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农民只占全国人口总数的1%,美国却是当今世界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其农业技术之先进,毋庸置疑。但它到底先进到何种地步,只有身临其境的人才有体会。美国农民种田不易我造访的这户农民家庭,位于一个叫做史特灵的小城
只占全国人口总数的1%,却是当今世界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其农业技术之先进,毋庸置疑。但它到底先进到何种地步,只有身临其境的人才有体会。
农民种田不易
我造访的这户农民家庭,位于一个叫做史特灵的小城镇近郊,隶属美国第三大城市芝加哥。
当时,史特灵正值冬季,地里没长庄稼,显得很开阔。路边有一栋普通美式房子,几十米开外,高耸着一座圆筒状仓库,还有一栋平房办公室,更远处是几排低矮的猪舍。
我们到的时候,房子的大门敞开,空无一人,环顾四周,屋内的摆设与美国的城市人家并无异样,只是东西略显凌乱。
让我暗暗吃惊的是,屋里的书架居然占了整整一面墙壁,堆满各类书籍,文件柜和写字台上分别摆放着电脑。
男主人丹·哥斯特闻讯赶来,他头戴一顶鸭舌帽,鼻梁上架着一副金丝边眼镜,上身是蓝色T恤,下身是牛仔裤,儒雅中带点粗犷。
哥斯特是德国后裔,在当地算是第四代农民。与先辈不同,他原是学农业经济的,曾在芝加哥一家名列世界500强的公司工作,做的是股票和欧元期货交易,后来“解甲归田”。夫人做过护士,当过会计。
原来,这是一个主人受过良好教育的美国农民家庭。
哥斯特说,当初,他抛开跨国大公司的“金饭碗”,甘愿捧起种田的“泥饭碗”,一来是想学以致用,二来也是厌倦城市打工的生活,想尝尝当老板的滋味。
他认为,美国的城里人要想“弃商务农”,靠种田谋生,须有3个先决条件:懂农业,有资本,乐意居住在农村。三者缺一不可。
原新华社记者唐师曾在《我在美国当农民》一书里,写到一个美国老农的感受:“在美国务农,就像赌博,也许在赌城赢钱的机会比种田还高。”按这个美国老农的说法,务农与做其他生意的惟一区别是需要更多的投资。因为美国地贵、农业机械贵、劳动力更贵,绝大多数美国农民都欠银行一大笔贷款。此外,天气、病虫害、政府法令、市场需求、油价、化肥、农药、种子等因素,都会影响收成。务农,就像参与拉斯维加斯的大轮盘赌“1赔35”。
这个美国老农的说法,未免有些夸张,但听了哥斯特介绍的情况,我们发现在美国务农的确存在风险,竞争相当激烈。
在史特灵,方圆8公里有45户农民家庭,平均每个农场拥有500英亩农田,而他家现在耕作的1500英亩农田,部分是由祖辈留下来的,也有一部分是租赁别人的,所以,土地没有集中在一处。
哥斯特说,为了增强竞争力,农民实际上都想多租赁一些土地,以降低成本。
一般而言,农户的经营规模起码要达到500英亩以上(若租赁别人的耕地,起码要达到1000英亩以上)才能维持,由此,造成经营的规模日渐增大。
这一两年来,当地的农场数量比以前大约减少了8%。为了增加收入,减少风险,当地有些农民身兼两职,既干农活,也在市内工作,主要是从事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业机械设备的经销业务。
互联网非常重要
哥斯特主要以种植和养猪为主,作物种的是玉米和大豆,生猪养了1万头。除了他们夫妇俩,还有6个帮工,农忙时请高中生帮忙。哥斯特介绍说,美国有20%的农场主,动用直升飞机进行田间管理,有的大型地块采用遥控拖拉机自动耕种。
我们随后参观了哥斯特家的办公室、仓库和养猪场。如今,多数美国农民都有自己的办公室。前些日子,哥斯特耗资三四万美元,兴建了新办公室,大约有两百多平方米。作为一种投资,他还兴建了一座规模颇大的粮食仓库,储存的1.01万吨玉米,只有1/4属于自产,其余则是别人委托代管的。
在美国200多万个农民中,有48%拥有互联网接入技术。互联网在农民的日常生产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有着丰富跨国公司工作经验的哥斯特,在运用电脑致力于生产方面,自然更是得心应手。
