的谈判稿,写得委婉、含蓄、动情,极富文学感染力。
那天下班,他看心情不错,几乎是一字不漏地在老板面前背诵了一遍那篇谈判稿。老板听罢,十分迷惑地问他:“对不起,我听不懂你到底想说什么?”邹先生急了,便结结巴巴地解释,结果越解释越糊涂。最后,他做了个深呼吸,干脆豁出去了!直来直去地说:“我要求加薪。”——准确而清楚,简单而明白。老板这下听懂了,终于松了一口气,笑眯眯地问他:“Why(为什么)?”邹先生说:“Because(因为)……”他和老板一问一答,这才算逻辑分明地接上了语言的轨道。
邹先生如今已升任客户总监,他深有感触地提醒初入外企的新人,和老外打交道,一定忌用“可是”、“不过”、“然而”之类的转折词以及“也许”、“可能”、“大概”之类的“模糊文字”。
文化:跨越东西方鸿沟
曾有记者问张朝阳:“你最累的是什么时候?”张朝阳回答:“是跟西方人沟通的时候。文化的鸿沟是最大的鸿沟。”
进入外企,你就得“入乡随俗”,建立国际化的“接口”,除了语言表达方式,还应该包括人际关系技巧、礼仪习惯、工作理念、办事规则。用一句电脑行话讲,世界人就得像一块电脑插板一样,见到,就得把中国文化的软件插板插进去;见到了洋人,就得把西方文化的插板插进去。
知识结构:做一个“全球通”
时代发展到今天,你仅有一张国内的高等教育毕业文凭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该取得一张国际认证的标准化职业资格证书。大学文凭只代表你的文化程度,而国际认证则代表你的专业水平。
近年来,国际权威职业资格认证机构纷纷登陆中国,比如CGA(加拿大注册会计师)、UCLES(剑桥商务管理认证)、CII(英国皇家保险和金融计划资格认证)、LOMA(美国寿险管理师)、CME(国际行销经理人)……国际认证考试为全球统一教材、统一试卷、统一证书。当然,取得一张国际认证的学费不菲,比如CME,仅一个月的培训费就是5900元;LOMA共考十门课程,每门考试费60美元。但学习是一种高回报的投资,物超所值。
工作方法:学会下“国际象棋”
“××可乐,中国人自己的可乐”、“××冰箱,中国人用中国人的冰箱”、“穿××鞋,走中国路”……
每当夏先生在电视上看到诸如此类的广告,他就会产生一种强烈的逆反心理:这些产品,难道不打算出口了?
夏先生是一家民营企业的部门经理,目前正在攻读MBA。他深有体会地说:“我在大学接受的是全套计划经济的教育,而我现在所面对的却是BPR管理、MBO融资、EDI贸易、OCT市场……作为一个管理者,我觉得自己的知识水平和操作方法已经很难适应国际化时代的要求。”
目前,广州已有来自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地的培训机构三十多家,在一些写字楼的传真机上,几乎每周都能收到几份形形色色的培训邀请函,比如“商务谈判技巧”、“沟通过程分析”、“客户战略”……
一位负责培训的主任形象地说:“如果把中国市场比作中国象棋的半个棋盘,把国外市场比作国际象棋的另外半个棋盘,那么,培训机构就是这棋盘中间的界河。中国棋盘上的车兵马要想在国际棋盘上纵横,要先通过培训这一关,懂得国际象棋的行走套路才行。”
时尚:紧跟国际潮流
一位“海龟派”发现,在他所供职的广州某公司,有几个女孩的英文名叫“玛丽”、“海伦”、“洁芬妮”,他说:“这样的名字听起来好像很时髦,但是在美国,这些名字就像咱中国的‘丽萍’、‘秀梅’、‘翠花’一样,早已没人叫了。”
他还发现,广州有些年轻女孩喜欢拎路易·威登手袋,如果是在纽约、巴黎街头,人家肯定会笑掉大牙,因为路易·威登手袋通常只有40岁以上的女人才会使用。
一个小小的时尚细节,一不留神就会闹出一场“国际玩笑”。
(章琳摘自《莫愁》2001年第11期)
(作者:陈耀明 字数:26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