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书福“汽车狂人”的吉利传奇

  2010年3月28日,美国福特旗下的欧洲著名汽车品牌沃尔沃被中国一家民营汽车企业收购。这家民企叫“吉利”。为什么13岁的吉利能够收购有着80多年历史的沃尔沃?因为它的主人李书福是个“汽车狂人”:他出

  2010年3月28日,美国福特旗下的欧洲著名汽车品牌沃尔沃被一家民营汽车企业收购。这家民企叫“吉利”。为什么13岁的吉利能够收购有着80多年历史的沃尔沃?因为它的主人李书福是个“汽车狂人”:他出身草莽,却是民营企业造车第一人;他语不惊人死不休,认为“汽车只是四个轮子,两张沙发,一个铁壳”;他偏执,哪怕把身家性命赌上,也一定要造出人自己的汽车……
  
  他其实是个技术狂人
  
  1963年,李书福出生在浙江台州一个贫困山村。1982年,高中毕业的李书福买了一架照相机,在街头巷尾为别人拍照,赚到了人生的第一笔钱——1000元,当时普通人的月工资不到50元。
  有了第一桶金,李书福迅速从“游击队”转入“阵地战”——开了间照相馆。没有钱买高级相机,他就自己造,照相馆的排灯是他用白铁皮敲出来的,沙发也是自己做的,虽然丑,但都能用。省钱、实用,一直是出身农家的李书福最在意的。
  1984年,伴随着乡镇企业发展的浪潮,李书福进入了冰箱配件生产领域,他的生意非常红火。时间一长,他发现制造冰箱“并不复杂”,更看到了里面蕴藏的巨大“钱”景。李书福决定不做配件,直接组装冰箱。
  1986年,李书福组建了黄岩县北极花电冰箱厂,财富迅速累积到数百万。好景不长,1989年,电冰箱实行定点生产,民营背景的北极花只能被迫关闭。不过李书福从来就不缺从头再来的勇气,他打听到市面上有一种装潢建材旺销,又迅速地加入到这个阵营中。在新的领域,他又一次发挥了出色的DIY本领,建材厂经营的铝塑板和铝镁曲板经过他的改造,成本更低、利润更高。直到今天,装潢建材仍然是吉利重要的利润源之一。
  凭借过硬的技术本领和敏锐的商业嗅觉,李书福不断转换行业,哪里挣钱就往哪里跳。短短几年时间,一个高中毕业的准农民,成了炙手可热的乡镇企业家。
  
  造汽车有什么难的
  
  小时候,李书福就喜欢汽车。在他床下,有一辆用泥巴做成的汽车模型,高兴的时候,就用绳子牵着满地跑。
  1989年,李书福买了一辆真正的轿车,开上后,却说了一句令人意想不到的话:“我看了一下,里面并没有多少东西。”
  一个按捺不住的念头在李书福心里萌生了:自己造汽车!
  他兴冲冲地开始了造汽车的梦。但是生产汽车必须要得到政府许可,很多国企都拿不到生产权,更别说半路出家的小民营企业了。
  四个轮子不能造就造两个轮子的,变通是李书福的又一特点。1992年,李书福成立了浙江吉利摩托车厂。到1998年,吉利摩托车厂已跻身全国民营企业前四强。
  李书福造汽车的梦想却一刻未曾停止,1996年,他成立了吉利集团有限公司,第二年宣布进军汽车业。身边的人都认为他疯了,当时没有一家中国公司敢于宣称自己能造出一辆整车。面对众人的质疑,李书福说了一句惊天动地的话:“造汽车有什么难的!不就是四个轮子,两张沙发,一个铁壳嘛。”正是这句话让他博得了“狂人”的称号。
  
  笨办法是最有效的办法
  
  李书福迫不及待地“跳进了火坑”,他买了几百亩地,开始规划自己的汽车王国,那里有厂房,有生活区,还有个技术学校。汽车是资本、技术和人才高度密集的行业,李书福资本不够、技术匮乏、人才也没有,倔强的他决定自己建学校培养人才。
  在最初的研发阶段,李书福自封“总工程师”,全公司懂汽车的加上他也就三个人,这个所谓的汽车,还包括货车和农用车。他拿出了当年组装照相机和电冰箱的套路,斥资数百万元买来奔驰和宝马等名车,拆开研究。
  自己动手、自己画图、自己装配,李书福每天要工作十几个小时,常常凌晨一点才睡觉四点就起来琢磨技术。没有模具,只能用水泥浇铸、胶水粘合。可一辆汽车有上万个零部件,不可能全部自己造,去上海采购时,对方一听要造轿车,认为他有病,抬腿就走了。
  几十个人跟着李书福没日没夜地干,1996年,终于“敲”出了第一辆吉利牌“奔驰”,因为模仿痕迹太重,为避免“侵权”,李书福给这辆车换了一个玻璃钢外壳。这辆纯手工车,很多地方确实是用榔头敲出来的。前面看像宝马,后面看像奔驰,开起来又像个农用车,七拱八翘,车门也关不严,但毕竟能开上路了!李书福把这辆车当成宝贝,天天开到街上,还给它取名“吉利一号”。
  拿着“吉利一号”的照片,李书福跑去北京,希望能获得轿车生产许可。一位机械工业部的领导看了照片,批了他一通:“你这个人胆量那么大,还敢造这样的车!”
  无奈之下,李书福只能与有生产权的德阳汽车厂合作,开始了艰难的生产过程。第一批车表面粗糙、密封不好,上了监测台,一淋雨里面就能养鱼,只好报废;第二批也不行,再报废,直到第三批,经销商才认可。1998年8月8日,第一款轿车“吉利豪情”正式下线。
  整个过程中,李书福并没有急躁,他很文艺腔地解释:这叫“力量在风中回荡”,“要讲究耐心、信心、方法和战略。慢慢的,就会有很多人响应,会有很多人参与进来。这是一种笨办法,但也是最有效的办法。”有一次外出考察遇到塌方,只能在车上过夜,李书福用高价买来方便面,优先让给下属吃。一位刚招来的大学生就此认定了他:“这样的为人,做事肯定能成。”李书福身边聚集的人越来越多。
  业内人士却并不买账,第一批吉利举行下线仪式,向全国发出700多份请柬,没有一个人来参加。大家都认为,疯子行为这下有个句号了,什么时候开业就什么时候关门吧。
  