为了进行科学的种植、饲养和管理,他先后购置4台电脑,在日常的农业生产中大派用场:进行生猪饲料配方,配方可达15种;控制每个猪槽的温度、湿度和洒水等操作;控制粮食干湿度、仓库温度;计算种植量,以及杀虫农药的剂量;进行财务决策。他还从电脑上了解每天的天气状况,因为温度和风力的变化都会影响产量。
他说,当地气候比较干燥,雨水较少,有一年,因为干旱而歉收,如今有了电脑,就可以未雨绸缪。
收获后,也是通过互联网交易。在电脑上,可以浏览期货市场的行情。据他所知,在方圆48公里内,有4家国际型粮食出口公司,每天都对外公布大豆、玉米的收购价格,他家里的电脑与之联网,一旦觉得价格合适,就可以向其出售。
面对风险
在美国经营农业的收益到底如何?这是我比较关心的问题。
哥斯特分析说,收益与风险是并存的。在美国,农业的回报率通常可达20%,在好收成的年头甚至超过这个数字。假如城里人在农村购买一块耕地再转租,大概有5%的利润,算上通货膨胀,就有8%的赚头。对他来说,有了盈余,还要考虑进一步投资,是多买地以扩大生产规模,还是多养猪以增加收益,这也是颇伤脑筋的事情。
以前,在美国养猪的回报高,盈利可达30%,是农户主要的经济来源。如今,猪供过于求,每头生猪的价格低至25美元,相当于超市一只火腿的售价,为1972年以来的历史最低点。
虽然专业人士为农民预测、指导,哥斯特亦打算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通过期货市场规避风险,但他认为,养猪专业户主要还是凭经验决定产量,因为市场始终是靠人的感觉行事,也得碰运气。
美国政府并不干涉市场供求。政府对农民的帮助,主要体现在农业保险项目上,由于农业保险属高风险险种,就由政府出资30%补贴给保险公司。农户每1英亩需交纳保险费30美元。农户购买了农业保险,一旦土地收成比历史上的平均产量少得多,或者当年的整体收入锐减,就可以获得保险赔付。
哥斯特认为,即便在美国,农民有时依然摆脱不了“看天吃饭”的宿命,由于当地雨量变化较大,风险相应增大。是否购买保险,则要视该年的风险大小而定。
通常的做法是,哪个年头赚了钱,来年就更乐意接受风险。他测算了一下,当年估计是历史上第二个丰收年,与天气好有很大关系。
竞争力取决素质
在美国,像哥斯特经营的这种现代化小型农场比比皆是。一些更有实力的大型农场,趋向工厂化、自动化的现代农业生产方式,更是令人匪夷所思。
据介绍,这些大型农场在每次耕种前,都由专人开车到每块土地上取土样,车上配有卫星定位接收器和笔记本电脑,可以显示每份土样提取时的准确位置。土样送到一家专业的土壤测验室分析,数据输入电脑,屏幕上对每块土地一年来土质肥力、酸碱度、有害残留物等变化及时进行修正。在此基础上,电脑可以进行多方案计算,定出本季度哪块地最适宜种植哪种植物,需要施放何种肥料与土改剂的数量。
然而,这个最大产出方案,并不等于最大收益方案,还需要作气候与市场两项重要修订,通过电脑与气象信息公司联系,直接接收到由该公司发布的卫星云图、当地短期天气预报与长期农业天气形势分析,据此可以决定种耐旱或耐涝的作物,并安排播种先后顺序及交叉收割的时间,同时,据此选定不同日照和生产期的最佳品种。将这些数据再次输入另一台电脑,计算每块地的种植参数,并标出每块地的收获日期与预计产量。
决定最终方案,还要取决于市场行情与政府农业补助政策。
有些特大型农场更是上了一个高台阶,形成“计算机集成自适应生产”的模式,即将市场信息、生产参数信息(气候、土壤、种子、农机、化肥、施药、能源等)、资金信息、劳力信息等集成在一起,经优化运算,选定最佳种植方案,在生长过程中,根据当地不同地块小气候的变化,进行自适应喷水、施肥、施药,以保持良好的生长条件,使农业生产形成良性循环,达到风险最小、利润最高的目的。
美国农业的竞争力,更是体现在劳动力的素质上。像哥斯特这样高学历的农民,在美国并非凤毛麟角,估计约有20%的美国农民为大学学历。
(作者:冯镜明 字数:34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