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置的恩情

和许多来报社求助的贫困学生一样,高小林面对记者眼圈一下子就红了。他那拄着拐杖的父亲很忧郁地站在他身后,一脸愁云惨雾,仿佛他手中拿着的不是儿子的高考录取通知书,而是病危通知书。这样的场面,每年暑假在报社都不罕

和许多来报社求助的贫困学生一样,高小林面对记者眼圈一下子就红了。他那拄着拐杖的很忧郁地站在他身后,一脸愁云惨雾,仿佛他手中拿着的不是的高考录取通知书,而是病危通知书。

这样的场面,每年暑假在报社都不罕见,像冬天有雪花夏天有雷雨一样,成为一种时令特征。报社针对此现象,专门组织了一次资助贫困生的活动,将贫困大学生的贫困状况及其在贫困中不失志向的事迹作一番报道,配上贫困大学生满含热泪的眼部特写照,加上“我要读书”之类的标题,然后静等被报道感动了的读者和需要宣传形象的企业来捐款助学。一系列报道下来,往往也能让一大批贫困生筹够学费,欢天喜地地走上另一条人生之路。

高小林就是带着这样的想法来的。确实,从他带来的包括村上的证明、录取通知书以及他身后站着的残疾都能说明,他是一个急需帮助的特困生,而且成绩优异。

报道发出去之后,很快有人来捐助了。捐款的是本地一家食品企业的董事长,本市著名的残疾人自强模范,绰号“泡菜王”的王明富。他生产的泡菜不仅在本市是抢手货,而且远销日本、韩国。

记者们照例来采访“泡菜王”,提问照例围绕企业形象之类的老话题。“泡菜王”说,他之所以要赞助这个大学生,不是要炒作什么企业形象,而是因为大学生是东顺乡的人,这个地名勾起他心中沉寂了多年的往事。他说,十几年前,他在高考前发生车祸,落下残疾,高考又落榜,身心受到毁灭性打击。他痛苦绝望地在雨中挣扎,想到东顺水库去结果自己的性命。

在半路,一个瘸子把他救回了家,帮他烘干了衣服,然后煮饭给他吃。瘸子和他挤住在一间破漏的房子里,破衣烂衫的,吃的是糙米饭,下饭的是泡菜。但那泡菜既香甜又酥脆,口感极好。特别是泡海椒,让他出了一身大汗,浑身上下都感觉舒坦。他问瘸子,怎么泡出这么好吃的泡菜,他从来没吃过。

瘸子告诉他,这是他家传的手艺,诀窍就是白醋加花椒起的酸水,比别家用酒和冰糖起盐水,口感好了许多。

瘸子看他有兴趣,就将做泡菜的窍门和注意事项原原本本地告诉他。听瘸子讲完之后,他眼前好像突然就亮开了一条路。从瘸子家出来,自杀的念头一扫而光,脑子里只有白醋炒盐和花椒泡出来的泡菜。他在城里呆了几年,知道城里人吃油腻吃得多,稀罕那玩意儿……

10年之后,他成了“泡菜王”,但他一直忘不了那个在风雨中救过他、帮过他的人。他也想过要去找他们,但总是有太多的事要办,就一直耽搁着;另有一个原因,就是总觉得自己当年偷学泡菜的诀窍,有点不磊落。今天,看到报纸上东顺乡的贫困学生,又让他想起这件事,他觉得应该给那孩子捐点钱,好让自己的心里好受。

第二天,钱和报纸送到高小林的手中。他的父亲很高兴,恨不得马上给记者下跪,并山呼万岁了。而高小林看了报纸之后,沉思了很久。他对父亲说,你还记得吗,那年有个年轻的瘸子被你救回家。

父亲仔细回忆,依稀有点印象。

就是那个瘸子给我捐的款。

这人不错,还没忘记报恩。我早说过,要多做好事,好人有好报!

可他是做泡菜起家的!

乖乖,那东西还能挣大钱。唉,我的泡菜也做得挺好!

可他用的就是你的法子!

老瘸子像被谁拍了一下,一下子就没有言语了。他沉吟了半晌,又很认真地对说:“你确定,他真是10年前到我们家里来过的那个人?”

儿子想说什么,没说,只把手中那4000块钱一拍,怪怪地笑了一声。

(于志怡摘自《杂文月刊》2005年12月上半月刊,潘树声图)

(作者:曾 颖 字数:1634)

青年文摘相关文章
青年文摘推荐文章
青年文摘热门文章

乐清上班族_微信公众号

乐音清和_微信公众号

有声杂志_微信公众号

网站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