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3·11”大地震导致的核事故再次唤起了人们对切尔诺贝利的记忆。25年前的4月26日,位于前苏联乌克兰首府基辅以北130公里处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猛烈爆炸,反应堆内的放射性物质大量外泄,周围环
日本“3·11”大地震导致的核事故再次唤起了人们对切尔诺贝利的记忆。25年前的4月26日,位于前苏联乌克兰首府基辅以北130公里处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猛烈爆炸,反应堆内的放射性物质大量外泄,周围环境受到严重污染,造成了核电历史上迄今为止最严重的事故。
2010年,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表示:“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导致33万多人被迫离开家园,数千名儿童罹患甲状腺癌,上百万人生活在对自己健康和生活的忧虑之中,其影响持续至今。”
“死亡区”竟成
“动物的天堂”
1986年4月26日,正在进行实验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4号核反应堆发生蒸汽爆炸,炸裂反应堆外部保护层。随即,大气中散发着大量的放射性微粒。
现场的操作员无法停止反应堆的反应,而随后赶来的消防人员也无法扑灭大火。放射性粒子随风蔓延。离核电站仅3公里的小城普里皮亚季首当其冲,事故发生48小时后,该城近5万人口全部被疏散。
这次事故直接导致50人死亡,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交界的地区受到严重污染。而核污染的云层随风扩散,覆盖了西欧、东欧、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等地。
与此同时,苏联政府利用直升机从空中向暴露的反应堆残骸倾倒近2000吨碳化硼和沙子后把火给扑灭,也控制了辐射。
事故发生后,当局用钢筋混凝土,把4号反应堆彻底封闭起来,这里被称为石棺。如今数十万吨的放射性核物质被封存在那里。其表面已经锈迹斑斑,石棺为中心的30公里以内,还是隔离区。
切尔诺贝利这个名词象征了灾难,有游戏商以切尔诺贝利为背景设计了一款游戏——切尔诺贝利的阴影,背景设定于曾发生核灾难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废墟上,变种生物和神秘力量开始屠杀幸存者。
此外,还有流言以更荒诞的形式传播。有说法称,1996年,隔离区变异的硕鼠,吞噬了考察的科学家。但流言终归是流言。
隔离区里辐射值高,因而也被看作“死亡区”。
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被绝对禁止进入,成年人则被严格限制进入,进入者必须具备合法手续和有效证件。这样严格的条件主要是保证来访者的安全。隔离区的辐射较高,如废弃的机械场内,平均辐射是每小时800至1200微伦琴,而人体不能超过每小时20微伦琴。
1986年的惊天浩劫后,出事的4号机组被封闭,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剩下的3个机组继续工作了一段时间,维持国家电力供给14年。2000年12月,整个切尔诺贝利发电厂停止发电。
但是大量的核废料依然没有处理掉,需要工作人员照看,石棺也需要不断加固。在事故之后这25年中,工作人员从来没有停止过对事故区道路、房屋以及周围树木的清洗。此外还有不少安全警卫人员和员工在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工作。
他们的饮水和饮食全部从外面运输进来,并且每一轮排班的时间不会超过一周。每天离开工厂时,他们都要在仪器前检测手和脚的放射性污染。如果身体遭受辐射超标,必须采取相关措施。
隔离墙的外面,军人在巡逻。
虽然这里被划为隔离区,但一些大胆的老人近年返回当地居住,如离核电站约15公里的伊利因齐居民点。这些返乡者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对他们而言,“回到故土,心里也安稳很多。”一些老人家说,他们并不担心辐射,医疗人员定期来给村民检查身体,还对农户家种的农产品进行辐射测量。结果显示,当地产的水果和蔬菜辐射指数处于正常范围内。要在隔离区居住,是需要勇气的,回来的人毕竟是少数。目前至少有300人在隔离区内居住。
