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可能在某个时候遭遇到人生的困顿,但只要适当地调整好心态,积极地去寻求务实的解决办法,相信即便是在最严酷的环境下,一个人也能安全地过“冬”最新的报道说今年全国大学毕业生的签约率只有七成,也就是说在200万
每个人都可能在某个遭遇到人生的困顿,但只要适当地调整好心态,积极地去寻求务实的解决办法,相信即便是在最严酷的环境下,一个人也能安全地过“冬”
最新的报道说今年全国大学毕业生的签约率只有七成,也就是说在200万毕业学生中将有近60万人面临没有固定的危险。许多还没有毕业的大学生朋友也来信说不知该在考研和找之间如何做出选择。看来,尽管毕业时总值盛夏,但对于很多人来说,就业的寒冬已经提前降临。
实际上,每个人都可能在某个遭遇到人生的困顿,但只要适当地调整好心态,积极地去寻求务实的解决办法,相信即便是在最严酷的环境下,一个人也能安全地过“冬”。
保持用脚投票的权利
很多,人的困境并不是无路可走,而是可走的路太多而不知道如何选择。一心一意地干好一件事远比三心二意地干好很多事困难得多。人最难的是不清楚自己到底想要什么,一旦明白了这一点,剩下的事情就好办多了。
著名的经济学家樊纲曾经讲述过怎样选择才会有一个“经济”的人生。他认为一个人在生活之初,选择学习和工作的方向应该更加偏重于自己的兴趣和能力,而非眼前的一些“现实”利益。自己所认定的容易找到的工作和容易录取的专业,对于平等竞争的他人来说也同样是容易的。人才的市场也遵循着市场经济的普遍规律,“看不见的手”会把今天看起来前景不错的职业,自动调整到供求平衡的程度。从一个较为长期的趋势看,各个专业和领域之间的竞争程度是相同的。能否在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归根到底还是看一个人能否在自己选择的领域做出比平均值更高的“生产率”。所以一旦发现自己选择的领域不是自己喜欢的或是擅长的,就应该及时做出调整,因为现在调整,浪费的只是几年,今后再调整,浪费的就有可能是整个一生。
很遗憾,我们大多数人所受到的教育并没有教会我们怎样学会对自己不喜欢的事情说“不”。在竞争的压力下,要对一个自己并不喜欢却又有些诱惑力的“鸡肋”工作说“不”,本身就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干一行爱一行”远比“爱一行干一行”成本高得多。因为“干一行爱一行”的机会成本是自己所爱的一行,而“爱一行干一行”的机会成本却是自己不爱的一行。
我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在从事一项自己并不喜欢也不擅长的工作。每当我产生变化一下的念头时,都会为下一步无所适从而忧虑,于是一项自己并不喜欢的工作就一拖再拖地干了下来。可是,时间越久,我发现存在的问题越大——下一个工作总是要受到前一项工作的影响(学术化的称谓叫“路径依赖”),我在这个行当干得越久,我要摆脱这个行当的成本也就越大。
终于有一天,我在朋友的劝说下对自己当初的抉择说了“不”。真正抽身出来才发现,事情并没有我所想像的那么糟。尽管经历了不小的波折,但是摆在自己面前可选择的天地却宽了许多。想像中的压力在现实中也没有那么可怕。我的朋友用“逃跑”来形容我说“不”时的狼狈,但我却很感激他教会了我“用脚”来进行另一种方式的选择。
所以,在你面临不喜欢的事物却难以说“不”的时候,别忘了你还可以用脚投票!
