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大学生“回炉”现象

从“工人教授”到“技校大学生”2004年6月,上海液压泵厂工人李斌被上海师范大学聘请为教授,轰动一时。而当工人李斌登上大学讲台的时候,大学生小周正准备走进广州市冶金技工学校,学习数控机床专业,用他自己的话说,这叫“回

从“工人教授”到“技校大学生”

2004年6月,上海液压泵厂工人李斌被上海师范大学聘请为教授,轰动一时。而当工人李斌登上大学讲台的时候,大学生小周正准备走进广州市冶金技工学校,学习数控机床专业,用他自己的话说,这叫“回炉”。

小周在大学里学的是机电工程,但毕业一年多了,至今仍然没有找到理想的工作;而当初上了技校的同学,还没有毕业就被广州本田、奥迪斯电梯等知名公司“预定”,工作稳定,收入不菲。小周说:“现在的企业很现实,不一定看大学文凭,而是看职业技能,看你的实际动手能力和操作水平。所以,我必须赶紧调整心态,到技校学点真本事。”

事实上,从大学进入技校“回炉”的不只小周,也不止出现在广东。据山东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培训就业处的统计表明,从2003年7月到2004年7月,山东全省到技校“回炉”的大中专毕业生近5000人。

大学生为什么要到技校“回炉”?正如“工人教授”李斌所说:“我在与大学生的接触中,感到一些大学生眼高手低,比如有一位读了四年机械专业的本科大学生,到了工厂连起码的车钳都不会使,对生产第一线的许多生产常识也不懂,更谈不上马上上手工作了。一些大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还不如技校生、中专生。”

大学毕业再去技校“回炉”,从程序上说,这是一种倒退。但这种倒退恰恰反映了我国人才市场的某种断裂。

“就业难”与“技工荒”

在现在的大学校园,流传这样一种说法:大学生不好,就考硕士;硕士不好,就考博士……再考下去,就是“烈士”了!

这虽然是调侃,但也形象地反映了“就业难”的严峻现实。据统计,2003年全国共有212万大学生毕业,初次就业率仅为50%左右。在成都2003年12月举行的大学生“双选会”上,四川师范大学信息学院科技英语专业的6名应届毕业生集体亮出了一份“无薪求职”的应聘书;沈阳的大学生后来又打出了“零工资就业”的旗号。

2004年我国高校应届毕业生为280万,比2003年又增加了68万人,就业形势更加严峻。据中华英才网的调查,2003年大学毕业生的薪酬期望值大多数在1000~2000元之间,占总人数的21%,而2004年薪酬期望值在1000~2000元之间的大学生上升到35%。在北京大学2004年毕业生就业洽谈会上,北大就业指导中心主任李国忠说:“现在的毕业生基本能够清楚地了解自己,不再盲目地追求高薪,像北大2004年已经签约的300多名毕业生中,有个别毕业生月薪才1000多元也签约了。”

当大学生找不到理想的工作的时候,企业却招不到理想的技能人才。深圳某企业2003年进口一台数控机床,开出年薪10万的价码,在人才市场发布10多次信息,结果只有两三个人报名,最后还是录用了一位50多岁的老工人,老板感慨:“找一个钳工比找一个硕士还难。”

广东省劳动与社会保障厅发布的《2004年广东省劳动保障工作意见》表明:目前广东省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的技术技能劳动者共有296.5万人,其中高级以上技工占11.7万人,不到全国4%的平均水平,与发达国家的40%更是差距极大。据测算,到2005年,广东省劳动力市场中级以上技术工人供需缺口约为180万人,技能人才供给严重不足。

由于技工短缺,技工的身价水涨船高。据广州市2003年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拥有高级技师职称的车、钳、电、镗、磨、铣工的年工资中位数为3.6~5.7万元、高位数为6.5~8.9万元;拥有高级技师职称的数控机床操作工、汽车维修工、汽车装调工、模具工的年工资中位数在3.6~7.4万元、高位数达到7.5~10万元。

在大学生“就业难”和企业“技工荒”的市场矛盾中,一些大学生不再沿着“硕士——博士——‘烈士’”这条路走下去了!而是后退一步,选择去技校“回炉”,学习实用技术,重新锻造自己。应该说,这其实是一种进步。

大学重复建设,大学生重复学习

在“扩大内需、刺激消费”的背景下,声势浩大的高校扩招热在1999年拉开序幕。统计数字显示:从1999年到2003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规模从108万增加到382万,在读大学生规模从643万增加到1900万。2004年全国计划招生400万人,其中研究生33万人。根据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我国计划到2010年实现大学毛入学率达到15%。事实上,我们早在2003年就已经提前实现了这一目标,大学毛入学率达到了17%。

按照学者马丁·特罗的理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15%以下为精英教育阶段、15%到50%为大众化教育阶段。我国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达到17%,意味着已从精英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

但是,考察西方高等教育史,他们的大众化教育并不是靠传统大学来完成的,而是靠市场推动派生出来新的高等教育形式,比如是“社区大学”、日本是“短期大学”、英国是“科技学院”,培养的主要是应用型和技术型人才。目前有各类高等院校3665所,其中社区学院有1250所,占其比重的34.1%;美国高等学校在校生1500万,其中社区学院的学生500万,占总人数的1/3。

而我们的以扩招为手段的大众化教育,并没有进行结构的调整,只是简单的数量增加,大学重复建设,大学生重复学习。在10个大学生里,能有3个学计算机的、3个学国际贸易的、两个学财会的……“扩招热”人为地造成同专业、同层次人才的激烈竞争,结果在人才市场表现为:一边是大学生过剩,一边是技术工短缺。供给与需求严重脱节。有关专家说:“高等院校培养的是9个科学家、1个工程师,而人才市场需要的是9个工程师、1个科学家。”

“世界工厂”需要一流的技工

广东一位技工学校的校长在美国进修期间做的一项调查说:“《华盛顿邮报》一天登载的900多个招工广告中,79%要求要有技术资格证书,而要求本科学历的只有6%,要求硕士学历的只占2%。”

有关资料显示:从1950年到2000年的50年中,美国对高级专业人员的需求保持20%的比例不变,对一般劳动力从原来的60%下降到15%,而对需要一定技术、技能的职业岗位则从原来的20%提高到65%。

目前,我国的用人单位正在走出“人才高消费”的误区;一些大学生也逐渐趋于理性,放下架子甘心做一线技工,甚至主动去技校“回炉”。但是,令人担忧的是,在高校大规模扩招的同时,我国的技校却因为投入不足而持续萎缩,仅2002年全国就有600多所技校停止招生,技校的社会地位依然是“低等教育”。

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工人中,高级技工占35%,中级技工占50%,初级技工占15%。而我国的工人结构是:高级技工只占3.5%,中级技工占36.5%,初级技工占60%。由于工人队伍素质不高,全国企业产品平均合格率只有70%,不合格产品年损失达2000亿之巨。一家国外媒体对我国的工业竞争力评价说:“一流的设备,二流的技工,三流的产品。”

更重要的是:不合理的教育结构,不但是一种资源的浪费,而且将导致一个时代的人才断裂。

(作者:陆 地 字数:3178)

青年文摘相关文章
青年文摘推荐文章
青年文摘热门文章

乐清上班族_微信公众号

乐音清和_微信公众号

有声杂志_微信公众号

网站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