在这25年间,这里居然聚集了很多野生动物。据切尔诺贝利国际生态学实验室记录,隔离区内目前有超过400个物种的动物,包括280种禽类和50种濒临灭绝动物。而且这些生活在隔离区内的动物并没有发生什么异常突变,这里也不像外界所传说的老鼠长得像猫一样大。一些科学家将这里称为“动物的天堂”。人类从这里销声匿迹,无意间给动物留下了繁衍生息的宝地。尤其是鼠类,对放射性物质表现出了惊人的抵抗力。
但美国生物学家莫斯乌认为,这一地区相当一部分的鸟类都在承受着核辐射引起的疾病,甚至产生了基因变异。它们的存活率比其他地方的鸟类低,有些鸟类还出现了肿瘤。
事故受害者达几百万
虽然禁区内小鸟在歌唱、老人在晒太阳,但是这个庞大的区域依然充斥着隐患。
根据官方估计,发生事故后的反应堆内大约还有180吨的燃料,该批燃料的总放射性达约1800万居里。石棺阻止着辐射扩散,但这并非是一个永远安全的做法。
早在2003年俄罗斯《独立报》报道,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石棺有崩塌的危险。当年赶工修建的石棺正在老化,反应堆继续腐蚀这个石棺里的钢筋混凝土。
如果石棺倒塌的话,后果不堪设想,数量惊人的放射性尘埃将会被直接释放到空气中,欧洲将会再次经历新一轮的切尔诺贝利事故。解决的方案就是在石棺上加盖一层防护层。
在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故25周年纪念日即将到来之际,欧盟委员会呼吁国际社会提供7.5亿欧元(约合67.7亿元人民币)援助,为遗留下的200吨强辐射物质建造新的、更复杂的隔离层,以取代可能崩溃的石棺。
2010年底,乌克兰当局释放的一些信息引人关注——计划把切尔诺贝利开发为面向普通游客的旅游区。
其实早在2006年4月26日,时任乌克兰总统尤先科就表达了类似想法,“对许许多多的人来说,应当(亲眼)看看切尔诺贝利地区村镇中敞开的门窗,长满了杂草的院落,荒芜的庄园。这都是教训,这些将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不是核电站被毁坏的机组。”
当然这样的旅游必须穿防护服,游客须在严格的指导下参观。
不过隔离区外,当年遭受辐射的人群仍生活在核事故的阴影中。
2006年,世界卫生组织发表的报告触目惊心:在受到影响最大的一些国家,事故发生时还是青少年的5000多人现在已被诊断为甲状腺癌;清理现场的工作人员、被撤离疏散者和白俄罗斯、俄罗斯联邦以及乌克兰被污染地区的居民当中,可能已有9000人死于恶性肿瘤。
现在仍有500万人居住在被核物质污染的地区。他们当中的许多人显示出高于一般水平的焦虑和多种无法解释的身体不适症状。英国有媒体报道称,也许已经有大约50万人因这次事故而死亡,而且至少还有3万人将死于和这次核泄漏事故有直接关系的癌症。
前苏联政府在各地建立了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受害者治疗与预防机构,对受害者提供免费医疗帮助。苏联解体后,这一任务被继承国延续。十几年来,诊治的切尔诺贝利事故受害者达几百万,其中包括二十余万名儿童。同时,政府还建立了统一的“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受害者名单”,对受害者身体状况进行跟踪监控。受害者也得到了政府赔偿。
不过,纵然有免费的治疗,受害者承受的苦难他人又如何体会?而那些身体目前尚算健康的人,心里也留下了很深的创伤。
日本核危机:
亦正亦邪的核电
日本“3·11”大地震中福岛核电站的爆炸使如何应对核能安全问题再一次成为热点话题。
日本地震后数日,德国政府已宣布关闭7座核电站,并对所有核电站进行安全检查;瑞士决定停建新的核电站。德国总理默克尔给出了关闭理由,她说:“日本核电站事故表明,在大自然的威力面前,核电站的安全设计水平是不够的。”
目前,全球在建和计划建设的核电站有200多座,它们的安全性能到底如何?能不能够抵挡得住诸如地震、海啸等大灾难的袭击?日本福岛核危机触发了越来越多人的担忧。《纽约时报》3月16日报道说,早在1972年,就有核安全专家发出强烈警告,只要冷却系统发生故障,核反应堆就有发生爆炸的危险。
人类社会对能源的需求如饥似渴,在石油等传统资源日益贫乏、太阳能等新能源刚刚起步的情况下,核能算是最理想的能源获得方式。这正是当前全球核能工业快速发展的动力。
但是,历史和当下都在告诉我们,核能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尽管我们不能因噎废食,但必须慎重以对,否则后果或许是我们所不能承受的。
司国治//摘自《南方人物周刊》2011年第9期 ,本刊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