接受归零的勇气
有时候抉择难以做出,并不是不知道后果,而是没有重新开始的勇气。尤其是那些自己已经从事了一段时间的专业,更是有种弃之可惜的感觉。但是,一个人要想在另一个新行当中站稳脚跟,就必须有接受归零的勇气。
1950年,30岁的约翰·海深义已在匈牙利获得了哲学专业的哲学博士,还有相当于硕士的社会学和心理学学历,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化学学位。凭借这样良好的教育,他本可以在国内过着平静而令人尊重的生活。但是,由于政治上的变故让这个年轻人不得不作出了一个影响一生的决定——从奥匈边境的沼泽地中出逃。不可预知的泥潭、荷枪实弹的国防巡逻队、无数的地雷以及随时会背信弃义的向导,都成为这个哲学博士在出逃路上要面临的危险。
但是,约翰·海深义凭借着执著的信念和不可思议的勇气逃到了澳大利亚。
在那里,这个哲学博士像所有偷渡者一样靠着出卖体力生活。三年后,他出现在悉尼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经济系夜校的课堂上。他要在人生的第一次归零之后重新开始。再过了三年,他考入了美国斯坦福大学经济系,开始了自己的又一个博士生涯。1958年,经济学博士约翰·海深义回到了澳大利亚的最高学府——堪培拉国立大学。即便如此,他还是觉得这个地方离他所钟爱的“博弈论”的研究中心太遥远了,于是,这个从沼泽地中逃出来的博士又一次选择了归零——他想尽一切办法“逃”到了美国。
十年以后,约翰·海深义成为了美国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的教授。1994年瑞典皇家科学院将经济学上最为璀璨的明珠——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了约翰·海深义。谁能想到,人生中的两次归零却造就了约翰·海深义最为辉煌的时刻。
再也没有铁饭碗
在形势对自己不利的时候,一个人最应该做的是什么?不是等待,而是设法开拓另一个领域。一个人的核心竞争力不仅在于你会什么,还在于你会多少别人不会的。
在台湾,由于经济形势连年不景气,被誉为“最后一个金饭碗”的医师行业也面临了严重的挑战,据说已经有229名医院的院长失业。仅仅就在前几年,一个高中生一旦考上了医学系, 就会有媒人跑到学校去提亲。两者相比更能看出形势的危机。但有一点值得特别关注:台湾的医师在这样的形势之下并不是坐以待毙,而是积极寻求各种变通的途径。MBA和EMBA成为两项最受台湾医师欢迎的热门课程。许多医师更是在下班之后就直奔课堂,因为他们懂得,在竞争的时代,再也没有一成不变的金饭碗。只有想办法训练自己的第二特长才是最为可靠的出路。
不单单是通过学习来从多角度完善自己,实践中多尝试不同的领域也是让自己更加具有竞争力的好办法。美国的研究表明,每个人平均一生要换3种以上的工作。而且30岁之前跳槽两次比一直从事一项工作薪金高出40%。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就是因为年轻的时候多从事的是具体的执行工作,换领域意味着接触更多不同的人,得到更多不同的机会。更重要的是让自己在实践中逐步了解自己最为擅长的领域,以便于为自己下一步的发展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不必是个聪明人
很多人对自己没有信心,是因为进了一所并不好的学校或学了一个并不好的专业。“我是不是比别人笨?”“是不是我已经没有希望?”他们常常发出这样的疑问。在竞争还没有真正开始的时候,他们就已经把自己吓倒了。
实际上,人生的竞赛并不亚于一场马拉松赛跑,长跑中更加关键的是耐力,那些抢身于第一排的起跑者,往往并不是最先到达终点的人。
更为重要的是,人生的竞赛也并非只是学习一种。一个人的一生至少要处理好四样事情:学习、事业、朋友、家庭。任何一项处理不好,都会影响到整个人生的质量。坦率地说,很少有人能将这些都做得很完美。所以,不要太在意你在某一个领域暂时的得失,要知道,你所面临的是一场综合性的长途赛跑。
1960年,一位著名的经理人曾这样问麻省理工学院的经济学教授保罗库特纳:“既然你如此聪明,为什么你没有钱?”库特纳的回答是:“既然你如此有钱,为什么不聪明?”
这个例子被一些经济学教授反复引用以证明自己比那些经理人聪明,但同时也被一些经理人反复引用来证明并不是聪明人才可以拥有大量财富。生活中的例子往往是这样,没有哪一个人会是十全十美。既然你不可能是一个全才,就不要勉强自己总是在并不擅长的领域耗费太多。选一个你力所能及的领域好好经营,或许人生的境界从此就豁然开朗。
《圣经》上说,这个世上傻瓜的数量是无限多的。既然如此,为什么非要强迫自己做一个“聪明人”呢?
(作者:孙 展 字数:3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