  给我一次失败的机会
  
  1998年,吉利采用低价策略入市,打出“中国最便宜轿车”的口号,迅速占领了低端市场。
  为了吉利能获得轿车生产许可,1999年李书福慷慨激昂地向前来视察的领导请求道:“请允许民营企业家做轿车梦,如果失败的话,请给我一次失败的机会吧。”直到今天,这句略带悲情色彩的陈辞,仍然是中国商业史上最著名的语录,也是李书福的名言之一。
  李书福还有很多名言,比如“要像卖西瓜一样卖汽车”、“通用、福特迟早要关门”、“一辆宾利的利润大概有80%”……这个阶段屡出狂言的李书福是媒体的宠儿,大家像看耍猴一样,期待着这个“乡下人”大放厥词。
  有人说,李书福的疯言疯语就是吉利最好的营销。1999年,吉利汽车销量达到一千多辆,2000年则达到一万辆。2001年,吉利集团终于获得汽车生产许可证。次年,李书福登上“中国汽车界风云人物”榜首。2005年,吉利正式亮相法兰克福车展,实现了近百年来中国汽车自主品牌参加世界顶级车展的历史性突破。
  吉利成长的同时,李书福也在迅速成长着。这时,他已经不必凡事亲历亲为,而要学习如何管理企业。为了向工厂源源不断地输送人才,他先后创办了四所学校,其中的北京吉利大学已经是民办高校的佼佼者。
  尽管如此,低价的吉利还是被人看不起,曾经有人当着李书福的面嘲讽道:“开吉利的是那些昨天还在开拖拉机的人。”李书福深知,只有彻底扭转吉利给人的模仿和廉价的印象,才能走得更远。
  2007年,吉利宣布战略转型,提高自主研发能力,从造最便宜的车到造最安全、最环保、最节能的车。2008年,吉利自主研发的爆胎检测与安全控制系统在北美车展上引起轰动,组委会将唯一的技术奖项授予了李书福。如今,吉利已经拥有了各类专利500多项,具备了完善的研发设计能力,成为中国民营汽车业自主创新的标杆。2009年,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外国汽车巨头纷纷亏损甚至倒下,吉利汽车销量却逆市上扬,格外引人瞩目。
  2010年3月28日,李书福又一次刺激了中国和世界的神经:13岁的吉利集团收购了80多年历史的欧洲著名豪华车品牌沃尔沃,创造了中国汽车产业史上最大的一宗海外收购。这次收购,是破解吉利转型升级难题的最佳捷径,大幅提升了吉利的品牌形象,吉利将获得世界级技术,并得以进入成熟汽车市场。李书福离他那个更大的梦想也会越来越近:“造中国的小劳斯莱斯,让中国汽车跑遍全世界!”
  英雄还是疯子?
  短短十几年时间,一个靠敲敲打打起家的手工小作坊,吞下了欧洲老牌汽车巨头,一路走来的艰辛和孤独只有李书福自己能体味。2008年的某天,在电视上看到奥巴马当选美国总统时,李书福突然哭了,他说:“我们有这个经历的人都明白,要做一件事情有多么艰辛。”收购沃尔沃,使得现在多数人将李书福奉为英雄,认为他挑战了汽车行业的规则,让中国人提前五年、十年,圆了汽车梦,甚至有人开始称呼他大侠。
  但仍然有部分人不看好“吉利”,说李书福是疯子。如果“疯”是一种痴迷、执著和专注,他确实是个疯子。在民企造车势单力薄的年代,李书福在无数讥讽和嘲笑中一心造车,心无旁骛,哪怕把身家性命赌上,也一定要造出中国人自己的汽车,甚至他的初衷并不是赚钱。不光对钱不在意,不拘小节的李书福对很多事情都不在意,他经常穿着几十块钱的衬衫和皮鞋,参加电视节目也毫不讳言自己的西服缺一颗扣子。
  生活中的李书福喜欢写诗,也热爱书法、绘画。兴之所至,他甚至会当着朋友的面,穿一身中式服装,弹起古筝《梁山伯与祝英台》。他也会在凌晨三点把部下拉出去打篮球,就像没有人想到他会造汽车一样,李书福总能干出一些令人意料不到的事。
  身边人对李书福的评价是“他有一颗赤子之心,总能给朋友带来欢笑。”这欢笑也被他带到了谈判中,一次,沃尔沃的代表希望李书福用三个字表达他为什么要进行收购,面对这个难题,李书福幽默而狡黠地回答:“三个字,因为‘I LOVE YOU’。”
  (本刊特约稿)

青年文摘相关文章
青年文摘推荐文章
青年文摘热门文章

乐清上班族_微信公众号

乐音清和_微信公众号

有声杂志_微信公众号

网站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