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岁的李赛,是北京四中的毕业生,现在在美国新泽西上学。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他带着两大箱连夜筹得的物资,自费从新泽西飞到灾区,加入到一支志愿者救援队,与同伴先后救出7位幸存者。 回京后,母校请他给学弟学妹们讲讲在灾
22岁的李赛,是四中的毕业生,现在在新泽西上学。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他带着两大箱连夜筹得的物资,自费从新泽西飞到灾区,加入到一支志愿者救援队,与同伴先后救出7位幸存者。
回京后,母校请他给学弟学妹们讲讲在灾区的经历和感受。
在两个小时的演讲中,李赛的表情十分平静,声音低缓。但到最后,谈到为什么一定要从飞回来时,他提及了自己在四中时的语文老师李家声。这时的李赛有些激动,人站起来,语调也高了。
上个月,四中召开了李家声教育思想研讨会,他教过的,私底下悄悄录了一段视频,在研讨会上播放。
视频里,这些大,或坐在清华的草地上,或站在未名湖畔,声情并茂地回忆上高中语文课时的快乐时光,用诗一样的语言,描述深藏心底的感动。
一位平凡的中学语文教师,何以赢得们不平凡的尊敬和爱戴?
人在精神文化上也是如此,你吃进什么,就将成为什么
李家声出生在皇城根下一个读书人家,初中就是在北京四中念的,“文革”期间去东北插队。8年里他种过地,挖过煤,当过卡车司机。高考恢复后,他考取了大学中文系,获得古典文学硕士学位。毕业后李家声先在本溪师范教书,1993年,重回北京四中,成了一名高中语文教师。
“世上最危险的职业有两个,一个是教师,一个是医生。从某种程度上说,教师比医生还危险,庸医害的是一个人,而庸师害的是一群人,毁的是孩子的精神和心灵。”这是李家声经常挂在嘴边的话。
2001年,李家声在一次全国性作文大赛中当评委,其时,正赶上“9·11”事件发生不久。令李家声惊讶的是,在他所批阅的作文里,个别学生写到“9·11”时,文中甚至掩饰不住兴奋之情。
“恐怖分子是重创了,打击了霸权主义了吗?”他大声地质问学生,“他们杀害的是几千条无辜平民的呵!这是反人类罪。”
有一回,他带着四中高一人文实验班去杭州,参观岳飞庙,看到跪在地上的秦桧像,有的学生跑上前,依照其他游人的样子拿鞭子抽打秦桧。晚上回到住地,开会时,李家声问学生:难道我们非要鞭打他吗?我们要记住的是历史,而不是仇恨。
“看看现在的互联网上,仇恨的情绪泛滥,太可怕了,我有时都不敢看下去。是不是我们的教育出了问题?”李家声认为,人在精神文化上也是如此,你吃进什么,就将成为什么。
他认为,人就是情感动物,好起来会把自己的器官、鲜血甚至,都献出来;但要是坏起来,可以无恶不作,给社会、给人类带来的只有灾难。善,就是爱并促进,爱的情感是建设性的,情感美好了,才能成为一个好人;恶,就是践踏和漠视生命,恨是不良的情感,极具破坏力。善良收获善良,仇恨只能换来仇恨。
在追求美好上,一个人不进则退,堕落就是从不知不觉中开始的
李家声不喜欢一进教室就让学生起立,然后“老师好、同学好”再坐下。通常,李家声进了教室,就直奔黑板,刷刷刷地写板书。运笔、顿笔,黑板上出现了几行苍劲有力的大字,一段哲人的名言名句。教室里顿时变得安静起来,学生瞅着黑板,开始思考。这时,李家声点评几句,说说自己的理解,就如同在池塘里扔下几块小石子,学生心中泛起阵阵涟漪。
高中语文课,李赛印象最深的是李家声讲屈原的作品。“你们想不想知道,屈原在你们这个年纪时,都做些什么?想些什么啊?”李家声问学生。
“想知道!”下面众口一词。
他一转身,在黑板上默写道:“深固难徙,廓其无求兮。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闭心自慎,终不失过兮。秉德无私,参天地兮。”
“这就是屈原在二十多岁时写下的《橘颂》,那时候的屈原,就表达出了要清醒地活在这个世界上,既有才华又不放纵,苏世独立,横而不流的人生追求。” 李家声还告诉他的学生,一个人,要终生追求美好,在追求美好上,不进则退,堕落就是从不知不觉中开始的……
李赛回忆着:先生朗读《离骚》,时而激扬,时而悲愤。
“情真有屈原。”这是李家声讲《离骚》时定下的基调。在他动情、传神的讲述中,一个个子高高瘦瘦、穿着长衫,临着风,目光傲然,在江边向前走着的屈原形象,活生生地出现在了学生眼前,并永远烙印在了这些年轻学子的心底。
吟唱着讲古诗词,是李家声讲语文课的一大特色。“古诗词本来就是要唱的,像宋词,一个词牌,就是一首曲子名,不唱,是体验不出那种情感的。我想让学生知道,古时候的人,是怎样唱的,这样,他们才能更好地领悟其中的神韵。”
