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方舟 聪明人不会被考试玩弄7岁起写书,初中毕业时,她已出版7本书,高考前获得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降60分的录取资格,“天才儿童”、“美少女作家”曾是贴在她名字前的标签,她就是蒋方舟。“我的中学
蒋方舟
聪明人不会被考试玩弄
7岁起写书,初中毕业时,她已出版7本书,高考前获得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降60分的录取资格,“天才儿童”、“美少女作家”曾是贴在她名字前的标签,她就是蒋方舟。
“我的中学生活很凄惨。”蒋方舟说。从中学起,她就是一个戴着耳机、默默穿梭在食堂和教室间的普通学生;是夜晚为了考试挑灯奋战、白天在食堂吃3元钱套餐的普通学生。唯一的区别可能就是,初中某一阵子,蒋方舟获得特赦——不用写语文和数学作业。
不写语文作业没关系,每学期语文课本刚刚发下来,蒋方舟会抢在老师讲课之前,花一两天时间,把所有课文看一遍。如果发现某个作家有价值,即使课本上只是简单引用了一句,蒋方舟都会找来这个作家的其他作品阅读。凭借大量的阅读、独特的鉴赏能力和充分的领悟灵感,在武汉市中学生语文知识竞赛(不含作文)中,她还获得过一等奖。
揣摩出题人的用意,是蒋方舟应付考试的一大秘诀。“考试就是对话。” 蒋方舟说,“跟出题的人对话,跟写文章的人对话,跟改卷的人对话。你一定要搞明白那个出题的人在想什么。”“我没有一天不在研究学习方法。比如抄作业、赶作业、抄写课文、大声背书等等,只要自己意识到是低效率的,我就绝对不会做。”对于“如果鲁迅来参加高考,也不会及格”的说法,蒋方舟不同意,“聪明人从来不会被考试玩弄”。
但初中时蒋方舟“坚持”不做数学作业的后果是,毕业时,数学成了她的绝对弱项。高中分文理班时,蒋方舟的数学只能考50多分。她开始“狂做”数学题,每天挑灯“夜战”,基本到凌晨两三点才睡觉。高考时,她的数学考了131分。蒋方舟说:“我学数学,靠的是蛮干。”
蒋方舟认为,高考是另一种竞技体育,只承认成绩。既然参与了这个竞技,就要认可它的规则,“整个中学阶段,我没有浪费我的智力和时间。”
林义杰
死亡边缘的奔跑
林义杰,1.64米,不到60公斤,几年来,这个貌不惊人的台湾小伙子,一直奔跑在超级马拉松的赛道上。父亲曾含泪劝他,“阿杰,学体育没出息!上大学,有个好工作,才是正途。”可是林义杰确信,奔跑就是自己的“正途”。
凭着一股狠劲,这个台湾小伙子跑出了一片天,接连在世界上几个大型马拉松赛事中夺冠。渐渐地,他发现,单纯的比赛已经不能满足他对运动的渴望,他的目光开始瞄准了地球上最危险的地区。而从那一刻起,死亡也始终与他如影随行。
为了引起人们对非洲水资源危机的关注,2006年11月,林义杰和美国人查理、加拿大人雷伊,组成三人团队横越撒哈拉。队伍后面,跟着联合国官员、好莱坞导演。这场西起塞内加尔,东至埃及,全程5900公里的撒哈拉穿越之旅,其间险象环生。乍得境内的撒哈拉沙漠,是遗留地雷区,随时都有触雷的危险。穿破了11双鞋子,遭到一次劫匪的攻击,111天后,林义杰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徒步穿越撒哈拉沙漠的人。半年以后,他才知道,护送他们的军队在回程途中,全部被劫匪枪杀。
他曾在中国西部的大戈壁迷路、脱水,靠咬破嘴唇舔血润舌头渡过难关;在穿越亚马孙河时,他拿着瑞士军刀刮下小腿肚上的腐肉敷上药⋯⋯这些生死边缘的瞬间经常提醒他,死亡离他有多近,但奔跑的意义,也因此而开始改变。他享受不断超越自己的快乐,有一大群人从他的脚步中,看到了对待的态度。一个十七八岁的女孩,家人全部死在一场大火中,她几乎要自杀了,听了林义杰的演讲,她看到的另一种状态。
“没有旅行过,就不知道世界有多大,没有冒险过,就不知道的可贵。”这个小伙子乐呵呵地说。
王振义
我在“三我”中的第二阶段
