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民以写日记的方式来展现自我的网络平台就叫博客,自由、便捷、零成本。只需花费零碎的时间,写下当天值得记录的人和事,发几张有趣或值得纪念的图片,通过互联网公开让人浏览,它也被称为网络日志。博客浪潮不可阻挡“博客”
网民以写日记的方式来展现自我的网络平台就叫博客,自由、便捷、零成本。只需花费零碎的时间,写下当天值得记录的人和事,发几张有趣或值得纪念的图片,通过互联网公开让人浏览,它也被称为网络日志。
博客浪潮不可阻挡
“博客”从英文BLOG(原为Web Log)音译而来,是网络专业人士的日志,经过一段时间的演变,最后成为网民们记录日常生活的杂记,而经常博客的网民则被称为“博友”。
将“博客”概念带入的是方兴东,他也被称为“博客之父”。在他看来,每个人博客以后,对于社会来说就有了两个角色,一个是生活中真实的自己,另一个就是虚拟世界中的某某某。
博客早在2002年就已出现,但却一直默默无名,鲜为人关注,直到2005年下半年才突然红火起来。有报告显示,博友已经由2003年的20万增长到了2004年的100万,预计2006年将达1520万。
目前,各大纷纷开设了博客频道,当下最受关注的当属新浪博客频道。从2005年9月8日开通博客频道起,新浪方面就大张旗鼓邀请各路进行实名注册,而因为名人效应,该的博客频道顿时变得门庭若市,日攀新高。
网络聊天、上论坛发帖子已经不时髦了,能拿出来炫耀的是你有多少个博友、博客是多少!在一片惊叹声中,博客席卷2005年,更被预言“博客将是2006年全球互联网一股不可阻挡的潮流”。
徐静蕾博客第一红
2005年9月之前,“芙蓉姐姐”等一批网络名人的走红,让人们形成了一种观念——“草根时代”,网络可以创造名人。可是当真正的名人开始涉足博客后,形势立即逆转,博客排行榜前十名已经找不到昔日“草根”名人的痕迹,全部成了时尚名人的阵地。徐静蕾、巩俐、李冰冰……以凶猛之势迅速攻陷中国博客大片江山。新浪负责人透露,到2005年11月中旬,新浪博客用户已超过100万,“名人博客”带来了30%到40%的流量增长。从注册到现在,仅仅3个月时间,徐静蕾已成为中国博客点击率突破500万的第一人!
徐静蕾在建设“老徐”这亩“自耕田”时,忙得是不亦乐乎,热情高涨而且异常勤快。在3个月时间内,她已经“博”了70多篇文章(达到3万多字)。在“老徐”里,徐博客大声宣告自己爱吃烤肉、水煮鱼,透露自己的工作计划。她似乎想写就写、想说就说,但却绝不曝私生活,她表示:“我的私生活没必要向全世界宣布。”
草根地盘自己做主
注册博客很简单,程序类似于注册电子邮件。博客惟一不同于个人网页的就是它够方便,已经设计好了各种模版,你只需点击鼠标进行选择。
博客就是网民的精神家园,每个博友在自己的博客中都是评论家、作家。既然博客是自己的网络小家,就要给它打扮打扮,例如徐静蕾选的是“轻描淡写”模版,甄子丹选的是“灰色轨迹”模版……在个人资料中,你可以虚报家门,也可以张贴靓照。弄好博客首页后,就得“修行靠个人”了。要知道博客好注册,但是想把博客开红火,可就要有点实力和耐性,不但要每天坚持写网络日记,还得心态平和不患“红眼病”,接受点击率可能不高的现实。
当草根博客也不是什么丢人现眼的事情,反正咱们是匿名,开心了说东道西,往狠里夸奖自己,发一大堆照片自恋一番;不开心了就发发牢骚,写些肉麻的话抒情。套一句广告词——“我的地盘我做主”。
全球网民追捧时尚
2005年被誉为“中国博客元年”,照这个走势,博客2006年的前途一片光明。
一方面,博友们已经不满于在博客上写点文字、发张照片了,越来越多的博友开始将声音、影像、动漫上传到博客上,以求创建出更加生动、真实的空间;另一方面,博客的日益增多,也让人不得不深思,博客是否不再免费?
虽然当前博客网站运营的主要经济来源是广告,但我们设想一下,以2006年1520万博友的数字进行估算,一人一月消费10元的话,就有1.52亿元的收入,一年就有18.24亿元的收入!据悉,一些网站目前正在研究企业博客的可行性,有专家认为:“国内一些博客网站的定位清晰,只是欠缺明确的赚钱方式。”
当然,博客不但能为网站赚银子,也可以为博友赚银子。以下有4大实证:
1.据《南方周末》消息,伦敦2005年7月发生恐怖袭击事件时,亲历现场的博客写手们比所有媒体都更早地发布了袭击现场的信息。第二天,《纽约时报》不仅采用了博友拍摄的现场图片,还引用了一些博客中的文字信息。
2.徐博客的“老徐”突破了500万点击率后,变成了网络“头号红人”,不用出门就有广告商找上门来。
3.书商的脑筋动得快,瞅着博客红起来了,就赶紧联系上当红的博友,帮他们出书,这些博友既博到了人气,又赚足了银子,好不快活!
4.博客方便了很多专业写手,如今他们只要坐在家中上博客写稿等媒体转载,就有稿酬自动到账。
(姚克摘自2006年2月28日—3月6日《科学发现报》)
(作者:佚 名 字数:2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