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到美国三个月了。我们在麻省重新给他找了一所小学。第一天去报到的时候,就遇到了学校组织活动,活动的内容是参观“美国国家博物馆”。儿子参观回来,我也没有过问一下儿子的感想。不过看到他很认真地在写一篇关于参观的
到三个月了。我们在麻省重新给他找了一所小学。第一天去报到的时候,就遇到了学校组织活动,活动的内容是参观“国家博物馆”。
参观回来,我也没有过问一下的感想。不过看到他很认真地在写一篇关于参观的感想。从那以后,逐渐地我就感受到了儿子的变化。首先是在一次周末外出购物的时候,那是在一家比较大的超级市场,因为工作忙的原因,我们一般喜欢一次性采购整周的用品。当时我正用手从货架上往下拿一卷大大的卫生纸,喊儿子推购物车过来放进去。可是我喊了两声,他没有像往常一样应声而来。我把卫生纸拿在手上四处张望,忽然发现儿子正在超市入口不远的地方,帮助一个头发花白的坐轮椅的老人,他踮着脚尖,从货架上吃力地拿着什么东西。
我马上走过去,问老人需要什么帮助。这时候儿子已经把那样东西从货架上拿了下来,递给了坐轮椅的老人。老人冲着他笑笑,对我竖起了大拇指。
“不如我们和他一起购物怎么样?”儿子问我。我点点头,于是我们组成了一个临时的“家庭组合”:儿子推着老人,而我则按照需要不时从货架上拿下货物。
回家的路上,我对儿子说:“你做得很对,不过为什么你能想起来去照顾那个老人呢?”
儿子说:“这是个秘密。”
不过从那之后,我发现儿子对身边的残疾人好像特别关心起来。包括会帮助一些盲人回家,或者要行动不便者搭我接送他的车子,哪怕我们并不顺路。
终于,我忍不住想打探儿子这个秘密,我问他:“是学校的老师要你们这么做的吗?”
儿子得意地说:“不是,学校老师并没有这样要求我们。不过你要想知道这个秘密,就要答应我,带我再去国家博物馆看看!”
我没有想到儿子会卖这么个关子给我。为了解答自己心中的疑问,我决定在这个周末带儿子去一次“美国国家博物馆”。
周日,我带着儿子早早赶到了博物馆。一进门,看了几件展品就觉得果然和我预料的差不多,显得苍白而匮乏。不过儿子却并不让我在一楼的大厅停留,而是拉着我的手要我跟他一起到三楼去。
我被这所博物馆的三楼深深地震撼了。那里设计摆放的,是我在国内所有博物馆都不可能看到的东西。
一条倾斜不平的石子路,几个人正坐着轮椅艰难地向上行走着。
一个黑暗的角落里,黑乎乎的伸手不见五指,却还隐约布置着一些障碍物。
几张特制的桌子椅子,桎梏了几个参观者的手或者脚,却要求他们完成平日里习惯用手和脚来完成的动作。
儿子歪着脑袋对我说:“爸爸,你可以去尝试尝试!”我和儿子一起,尝试了所有可以尝试的项目。
当我坐上轮椅,当我走进黑暗,当我桎梏住自己的手或脚的时候,一些平时看起来很轻松容易的事情,却费尽九牛二虎之力也完成不了。
儿子问我: “爸爸,我们在这儿这么一会儿工夫就这样难受,那些需要几年或者几十年,甚至一辈子都承担这种难受的人怎么会不需要我们的帮助呢?”
我恍然大悟,原来儿子对残疾人的怜悯和帮助是来自自身对这种不方便的体验啊!
我忽然想起来在国内时,一些学校和社会团体常倡导、举办帮助爱护残疾人的活动。如果我们也像美国这样,制造一种特殊的环境让健康人去体验和感受这种不便,可能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作者:上善若水 字数:1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