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是一道坎儿(外一篇)

1937年的南京,对中国人来说是一个耻辱的存在。南京战役从11月19日开始,到12月13日城破,满打满算,只有25天。12月12日日军攻占中山门,仅仅一天就控制了整个南京。日军记载,在幕府山中的近万名中国散兵,几乎没有抵抗就被日

1937年的南京,对来说是一个耻辱的存在。南京战役从11月19日开始,到12月13日城破,满打满算,只有25天。12月12日日军攻占中山门,仅仅一天就控制了整个南京。日军记载,在幕府山中的近万名散兵,几乎没有抵抗就被日军缴械。而大屠杀中,那样多的青壮年,大多数就如同绵羊一样被拉出去宰杀。

其实,以我对南京战役的研究,在日方的记载中,在南京城破以后,曾经有过相当顽强的抵抗。日军屠杀最力的步兵第三十六联队,其军官宿舍曾被一名中国人闯入,借暗夜先后杀掉日军尉官11名;在南京安全区设立后,曾有数百名中国官兵自动组织起来,乘夜在市区武装暴动,一度攻陷原国民政府铁道部;直到南京陷落半个多月后,1938年的元旦,仍有中国残兵据守原苏联大使馆顽强抵抗……

从这些记录看来,中国人并不是一个缺乏勇气和血性的民族。但是,在下关,在鱼雷营,被排着队屠杀的,也是曾全副武装的中国士兵。史料中一个微妙的事实是,中国人在南京陷落后最没有抵抗意志的,恰好是刚刚城破的12月中旬。当时,大批中国残兵甚至抛弃武器和服装,试图逃入安全区。他们丢弃在安全区外的军服,正给日军进入安全区搜索杀戮提供了极好的借口。而在大屠杀发生后,抵抗的事件骤然增加,虽然这时南京的中国军民,无论从装备还是从组织角度,抵抗能力都比城破时差很多。

南京战役实际是和淞沪战役紧紧相连的一战,在南京未能守住阵地的官兵,70%是从上海撤下来的部队,其余则是临时补充的壮丁。这些部队多在淞沪战场上经过三月血战,来不及喘息南京战役就开始了。按照日方资料,淞沪战役,中国先后出动军队60万,日军25万,蒋介石的嫡系黄埔系各部队几乎全部参战,可说是中日两军主力在抗战前期最大的一次硬碰硬的大血战。结果不必隐讳,国力差距不是官兵们依靠爱国精神可以弥补的。淞沪战役的失败,已经预示了南京战役的结局:以疲惫惊恐的残军,根本不可能守住南京。

我始终怀疑,部署南京的防御,是中方“裱糊”出的一个空架子而已。因为根据日本军部11月7日给“中支派遣军”的临参命第一百三十八号命令,限定了日军在华东作战的范围不越出嘉兴、苏州一线。如果中国方面了解日军这一命令而做出防守南京的态势,确有可能与日军在嘉兴、苏州一线实现对峙—这背后的潜台词是仍然期望把战争限制于局部。

即便没有获得这个情报,11月26日,德国大使陶德曼还在向蒋介石转达日本议和的“广田条件”。然而,11月19日苏州沦陷,同一天日军“中支方面军”立即开始了对南京的进攻,根本无视限制作战区域的命令。如果这时中国方面还对日本政府控制军队有一丝期待的话,那么24日,看到对南京的作战进展顺利,日军大本营随即补发了取消作战区域限制的命令,则彻底打消了中国方面的幻想。12月2日,陶德曼表示广田的条件已经是过去时了—能战方能言和,以中国的军力,当时已经没有这个本钱。

南京城下,9万中国军队和12万日军的会战随即开始,无论装备、士气、补给、训练和指挥,双方都根本不在一个档次,结果可想而知。

连续四个月的恶战,那么多袍泽战死沙场,还是一败再败。这样悬殊的实力,再打还有什么意义?南京城破后,经过的中国官兵陷入无力也无心再战、任人宰割的状态。

南京是一道坎儿。在南京之前,虽然宣传上喊得响,在国民政府内部,依然存在着和日军的一战可在较短时间打出结果的念头,甚至寄希望于德国大使陶德曼的调停。在南京以后,特别是南京发生的暴行,让中国军民认识到,这场战争不但不可能在短期结束,而且是中国的生死之战!

这是真正的国战,连投降都不可能。战败不仅割地赔款,而且亡国灭种。如同南京此后的抵抗从谷底回升,败退中的中国军队,也重新恢复了战斗意志—那已不是想在短期内战胜日军的意志,而是依靠中国人的坚韧,维护这个国家生存的意志。这就是生死之战的含义。

正是南京,让中国的抗日战略真正转向了以空间换时间的持久战。正面战场上,中国军队的主力除了重建的中央军外,更多是用土造麻花手榴弹的川军,连鞋子都没有的黔军,身背大刀的西北军……就是这些杂牌军,在漫长的战线上死死拖住了日军脚步。实际上南京之后,直到太平洋战争爆发,中国军队的装备、训练比淞沪战争时都要有所下降。如果说淞沪战争时期,是一支准近代化军队和一支近代化军队在战斗,此后就是一支近乎中世纪的军队依靠数量和牺牲抵抗一支现代化军队。

中国人最终顶下来了,而没有像无数文明古国一样灭亡于更加现代化的敌手。

“国家到了如此地步,除我等为其死,毫无其他办法。更相信,只要我等能本此决心,我们国家及我五千年历史之民族,决不致亡于区区三岛倭奴之手。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海不清,石不烂,决不半点改变。愿与诸弟共勉之。”这是张自忠将军殉国前的遗书,将军写下这段文字的时候,实际根本看不到胜利的曙光。

投降也是死,南京这道坎儿,断了求和的路。走过南京,中国人终于明白,国家到了如此地步,除了拼死一战,别无选择。这一战没有必胜的把握,但要一直打到我们的敌人先倒下去,或者一直打到我们变成第二个迦太基,但中国人胜也罢,负也罢,就是不会与你讲和!

我们唯一的胜算,就是面对野蛮的敌人,文明与我们同在。在那个时代的中国人,用近乎宗教的虔诚相信:人类的社会,文明终将战胜野蛮。

我们,最终顶了下来。这就是用南京的代价换来的唯一所得。

(作者:萨 苏 字数:2282)

青年文摘相关文章
青年文摘推荐文章
青年文摘热门文章

乐清上班族_微信公众号

乐音清和_微信公众号

有声杂志_微信公众号

网站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