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有人问他为什么这样做,嵇晓华的回答只有一个词—“快乐”。这个复旦大学神经生物学博士,在和生物学打了十年交道之后决定“遵从自己的兴趣”,不从事科研也不找工作,做一个“睡到自然醒”的自由撰稿人。这个决定,在班里和家
常常有人问他为什么这样做,嵇晓华的回答只有一个词—“快乐”。
这个复旦大学神经生物学博士,在和生物学打了十年交道之后决定“遵从自己的兴趣”,不从事科研也不找工作,做一个“睡到自然醒”的自由撰稿人。这个决定,在班里和家里都引起了不小的震动。导师直到毕业时才知道,自己这个少言寡语的弟子,在科学传播圈里是颇有名望的“姬十三”。而儿子放弃了在上海一家机关工作的机会,这也让在家乡舟山工作的有些不解。
他们或许都没有料到,这个生活低调而又小心翼翼的大男孩竟然搞出来不少名堂。2008年在德国举行的国际博客大赛上,姬十三所牵头创办的“科学松鼠会”博客,获得了“最佳国际博客公众奖”和“最佳中文博客公众奖”。
当然,他们也不知道,多年前,在上大学时,这个生物专业的浙江男生,也曾是校园里的“文学青年”,时不时还会闷头不语地写点新诗,无奈“上不了台面”,只是悄悄留给自己看。大学毕业后,嵇晓华和大多数同学一样,选择了上研究生,把“大把的青春”消耗在了实验室里。
时间到了2004年秋天,已是博士生的嵇晓华,守着实验室里大大小小的实验仪器,忽然有了“写点儿东西”的冲动。他把一篇论文改写成一个小故事,署名“姬十三”,发到报纸杂志编辑的电子邮箱里。整整两个月,嵇晓华一边在实验室做实验,一边等待着与“姬十三”有关的消息。
就在他觉得“应当放弃幻想”之时,一份科学杂志的主编,给“姬十三”回了一封信,重新燃起了嵇晓华的希望。这个被认为“可以培养一下”的博士生,又给这个主编寄去了一篇关于时间感知的文章,“姬十三”这个名字很快变成了铅字。
在此之前,“姬十三”这个名字,在科学传播圈并不存在。走在复旦大学校园里的,只是神经生物学博士一年级学生的嵇晓华,在同学们看来,是一个“有点文艺气质的理工男”。但在此之后,他的科学写作之路,就此一发而不可收。
《新发现》、《三联生活周刊》等一些刊登科学文章的杂志盯上了他。约稿的人越来越多,这个不擅言语的人,便闷头给十多家报纸杂志写文章;他很享受这种被人约稿的日子,同时,他还以幽默的语言,主持着一家杂志的科学问答栏目。
这给姬十三带来了不少读者粉丝。在某大报科学版的一个编辑看来,姬十三是“国内少有的把科学文章写得如此生动有趣的人”。每次收到别人寄来的杂志时,她大多只挑姬十三的文章看。也有读者评价,这个姬十三,总是会写一些“给人挠痒痒并且挠得很舒服的文字”。在姬十三参加一些活动时,甚至有读者专程前来目睹这个人的样子。他们很无奈地发现,这个人大部分时间很“闷”,在公开场合常常害羞,半天挤不出几句话。
这和他在校园里面的形象极为一致。“我一直瞒着导师,怕他说我不务正业,影响做实验。”他回忆说。知道他在给报纸杂志写科学文章的博士同学,则表示了充分的理解。在他们的眼里,每年从一些科学杂志拿到大约两万多元稿费的姬十三,“日子过得比其他人要舒服”。
当其他同学正忙于找工作或申请出国进行博士后研究时,姬十三放弃了在上海一家机关工作的机会,决定做一个舒舒服服的自由撰稿人。“忙的时候要忙死,经常要给领导写讲话,还要陪喝酒,好没劲。”他跟解释道。
2007年11月,姬十三做了五个月自由撰稿人后,便开始搭建一个科学作者相互交流的平台。姬十三先是在Google上建了一个群,原本想命名为“胡桃夹子”,不料这已被人抢注。后来他们就想到了“松鼠会”。在他看来,“科学就像一枚枚难以开启的坚果,虽味美却不易入口”。他也希望,自己能像松鼠一样,“打开科学的坚硬外壳,将有营养的果仁剥出来,让人们能够领略到科学的美妙”。
2008年春节,姬十三在上海租的房子到期,房东不愿续租。在几位朋友的鼓动下,他决定打包北上。
