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血鬼的前世今生

  近日,根据美国畅销小说《暮光之城》第1部《暮色》改编的电影在我国上映了。片中超帅、超忧郁的吸血鬼哥哥引发了全世界少女一波又一波的尖叫,更让“吸血鬼”这个历久弥新的话题再度热了起来。那么,“吸血

  近日,根据美国畅销小说《暮光之城》第1部《暮色》改编的电影在我国上映了。片中超帅、超忧郁的吸血鬼哥哥引发了全世界少女一波又一波的尖叫,更让“吸血鬼”这个历久弥新的话题再度热了起来。那么,“吸血鬼”的传说是如何产生的,在历史上又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呢?
  
  孕育于宗教传说,脱胎于瘟疫传言
  传说中,最早的吸血鬼都是违背上帝意愿的“人”。
  人们广泛认为,最早的吸血鬼是该隐。该隐为亚当与夏娃的长子,出于嫉妒,杀死了弟弟。上帝施以的惩罚是:该隐唯有吸食活人鲜血才能维持生命,且永世不变。该隐由此被标上了记号,成为第一个吸血鬼。
  另一种看法认为吸血鬼是巴比伦食婴鬼利利图(Lilitu),在基督教里就是莉莉丝(Lilith)。据说她是亚当的第一任妻子,因不满男人主导一切,而被贬下界,成为妖魔的女王,被众多巫师供奉,也被认为是第一个吸血鬼。
  还有一个关键人物是。一说,出卖耶稣而得到的那袋银币中栖息着一只恶魔。恶魔杀死了试图惩罚的天使,吸干了天使的血,摄取了天使的美貌与不死的生命,变成了第一个吸血鬼。但同时也受到了诅咒:他必须每日吸食鲜血……不过这种说法因为减轻了对犹大的惩罚,不太受欢迎。另有一说,犹大出卖了耶稣后悔不已,遂上吊自杀。为了惩罚他,上帝令其死后变成吸血鬼,永远无法见到阳光。
  到后来,人们认为任何违背上帝意愿的人,都会变为吸血鬼。中世纪的吸血鬼传说很大程度上是教会恐吓的结果。教会声明,凡是自杀的、不洁的、异教的人死后都会变成吸血鬼。
  在实际生活中,吸血鬼的“出现”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早。尽管从公元6世纪起,就有相当数量的坟墓被认为是吸血鬼的墓穴。但到了11世纪,才开始有零星的现实世界的吸血鬼传言出现。有人说看见没有腐烂并沾有血迹的尸体离开坟墓,之后就会有离奇的死亡事件发生。这类零散的传言在几个世纪中流行,但并没有造成大规模的恐慌,直到瘟疫大爆发、大批人离奇死亡时,人们才开始对吸血鬼惶恐不已。
  14世纪中叶,黑死病席卷了整个欧洲,夺走了全欧洲1/3的人口。为了避免传染,许多病人还没确定死亡,就被匆匆掩埋。未死的病人,试图逃离墓穴,常常受伤流血,然后挣扎死去。数天后,墓穴被打开,人们看到尸体新鲜、姿势改变、并沾有血迹时,便相信是吸血鬼所为。
  17世纪,吸血鬼传闻在波希米亚、波兰、匈牙利及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愈传愈烈。1694年,法国《优雅信使》杂志10月号为吸血鬼开辟了专刊。当时,各国对吸血鬼并没有统一的说法,到了18世纪,由法语的vampir,演变出英语的vampire——“吸血鬼”终于有了统一的名称。
  
