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亚勤:成功是自信的争取

克林顿在任美国总统时曾给他写信,说他“是一个灵感的启示”。美国电气电子工程师协会院士瑞曼德·比克赫尔茨,曾由衷地赞叹:“他真的是全世界的财富。”他叫张亚勤,微软亚洲研究院院士。如果回到5岁以前张亚勤的“起跑线”是山

克林顿在任总统时曾给他写信,说他“是一个灵感的启示”。电气电子工程师协会院士瑞曼德·比克赫尔茨,曾由衷地赞叹:“他真的是全世界的财富。”他叫张亚勤,微软亚洲研究院院士。

如果回到5岁以前

张亚勤的“起跑线”是山西的一个小城。

“我在妈妈跟前撒娇的时光结束得特别早,我在两岁的时候就失去了父亲。童年几乎都是在晋南一个小城的外婆家里度过的。我上的第一所学校就像农村小学一样。”

外婆是亚勤的第一个老师。“她经常告诉我要独立,不要依赖别人。”像大多数孩子一样,亚勤小时候也爱看连环画。看不懂就要外婆讲,外婆却说:“你要认字,认了字就不用求别人讲。”

妈妈和继父住在太原,外婆住在运城,奶奶住在西安,伯父住在北京。张亚勤从记事的时候起就在这些城市之间跑来跑去,从来都是独往独来。“我印象里小时候就是到处跑。”他还记得7岁那年坐着火车走了一千多公里,去西安寻找奶奶家。到达西安的时候天色漆黑,还下着雨,却没有人到车站来接他。他独自一人摸到奶奶家,也不害怕,还觉得本来就应当如此。他在多年以后回忆说,“我从小就很独立。”

每次走进一座陌生的城市总是住在别人家里,虽然都是亲戚,可毕竟不是妈妈。他小小年纪,就能体会寄人篱下的感觉,知道克制自己的欲望,不敢任性,还有意地把自己好的一面表现出来,甚至尽力去理解别人的想法。

“寄人篱下,有一种很难受的感觉,但这对人的性格培养是有好处的。”他这样叙述自己的童年,“我小时候学到的最重要的一课,就是把自己放在一个更适合自己的位置上。那些在父母无微不至的呵护下长大的孩子,小时候学不到这一课,长大了还是要学的。因为他们不可能一辈子都得到别人无微不至的呵护,也不可能在任何地方都处在众星捧月的位置上。”

成功是自信的争取

1978年春天的某个早上,亚勤像往常一样要去上学。

就在打开家门的一刹那,他的语文老师冲进来:

“快……快……快看。”

老师的手上摇着一张报纸。直到多年以后,亚勤还能记得,那是一张《光明日报》。

吸引他的那篇文章很长,里面说,合肥有个科技大学,大学里有个少年班。

“那天晚上我兴奋得都没睡觉,”亚勤后来回忆,“我已经把上少年班当做自己的目标了。”这个高中一年级学生当即决定,第二天早上就跳到高中二年级去,还决定四个月后去参加夏季高考。

老师还是用那句话鼓励这个孩子:“只要能通过考试,你就跳吧。没人拦着你。”

亚勤于是开始实现他的计划。他进了高二的尖子班,废寝忘食。“那是我一辈子最用功的一段日子,真的是为了那个目标。”他这样说,“一个人要是有了自己的目标,就会有一种再苦再累也心甘的感觉。”

高考的日子越来越近,看上去一切顺利,却不料灾难突然降临:他得了肝炎,不得不停学,住进医院,饱受病痛折磨,发热,虚弱,满脸黄疸色,无法开动他的大脑,想要看看书也非常艰难。但是,对少年班的渴望支持着他,他不肯放弃。

“我就是想试试,失败了也是一次练习。要是不考,不就等于是考了0分吗?”

他在医院治疗一个月,又在家里休息了一个月。等到能上学的时候,高考已经开始了。

考试结果比科技大学的分数线差10分,尽管如此,还是超出人们的想像,他可以上山西大学。那也是一所重点大学,而且是太原人心中的圣殿。

周围一片祝贺声,但亚勤很不开心。他心中的圣殿在合肥。

老师再次给他带来希望:“上一次考试是全国统一高考。你不是想去少年班吗?那是另外一次考试,马上也要开始。”

亚勤大喜。

新一轮考试的结果是:语文和政治都很差,但数学却是满分再加20分。他不仅把所有数学考题完成得滴水不漏,还把加试的一道题也做出来了。那是一个平面几何题,而他是全国考生中惟一解出这道题的人。阅卷的老师们被惊呆了,都说太原出了一个“数学神童”。

“其实这是过高地估计我了。”亚勤后来回忆这件事情的时候笑着说,“这个题正好是我做过的。我不比别人聪明,如果我没做过,我在考场上肯定做不出来。没有人能在那么短的时间里做出那个题。”

可是考官不管这个,只管结果。亚勤后来如愿以偿,进入科大少年班。

—句话影响一生

12岁那一年,亚勤开始了他的大学生活。

少年班上,亚勤是这群孩子中年龄最小的一个,这让他更多了几分得意。母亲也很高兴,但她从来没有在儿子面前流露过,也几乎没有当面夸奖过他。有一阵子,他成为记者追逐的对象,但是他把大部分记者都拒绝了。因为母亲不许他接受采访,说他和别的孩子没有什么两样,不让记者把他的名字登到报纸上,还对他说:“名声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东西。” 迄今为止母亲的教导无数,不知为什么只有这句话最符合亚勤的心思。