他想让更多的人加入松鼠会,让更多的人喜欢科学写作,关注科学传播。2008年春节后,一群“松鼠”在北三环边上的一家书吧聚会,姬十三提议建一个群博,得到众人呼应。在北师大天文系博士生Gerry的技术支持下,网络平台迅速搭成。4月28日,名为“科学松鼠会”的群博正式上线,写作内容从玫瑰花到宇宙飞船,几乎涉及所有的科学主题,文字活泼好看又不失专业。
在这些博客作者当中,既有国内一些主要科普报刊的编辑记者、科学作品的作者和译者,也有散布在国内外的一些对科学感兴趣的白领和一些科学写作爱好者。姬十三只是其中一个,不过也是最勤奋的一个。他下班做的最后一件事是关掉松鼠会博客,回家做的第一件事是打开松鼠会博客。
由于常常在深夜码完字后,“把衣服扔到地上,倒头就睡”,姬十三房间里有些凌乱,唯独书架上的六排书和地上的几摞杂志,摆得整整齐齐。这些与科学有关的书和杂志,绝大部分是2004年秋天以后才与姬十三结缘,而从上海到时,他都舍不得扔。这些厚薄不一的书刊,也是他行李中最“沉重”的部分。
在北京的生活,忙碌而艰辛,但姬十三时常会感到以前未曾有过的快乐。他把这一群爱好科学写作和传播的人,聚集在一起创办“科学松鼠会”的群体博客,也不过是为了分享“科学给人带来的快乐”。
而这个博客在国际上获奖,则多少出乎他的意料。
“有点小意外。”刚刚下班的姬十三,扒完饭盒里的最后一口饭说。盒饭是他顺道从楼下不远的超市买的,顺带买了一些方便面和面包。所谓的“家”,是他每月花1600元租来的小房间。在朋友眼里,姬十三原本是个很注重生活品位的人。不过最近他顾不上这些了。
“我要上班,要跟人谈有关松鼠会的合作,要去上海举行看片会,还要给一批杂志写专栏。”他掰着手指边数边说。接下来,他还要为参加周末在上海召开的首届全国科普网络研讨会做准备,“需要在家里宅两天”。
在群博准备开张期间,在芝加哥大学攻读生物学博士的女孩“橘子”,被人拉进了姬十三组织的“科学松鼠会”,她从此成为群博里最活跃的作者。原本,她以为姬十三只是“一个缥缈的文青”。相互接触之后,这个北京女孩发现,姬十三“精力令人佩服,不咋咋呼呼,对谁脾气都很好,很容易相处”,原先那种“不靠谱”的感觉,也荡然无存。
不过,松鼠会里的松鼠们,偶尔也能感受到这个男人“文青式”的浪漫与活泼。
为了看奥运闭幕式的烟花,他带着橘子等一帮“小松鼠”,爬着树上了鼓楼的大白房子,透过树叶之间的小缝隙,他们看到丁丁点点的焰火在夜空中飞舞,然后一起雀跃欢呼。
随着“松鼠们”的科学文章越写越好看,被发表和转载的越来越多,替松鼠会的成员们讨要稿费,也成为姬十三的一大任务。松鼠会里的不少成员,跟几年前的姬十三一样是在读博士。为了提高他们科学写作的兴趣,也为了让他们的博士生活可以舒服一点,姬十三常常乐于为他们服务,联系一些报纸杂志发表作品。因为稿费问题,他经常要跟人讨价还价,此时,往日沉闷的姬十三,变得有些能说会道。
相反,对于自己的事情,姬十三则不怎么计较。为了请松鼠们吃饭,他卖掉了心爱的iPhone手机;有次请松鼠会的成员吃沙冰,付完账后,大家吃得兴致勃勃,他一个人却倒在沙发里睡着了。
在松鼠会的不少成员之间,还流传着一段网络视频。那是在“蛆虫柑橘”事件引起极大关注后,国内一家知名网站邀请姬十三和一位农业专家,一起进行在线视频访谈。主持人提问时,总是被专家抢先回答,姬十三则像学生一样,只是点头。在视频的第29分30秒,他终于开口说话,然而访谈在第30分钟就结束了。
他常常把“谦谦君子,温润如玉”挂在嘴边。有时候姬十三早晨起来,看到一堆批评,难免有些窝火,刷牙时心里总想:“怎么尖酸刻薄回它一篇?”但从洗手间出来,火便慢慢消了,坐上出租车后,也就彻底冷静下来了。
聚会的时候,松鼠们常常笑他太矜持,拿他开涮。面带羞涩的姬十三,总会不紧不慢地说道:“我内心热烈。”然后,不再争辩。
不过,最近他可没少费口舌。姬十三正忙于推销松鼠会的一本科学著作,收录的60篇科学文章都出自松鼠会的博客或松鼠们的笔下,他为这些活色生香的科学文字,取了一个同样活色生香的名字—《当彩色的声音尝起来是甜的》。“这就是科学能够带给你的不一样的快乐。”他说。
(本刊特约稿)
(作者: 字数:34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