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文道不走寻常路

  短发、一副黑框眼镜、一身黑色长衫,表面上规矩温和的梁文道其实有着一个“不走寻常路”的传奇人生。从孩提时的另类小混混,到凤凰卫视知名栏目的当家主持,再到热销书《常识》和《我执》的作者,这位被尊

  短发、一副黑框眼镜、一身黑色长衫,表面上规矩温和的梁文道其实有着一个“不走寻常路”的传奇人生。从孩提时的另类小混混,到凤凰卫视知名栏目的当家主持,再到热销书《常识》和《我执》的作者,这位被尊为“教父”的“文化多面手”到底经历了怎样的人生之旅?
  
  台湾:小混混的另类爱好
  
  梁文道在凤凰卫视《锵锵三人行》中讲一口流利的台湾普通话,但他确实是正宗的香港人。他1970年出生,因为小时候家里穷,父母上班雇不起人照看他,所以4个月大的时候,他就被送到台湾跟外公外婆一起住,直到初中念完才重回香港。
  梁文道说自己在台湾上学的时候,从头到尾都是一个坏学生。从初一到高三,梁文道几乎都是全班倒数几名。按照当时的标准,德智体群(“群”指处理好个人与集体、社会的关系——编者注)美,他“五育”全都不及格。他经常翘课不参加考试,体育课从来也不穿指定服装,更为严重的是,14岁那年,他与一位大他5岁的“大哥”认了兄弟,成天跟着老大上街,要么吃喝赌,要么打架,一副小混混的样子,“那时候我觉得做黑社会很爽”。
  虽然不是“好学生”,梁文道却有个特别的爱好——读书。很小的时候,外公就教他看《水浒传》、《三国演义》以及《四书》等经典名著。和大多数男孩小时候不一样,梁文道的兴趣在读历史和传记。
  升入初中,受外公影响,少年老成的梁文道开始中意哲学,于是读胡适和罗素。“我从来都很想读书,但不是学校的书,而是自己一个人念书。我回学校就只玩,不喜欢上课。”
  在外人看来,喜欢读书和“混帮派”是完全矛盾的,但梁文道不这样看。有一次,两群小混混约定车站碰头。车站旁正好有个书店,梁文道到早了,便闪进书店边看书边等。时间一到,他一边嘴里吼着“你们找死”,一边拿着棍棒冲出门去。打完架后,他又跑回书店继续看书。“我不觉得这矛盾,为什么不准看托尔斯泰的人打架呢?难道黑帮就不能够喜欢哲学吗?”
  上学时的梁文道有着很多理想,也曾试着计划自己的人生。“我们家都是天主教徒,我当时觉得做神父不错;同时我喜欢打架,因此很向往帮派。我的矛盾在于不知道该选择哪个。”当年的梁文道,就是沿着这两大理想,朝着完全不同的两个方向前进。
  
  香港:大器早成,“坏”出机会
  
  初中三年级,梁文道因破坏学校建筑,并有黑社会少年接班人的嫌疑,被学校开除。没有高中愿意接收的梁文道只得被父母接回香港。
  香港的自由社会形态与台湾的“党国教育”不同,梁文道受此影响,开始“有了很多意见”。他学读马克思,搞小剧场,去“歧视女性”的选美会抗议。1988年高三时,有人对他说,你那么多意见,可以自己写点东西啊。他便开始给《信报》投稿,反驳某位评论家的剧评。“我当时有种不吐不快的感觉,想通过文字将自己的意见抒发出来……写作成为我逃离学校、制度及生活的一个出口。”
  笔战多次后,一天编辑打电话来了。因为梁文道写文章都是先有初稿,再誊改一遍,写字十分小心,字体像女孩子,编辑便问:“梁文道小姐在吗?”母亲解释说:“儿子上学去了。”“教书去了?”“不,他念书。”“哦,念大学?”“不,中学。”编辑这才知道,这位掀起文坛波澜的笔者,原来只是一位17岁的少年。
  因为搞小剧场、写剧评,参加太多社会活动,梁文道高中毕业第一年没能考上大学,第二年才考入香港中文大学学习哲学,“大学社会活动不多,四年里我比较规矩,除了写文章之外,主要是躲起来读书。”这使梁文道逐渐走上专栏作家和“职业化读书”的道路。他爱把读书与写作结合起来,“写稿会促使你养成一个习惯:主动读书、带着问题读书。”
  很多人大学毕业前才忙着找工作,但梁文道下手很早。除了卖文换钱,他还涉足了电视领域,最初帮香港电台的电视部做策划和顾问,1998年去凤凰卫视和窦文涛一起主持《锵锵三人行》。此后,梁文道又先后主持了《开卷八分钟》和《文道非常道》栏目,温和而不失锐利,以特有的文人气质成为不折不扣的“凤凰名嘴”。
  梁文道总结自己的这段经历时说:“虽然我不是好学生,但我的机会却比一般的好学生要多很多。因为比起很多我们行业里面的人来,我有些特别——我是一个在电视节目里说段子很流畅的人,是一个能够写评论讲解构主义
  谈德里达的人。我想这种人不是太多。”
  