古音古韵,被李家声略带沧桑的男中音,表达得回味悠长。一茬茬的学生,都成了他忘年的知音。
有一次,一个毕业生回四中为后辈们讲学习方法,讲着讲着,他突然问了一句:“你们哪个班是李家声老师教啊?”坐在下边的一群学生听了,几乎跳起来欢呼:“我们,是我们!”这位学长感慨道:“他爱中国的语言文化,胜于自己的生命。”
“快乐的3年,就这样快而乐地过去了。最后的语文课前,我们想用独特的方式表达对他的感情,于是,决定大家齐唱《小放牛》。我们对他说:以前都是您给我们唱,今天我们给您唱。全班起立,齐声高唱。我们看到,他拿出手绢,擦了擦眼角泪水。他说还想听我们唱,我们便由他带着,唱起《卜算子》……”
李家声酷爱读书,且涉猎广泛。他认为教师必须不断地学,课才能常讲常新。他学过文字学,通读过《二十四史》、《十三经注疏》,熟诵《论语》、《楚辞》及唐诗宋词等,在精研了《诗经》后,他写了一本《诗经全译全评》。
在语文教学中,李家声结合相应文章的讲授,把民族精神、人格情操具体形象化为:情真思屈原、正直司马迁、高洁严子陵、气节有苏武、傲骨是嵇康、正气文天祥。因为他的激情讲述,学生们才会说,听课时,他们常常感到如有一股热血,直顶脑门。
谈到李家声对自己精神世界的影响,一个正在大学读书的学生说:先生给了我空灵、明净和透亮的灵魂,教我们怎样做人。
如果一个人,看到一朵花时,会被生命的美感动,他怎么能不敬重生命
同事们认为李家声是一个性情中人。有一回,学校组织外出旅游,在一处风景点,耸立着一棵千年古树。面对这株遒劲的老树,别人忙着拍照留影,而李家声与老树默默相对,良久,他突然冒出一句让人意外的话:“树呵,我真想对你哭!”
他当时在想:人这一辈子,不过几十年,遇到风风雨雨时,都会感到很艰难,何况这样一棵树呢?历经上千年的岁月,多少风吹日晒,多少霜打雨淋,它一动不动地活了下来,多么不容易!它历览人世沧桑,它所受的磨难,是我们无法知道的啊。“那一刻,对生命的深深敬畏,让我感慨万端,情不自禁。”他说。
春天到了,北京元大都遗址公园里的海棠怒放着。课堂上,李家声吟诗一首,是苏轼的《海棠》:“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又对学生道,君不见,古人怕海棠花谢了,晚上点着蜡烛也要看它呵。言下之意是,你们快到公园看海棠去。
又一年春末,校园里一株楸树花开正浓,李家声惊其美,到了教室,不禁赋诗一首:“一树花繁映眼前,惊艳之余赏暄妍,如此美景天赋予,诸君何不下楼看!”学生笑声一片。
多让学生接触、联想美好的事物,残虐酷杀之事少碰、少描述,对邪恶奸诈少涉及而多加挞伐。“试想,如果一个人,看到一朵花时,会那么喜爱,会被生命的美感动,为之欣喜,他怎么能不敬重生命,怎么会去拿刀杀人,怎么会干出反社会、反人类的事来?”李家声认为教育的最佳状态,就是潜移默化,是润物细无声。
“我觉得,世间一切美的东西里,都有爱!”这是李赛由此得到的感悟。
为啥给中学生讲甲骨文?李家声的解释是:我就是要让孩子们看看,咱们的汉字有多么美。年底的一堂课上,李家声在黑板上,先是甲骨文,再是小篆,继而楷书,写出几种字体的“年”字,并解释字义,随后附诗一首:“耕耘有获,丰收为年。诸君勉哉,大有欢颜”,然后,笑眯眯地告诉学生,这就是他给大家的贺年片。
他曾在高二开了一次《汉字与文化》的讲座,学生看题目开始以为挺枯燥的。讲着讲着,李家声猛地抬头,发现窗外天都黑了,一看表,原打算4点半结束的讲座,早已超时。“不讲了,到此打住。”他说。没想到,学生们不干,在底下嚷嚷道:别介别介,您讲吧!“可见,孩子们对咱们的传统文化,还是喜欢的,关键看你讲些什么,怎么讲。”
“上他的课,是一种享受,真的!”早已毕业的学生,仍念念不忘李家声的语文课。
“无论是听他吟诵千古绝句,还是看他刚劲飞舞的书法,都是一种享受。对于许多历史人物,我们本是不了解的,自从上了他的课,我会主动去欣赏文言的音韵之美,会主动去欣赏草木的勃勃生气和顽强毅力。”
“他用自己人格的魅力和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让我们摸索着形成了自己的价值观,并在今后的人生中,通过对这种价值观的坚守,构成了自己人生的最大幸福。”
那天研讨会上,播放的视频里,有个男生的话,让人们印象颇深。他说:文是文样子、人是人样子!先生这两句简简单单的话,我会受用一辈子。
(赵艳林摘自2008年7月16日
《中国青年报》)
(出处:[标签:出处] 作者:董月玲 字数:3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