  现实世界的人形吸血鬼
  “吸血鬼”是否真的存在于世?答案是肯定的。现实中的吸血鬼大多是节肢动物,还有一种哺乳动物——吸血蝙蝠,这也是传说中吸血鬼可以变为蝙蝠的来源。只是人形吸血鬼,并没有人亲眼见过。
  对于许多人来说,血的力量总是难以估量的。1404年出生的吉尔·德·莱斯在百年战争中与圣女贞德并肩作战。贞德死后,他隐居于城堡,开始研究炼金术。他相信血是炼金术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让两个仆人诱拐、绑架儿童,自己将他们蹂躏折磨后杀害。据他自己供认,共140多名儿童被他所害。而据史料记载,在德·莱斯的领地附近,当时总共有300多名儿童不知去向。一个民族英雄,就这样变为嗜血的魔鬼,声名狼藉的“蓝胡子”就是以他为原型。
  大多数人对血有一种盲目崇拜,坚信血的神奇力量能满足自己的欲望。其中最著名的是一位伯爵夫人。17世纪初,匈牙利的伊丽莎白·巴托里伯爵夫人在短短几年内虐杀了600多名少女,她喝着少女的血,泡在血中沐浴,以期获得永远的青春美丽。
  作为人类历史上早期吸血鬼的代表,不管是德·莱斯,还是巴托里伯爵夫人,他们都是痴迷于血本身。这种嗜血行为,就是造成恐慌的根源。其他的许多吸血鬼,则完全是某些疾病的受害者,病痛的各式症状,使他们被人看成吸血鬼。
  狂犬病的症状和吸血鬼就非常相似。狂犬病人怕光,睡眠紊乱,经常夜行。在18世纪贫困的巴尔干地区,发病率很高,让吸血鬼的传说愈演愈烈。直到1885年,狂犬病疫苗被研制出来,狂犬病与吸血鬼的距离才开始拉远。
  另一种相对罕见的疾病开始走入人们的视野。汉诺威王朝的第三任君主乔治三世50岁后,开始行为古怪,先后有过5次精神错乱,最后死去。人们对他的突然变化感到非常惊骇。实际上,乔治三世所服的药物导致体内的砒霜含量过高,因而引发了症。
  症是一种代谢异常疾病,患者体内亚铁血红素生成机制紊乱,导致患者体内积聚出一种对光敏感的化学物质“”,使患者骨骼和尿液颜色变成红色,而患者的牙齿也会变成黑褐色或紫色。卟啉可被阳光转化成腐蚀性的毒素,最严重的症状会导致人体变形———患者的耳朵和鼻子被“吃”掉了,嘴唇和牙床受到腐蚀,露出红红的牙根。多数这类病人都有严重的贫血,看起来非常苍白。输血后,症状就会有所减轻。因此这种病症被学界认为帮助塑造了现代吸血鬼的形象。
  这些疾病患者,都与现代吸血鬼形象惊人地契合,惨白、怕光、有獠牙、嗜血……仅有一点不同:后来的吸血鬼形象非常唯美。
  
  复兴的吸血鬼崇拜
  在18世纪前,对于吸血鬼还是以恐惧为主。到了19世纪中期,许多传说和现象已经由科学给出了大概解释,人们对关于吸血鬼的迷信话题逐渐失去了兴趣,关于吸血鬼的传说却在西方的文学艺术中复活,与哥特文化迅速结合、发展,人们对吸血鬼的态度也逐渐转变为崇拜。
  最早的吸血鬼文学作品为一篇名为《吸血鬼》的短篇小说。作者为拜伦的秘书兼私人医生约翰·威廉·波里道利,他将拜伦设想好的情节写成了小说,发表在1819年的《新月刊》上(小说却被署上了拜伦的名字)。小说引起了轰动,多次再版,并在几十年中被大仲马等人多次改编。由此,吸血鬼文学拉开了序幕。
  他们拥有永不逝去的惊人美貌,谈吐高雅,衣着华贵,穿梭于上流社会的晚宴……安妮·赖斯通过《吸血鬼纪事》系列,从6000年前的古埃及讲到20世纪的旧金山,写出一套吸血鬼编年史,彻底改变了吸血鬼的形象——它从恐怖与可怕的怪物变成了高贵、美丽的完美生物。
  在狂风暴雨肆虐的黑夜,隐约会从旷野传来一两声野兽的嗥叫。一道闪电划破天空,照亮了空无一人的古堡。阵阵阴风吹过,伴随着一堆巨大蝙蝠的飞过,一具棺材盖缓缓打开,身穿黑衣的德库拉伯爵出现。这是经典吸血鬼小说、电影的场景。德库拉形象来源于爱尔兰的布莱姆·斯托克的小说《德库拉》——当时被认为是“19世纪最美的小说”。以残暴的弗拉德三世——弗拉德·采佩什(瓦拉几亚公国总督,因残忍杀死数以万计人而被认为是历史上最邪恶的人之一)为原型,斯托克创作出了经典的吸血鬼形象。小说出版后,主人公德库拉伯爵大受欢迎,成为后续许多吸血鬼文学的主角,也逐渐成了吸血鬼的代称。
  以这几部作品为开端,繁衍出了无数的吸血鬼书籍、影视创作,吸血鬼与哥特文化开始密不可分。哥特(Gothic)原指西欧日耳曼民族,到了18世纪,开始表示一种建筑、艺术、文化形式,“哥特复兴”将中世纪的黑色阴暗故事挖掘出来,形成一种恐怖与神秘色彩混合的文体。而吸血鬼,逐渐成为哥特文学中的典型,甚至成为了哥特文化的代表。吸血鬼与哥特文化一同,成为倍受追捧的时尚。
  文静//摘自《先锋国家历史》2009年第12期/

青年文摘相关文章
青年文摘推荐文章
青年文摘热门文章

乐清上班族_微信公众号

乐音清和_微信公众号

有声杂志_微信公众号

网站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