1月14日,201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颁奖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内科血液专家王振义和著名材料科学家师昌绪两位院士荣获国家最高科技奖,成为该奖的第17位和第18位得主。
王振义1924年生于上海,从小受到良好教育,1942年免试升入上海震旦大学。1948年获医学博士学位,留在广慈医院(现瑞金医院前身)担任住院医师。1953年,王振义采用石蜡代替硅胶,首次在国内成功实现了血友病A、B的分型及其轻型的诊断,解决了不明原因出血的诊断和治疗问题。
白血病是最难治疗的肿瘤之一,传统的肿瘤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手术切除、放化疗。而化疗在杀死白血病细胞的同时,对正常细胞也有杀伤作用,会导致患者早期死亡。经过长期钻研,王振义找到了针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临床最佳治疗方法,在癌症研究史上第一次发现了如何使用自然物质,而不是有毒的化学物质,在人体内把癌细胞改造为正常细胞;他把传统的中国理论与现代的分子生物学实践相结合,为治疗癌症提供了全新的角度。
王振义有一套人性理论:“原我”—“自我”—“超我”。原我,就是本性,可能是不善的,甚至恶的。王老笑言,自己从小自私,好吃的要先吃、多吃,而且年轻时从医也是由于医生社会地位高受人尊重待遇不错,“这就是我的‘原我’”。但他这辈子都在与“原我”进行斗争,不断改造自己,变“多为自己想”为“多为别人想”,逐步发展出一个真正的“自我”。历经数十年积累,王振义一次次地发现病人经他治疗起死回生,渐渐领悟医生绝不是追名逐利的职业,而是这个世界上最仁爱的职业。
当然,比“自我”更高的境界是“超我”,对于医生,那就是为病人牺牲一切,甚至自己的。“这一点,有外国名医做到了,但我并没有做到。”
唐·里奇
用微笑挽救自杀
在澳大利亚悉尼港的东部,有一座临海悬崖被称为“自杀崖”,许多人选择在这里结束自己的生命。距“自杀崖”约一百米外有一座二层小楼,是现今84岁的唐·里奇的家。从34岁开始,里奇每天起床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到卧室窗前观察,如果发现有人站在悬崖边,他会立即冲过去,竭力将他们从死亡线上拉回。
1960年,里奇偶然看到新闻说一名19岁的年轻人因感情受挫,要在“自杀崖”结束生命,围观者很多却无人上前劝阻。最后,这名年轻人跳入了大海。警方在调查时发现,该青年留有一封绝命书:“如果有人在我翻过护栏时朝我微笑一下,我绝不会跳下去。可那么多围观者,脸上都挂着冷漠,我感觉这个世界不再值得留恋。”
从那时开始,里奇决心尽自己所能去挽救,并在施救时让妻子莫娅帮助报警。他总是与自杀者保持“安全距离”,不给对方提出任何忠告或者试图去窥探对方隐私,而是送去一个温暖的微笑,轻柔地询问对方是否愿意和自己聊聊。简单的微笑,让对方感到从未有过的温暖,很容易就打消了自杀念头。
2005年夏,里奇曾竭力劝说一名叫特蕾西的女孩子放弃轻生,但特蕾西最终还是跳下悬崖。里奇禁不住失声痛哭,不能原谅自己。妻子劝慰他:“只要你尽力了,不会有人责怪你的。”正如妻子所说,几天后,特蕾西的母亲特意来到里奇家,对他表示感谢。她说:“女儿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能体会到你给她带来的温暖和微笑,这点令我感到十分宽慰。”
50年来,里奇成功从“自杀崖”边挽救了160条生命,人们称他是生命的“守护天使”。
里奇说:“那些试图自杀的人一般都不想死,更多的是想让痛苦消失。所以在危险时刻能为他们送去温暖的微笑,就会让他们在瞬间改变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