  内地:知识分子“梁文物”
  
  在台湾长大,在香港成名的梁文道,并没有沿着神父和黑社会成员的两个儿时的理想前进,也没有囿于香港知名写手和主持人的路子,近年来,他到内地为自己开辟出另一条道路——“知识分子”。
  2009年底,梁文道在广州领取《新周刊》“年度知道分子”奖。一袭黑色长袍让颁奖嘉宾易中天忍俊不禁,“有出土文物的感觉。”易中天对梁文道说:“文道,刚‘出土’吗?”梁文道对答:“是,土还没掸干净。”易中天又说:“那干脆改名吧,叫‘梁文物’。”“那也不错。以后出镜前先做鉴定。”梁文道幽默应答。
  由于见识渊博,敢于担当,梁文道被内地人更多地贴上了“知识分子”的标签。黑框眼镜和素色长衫成为他的经典logo,而不吃麦当劳、不穿耐克鞋,也显示了他知识分子般的朴实与执拗。
  2009年初梁文道在内地推出的第一本书《常识》,是他关于诸多社会问题的独到之见,上市后很快荣登各大书店的畅销榜。之后,他又推出散文随笔《我执》,字里行间充满了一个知识分子对人生的洞见与关怀。
  梁文道在北京进行新书宣传活动时,读者把过道、楼梯都挤得水泄不通,屋内由冬天变成了夏天,一时有女性对梁文道大表崇敬:“听您的演讲,我有流泪的感觉。”全场哄然,梁文道自我揶揄:“因为热得不行,要流泪吗?” 这般幽默风格,梁文道从电视节目到出书演讲一以贯之。
  除了研读哲学,与其他知识分子不同的是,梁文道更愿意积极入世。20世纪80年代末,在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就读期间,梁文道就在政治集会上采取“除裤抗议”与警察对峙,在学界一脱成名。美国攻打阿富汗、伊拉克时,他还先后参加了两次反战游行。而今他更是热衷于做社区抗议者们的“幕僚”,帮他们策划,抗议财团不顾民意进行城市规划,并且找立法会议员帮助弱势的抗议老人。
  
  “做一只无脚的雀仔”
  
  2001年秋,梁文道在香港一个被弃置的动物检疫站开办起“牛棚书院”。书院不提供学历、文凭或者专业资格,只为在大学教育的专业导向之外,开阔学生眼界。“我梦想有一天,随便和一个杂货店老板攀谈,发觉他喜欢研究汪精卫;或者一位中学生说,他在研究香港的蝴蝶。人们把追求知识当做嗜好,没有特别理由,只为‘好玩’、‘过瘾’。”在牛棚书院,梁文道还先后办起了免费杂志《E+E》和《读书好》,在街上、书店、小区免费发送,“我觉得这是最简单的和大众对话的方式。”
  后来,听了越南一行禅师的弘法,梁文道又爱上了修行:“原来世上真有活得那么安稳那么平静那么慈悲的人。”2008年,他皈依佛教,短期出家修行两次,每日听法师讲课、念经、唱颂、打扫庭院。他的读者称他为“道长”,他博客也改名为“闻道夕死可矣”。他的一位80后粉丝评价说,身处喧嚣的繁华都市,从事的又是曝光率极高的媒体行业,成名后还没忘记自己最初为何学哲学的使命,在他身上,一些看似悖离的东西和谐了起来,酷毙了。
  写专栏文章,做电视节目,搞社会活动,出书,修行……涉足太多行业的梁文道有了“文化百足”的称号,而他自己却从来没有行业归类和职业定位的概念。“因为我最喜欢自己的业余状态,我从来都不愿做专业人士,这样可以随时在几个不同领域之间跳来跳去,把这个领域的东西带到另一个领域,打通开来。”
  对于这种游牧般的业余状态,梁文道爱用《阿飞正传》中旭仔的台词“做一只无脚的雀仔”自比,意即没有地方可以让他停留下来。梁文道属摩羯座,冷静而理性;同时他的上升星座是射手,于是总能朝人意想不到的地方奔去。“我从不考虑自己可以做什么职业,只要符合两个条件,任何职业都可以做,一是必须是自己喜欢的,二是可以令我完成理想的。”
  梁文道说他人生的最大理想就是“使香港乃至中国变得更好”。
  资料来源:《潇洒》、《三月风》、新浪网

青年文摘相关文章
青年文摘推荐文章
青年文摘热门文章

乐清上班族_微信公众号

乐音清和_微信公众号

有声杂志_微信公众号

网站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