亚勤觉得少年班的日子和他在太原上中学的情形差不多。直到有一天,一件小事让他发生了重大变化。

事情是从一个作家的出现开始的。这位作家从北京来到合肥,想要采访这一群“神童”。看到亚勤不愿意谈自己的生活,于是对他说:“我们一块散散步吧。”

那个下午,这一大一小在校园周围走着,一边走一边聊,谈啊谈,不知不觉中,两个人已经走得很远,走出了校园,走进乡下的田野。夕阳西下,天边一轮红日,彩霞漫卷,把亚勤的脸都映红了。

作家说:“知道吗?比起你的同伴来,你的基础还很差。”

“这人怎么不说好话?”亚勤心里不高兴,不禁争辩道:“我是凭本事考进来的。”

“不错,”作家点点头,似乎被这个孩子的自信打动了。他忽然站住,转过身来,眼睛正视着亚勤,“可是,你才刚刚开始,究竟能不能成功,还要看你以后的路怎么走。”

说完,他把手从亚勤的肩膀上拿开,转身离去。

亚勤一个人留在那里很久。“以后的路怎么走?”他一再问自己这个问题。

“这次改变在于我的内心。”很多年以后亚勤回忆起这个故事的时候说,“我越来越感觉到他是给了我一个非常好的劝告。从那以后,每次遇到问题,我脑海里就浮现出他那双眼睛,好像电影一样。每次我得意的时候,就会有个声音让我平静下来:你才刚刚开始,以后的路怎么走? ”

惟一的满分

1986年,张亚勤来到,他在中国科大读完本科,又取得硕士学位,然后去了的乔治·华盛顿大学。

“实际上,他有机会去麻省理工学院,”他的导师瑞曼德·比克赫尔茨博士在14年以后这样回忆当年的学生,“可是我和他相处不到一个星期,就意识到他非常特殊。他极其聪明,异常勤奋。他的知识远远超出自己的专业,这一点从一开始就十分明显。我立刻让他参与项目,试图将他留住。”

张亚勤就这样留在瑞曼德·比克赫尔茨博士身边了,后来发生的事实证明这是明智的选择,不仅因为瑞曼德·比克赫尔茨是电气电子工程师协会院士、一个杰出的科学家,在全世界都享有盛誉,更因为他对待一个杰出学生的那种态度。他了解张亚勤,“毫无疑问,他是最好的学生,给他讲课和提供指导,对我来说是一件愉快的事情。在我的记忆里,在获取博士资格的通信考试中——这是非常难的考试,他是惟一获得满分的人。”

当时张亚勤给自己的定位就是科学家。到1994年时,他已经在权威学术杂志上发表了上百篇论文。就在这段时间,张亚勤被聘请到桑纳福多媒体实验室,首先担任项目经理,后任部门主管,1997年被提升为多媒体实验室主任。这是中国人在这个研究领域所担任的最高职位,在这个工作中,桑纳福多媒体实验室创造了数百项新技术,申请了数百项专利,而其中五项最重要的技术和专利,就是由张亚勤直接创造的。

微软中国之路

1998年3月,世界首富美国微软公司的董事长比尔·盖茨先生来到清华大学。在发表完演讲之后,一个个的问题接踵而至。会议结束后,盖茨惊奇地发现,这与在美国大学与学生的交流完全没有两样。所不同的是,他感觉到这些满脸稚气的学生更显得才华横溢、后生可畏。在飞回美国的飞机上,盖茨作出了一个新决定,就是从印度、日本、中国等国家中,选择在中国投资8000万美金,设立微软亚洲研究院。

同年8月,著名学者李开复博士接受盖茨的重托,出任微软亚洲研究院的院长。他要完成盖茨的重托,在北京建立一个世界一流、亚洲最高水准的研究院。出发之前,他向同事们发出了电子邮件,请他们列出在计算机软件、多媒体等领域国际最著名的学者名单。

几天之后,李开复携妻带子,来到中国。到华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脑,看一看同事们发给他的电子邮件。令他吃惊的是,在众多的推荐者中,有一个名字被许多人反复提到——张亚勤,一个32岁的中国学者。在与西雅图总部密切磋商之后,微软决定,请人力资源部经理尽快与张亚勤博士接触。

在北京10月的一个黄昏,李开复接通了美国的越洋电话,这时正是新泽西州普林斯顿城的清晨,张亚勤博士刚刚起床不久。两位世界著名的华人学者第一次通过电话进行了交流。几天之后,张亚勤博士飞到了北京。

2000年秋,张亚勤走马上任成为微软亚洲研究院院长。近年来,在研究院,张亚勤营造了讲究团队精神、和睦相处的氛围。员工说,在这里每个人都很透明,管理和运作的方式也很透明。每个人都是本来的面目,不是因制度而改变过来的人。

2003年11月4日,微软亚洲研究院迎来了自己的五周岁生日。同时,微软亚洲工程院正式落户北京中关村。目前研究院拥有在多媒体、用户界面、无线及网络及数字娱乐技术方面的170多位优秀的研究人员以及200余名访问学生;在国际一流学术刊物和会议上发表论文700多篇,有多项技术成功转移到微软公司的产品当中……

回到中国之后,对于张亚勤来说,做技术权威的愿望就像大海中小小的浮标,虽然还在那里,却已不是绝对焦点。张亚勤受邀定期到全国各大学演讲。每一次演讲他都会想起自己做学生的时候对讲演者虔诚的吸收心态。 他说:“回国后我最大的感觉是使命感,我能影响的是更多的人。”

(作者:凌志军 字数:4365)

青年文摘相关文章
青年文摘推荐文章
青年文摘热门文章

乐清上班族_微信公众号

乐音清和_微信公众号

有声杂志_微信公众号

网站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