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中国人是最缺乏幽默感的民族。这一点,我不同意,因为我从小发现中国人处处在表现幽默。就从小谈起吧——小时候,我右邻的兄弟吵架。“你欺侮我,我去告奶奶。”弟弟哭着说。“你去告啊,别说告奶奶了,告子宫我也不怕。”那家的
有人说是最缺乏幽默感的民族。这一点,我不同意,因为我从小发现处处在表现幽默。
就从小谈起吧——
小时候,我右邻的兄弟吵架。
“你欺侮我,我去告奶奶。”弟弟哭着说。
“你去告啊,别说告奶奶了,告子宫我也不怕。”
那家的奶奶也有意思,她子宫长瘤,开刀割除。
老太太就把几个儿子叫到床前说:“儿子啊,你们的老家搬家啦。”
我那时的左邻也很有意思,那家的阿姨跟我母亲聊天,不知聊到什么,说:“男人嘴大吃四方,女人嘴大吃裤裆。”
“不是吃裤裆,是吃家当。”我母亲纠正她。
“吃家当有啥意思?吃裤裆才过瘾嘛。”
那时我才不到十岁,耳朵可尖得很,偷偷笑了好一阵子,甚至笑到今天。
上中学,我的英文也很幽默。
最记得教“危险(Dangerous)”这个词。
“想想‘单脚拉屎’,多危险。”说。
进大学,们都是“书画名家”,那幽默就更上路了。
记得有位教授接到一个朋友送来的古画,请他鉴定,明明是假的,他居然也盖鉴定的印章,而且一边盖,一边说:“唉,如果是行家看到,一定了解我是因为人情,不得不这么做。如果是外行看到,反正他是外行,没什么关系。”
他这文人的歪理,后来被我写在书里批评,却不能不说他很幽默。
大学毕业,我进了中视新闻部。
记得有一次参加《传记文学》周年酒会。《传记文学》的创办人致词,笑说:“这杂志把死人办活了,把活人办死了,把我自己办老了。”
短短三句话,幽默地道出他几十年的辛苦和成就,以及对人生的感叹,更是令我佩服。
出国之后,因为教文学和艺术的课,常读中国古典文学作品,更对的幽默叹服不已。
譬如在唐人的幽默故事里,说有一天弄臣犯了错,皇帝把他推下御花园的池子,再把他拉上来问:“怎么样?你在水里有没有见到屈原哪?没见到,就再把你推下去。”
“臣见到屈原了。”弄臣居然说。
皇帝笑起来,追问:“屈原跟你说了什么吗?”
“他说了,”弄臣说,“他说他没遇到好主子,所以投了水,我有这么英明的皇帝,为什么也要投水?”
幽默居然可以救命,实在令人惊讶。
至于中国人在对对联时表现的幽默,就更令我叹服了。
譬如有个学生上课时身上痒,东抓抓西抓抓,把老师弄火了,给他出个上联——
“抓抓痒痒,痒痒抓抓,愈抓愈痒, 愈痒愈抓”。
学生对不出来,挨了棒,哭回家,爸爸见到了,说这有什么稀奇?老子给你写下联,明天拿回去。
学生第二天把老子写的下联交给老师——
“生生死死,死死生生,先生先死,先死先生”。
这对子,多损,又多幽默啊!
这对联的幽默不是中国人才有的吗?
幽默的妙用真多!
夫妻之间有了幽默,八成不会“成仇”,因为那仇还没成,就被幽默化解了;同事之间有了幽默,八成不致闹僵,因为本来会造成冲突的“直言”,都用幽默作了“暗示”。
至于这个世界有了幽默,才显得有意思,“一笑解千愁”,你不见在经济低迷的时候,人们反而爱说笑话吗?因为笑话往往讽刺时事,借着那一笑,人们化解了心中的郁闷。
幽默最大的妙用,就是不伤情——把要说的都婉转地说了,又好像没有真说;仿佛是“言者无心,听者有意”,却又可能是“言者有心”,只是装作无心的样子。
想想,历史上多少名臣,不就靠这种本事,“拐弯抹角”地劝谏了君王吗?
所以幽默也像太极拳,它有软中带硬、实中带虚、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最后,让我举近代才女林徽音的幽默作结尾吧。
当林徽音放弃徐志摩,跟梁思成结婚之后,梁思成问林徽音:“你为什么选择了我?”
林徽音笑笑,淡淡地说了一句话:“看样子,我要用一生来回答你的这个问题。”
让我们再三咀嚼这一代才女的机智与幽默,在她那一句话里,包含了多少人生的“不能承受之轻”啊!
幽默常常就是一种不能承受之轻。
(黄志强、王掖滨摘自台湾《讲义》2002年第12期,查加伍图)
(作者:刘 墉 字数:1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