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的名字总是出现在太太名字的后面,他们的行程总是被列入太太的时间表,陪同太太出席各种社交场合是国家赋予他们的义务与职责。他们,就是女首脑背后的男人,他们被称为“第一先生”。
德国“第一先生”:屈居第二排
“夫人外交”是国际交往中重要的一环。随着女首脑的增多,“夫人外交”中开始出现男士的面孔。两年前,八国集团峰会在柏林召开,德国媒体和民众都很感兴趣,想看看“第一先生”绍尔将如何表现。
绍尔是一位化学教授,有着德意志人传统的严谨和绅士风度,甚至有些古板。他不愿意因为太太默克尔而成为公众人物。即使默克尔的就职典礼,身为丈夫的绍尔也没有出席。德国媒体想得到他的新闻简直比登天还难,便给他起了一个雅号:“歌剧院魅影”。可是这一次,峰会就在自家门口召开,绍尔无论如何也躲不过去了,只好尽一尽地主之谊。
当太太和七国首脑共谋国际大事的时候,绍尔正陪同七位“第一夫人”游历于名胜古迹之间。虽然太太的智囊团将行程安排得万无一失,但对绍尔来说,这仍是个不小的挑战。在与“第一夫人”们交流的过程中,“万绿丛中一点红”的他时常会羞红了脸。拍照的时候,他甚至企图躲在布什夫人劳拉的背后。
不过,绍尔还是差强人意地完成了自己的任务。德国媒体也终于刊发了一篇关于他的文章《女总理的丈夫首次随行》,文中戏谑地说道:“不过他不能和老婆平起平坐,只能乖乖地和夫人们坐在第二排。”
芬兰“第一先生”:被迫结婚
曾经有一段时间,芬兰人不知道该如何称呼那个和他们的女总统生活在一起的男人阿拉亚尔维。
阿拉亚尔维和哈洛宁曾同在国会社会卫生事务委员会工作。二人在一次出访美国的过程中坠入爱河,回国后便开始同居。
十几年过去了,阿拉亚尔维仍是一名国会秘书,而哈洛宁仕途得意,成为芬兰历史上第一位女总统。二人虽没有登记结婚,但感情依旧深厚。
可是问题接踵而来:随着哈洛宁登上总统的宝座,她开始频频出国访问或接待外宾,阿拉亚尔维常伴其左右,如何称呼他就成了一个史无前例的“政治问题”。
芬兰国内就阿拉亚尔维的“头衔”,展开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大讨论。为此,总统办公厅郑重地发出一则通告:建议称其为“丈夫”。由于他们还没有合法的婚姻关系,这一做法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对。芬兰电视台还进行了一次民意调查,结果显示有25%的芬兰人同意使用“丈夫”称呼,约50%的人主张称其为“生活伴侣”,还有一部分人认为,应当称其为“总统的男人”。
兹事体大。面对国人的争论和外事活动中的尴尬,哈洛宁最终选择了让步。2000年8月,两人在总统官邸举行了结婚仪式,喜结良缘。
在太太就任总统后,阿拉亚尔维辞去了国会的工作,甘当幕后工作者。有人问哈洛宁:“阿拉亚尔维的后勤保障工作做得如何?”哈洛宁的回答只有三个字:“够好了。”
乌克兰“第一先生”:担惊受怕
如果说绍尔与阿拉亚尔维的低调是性格使然,那么乌克兰“第一先生”亚历山大的低调,则源于对妻子全身心的付出。
季莫申科的头上有着无数的光环:“天然气公主”“橙色公主”“美女总理”等。然而,让她“麻雀变凤凰”的丈夫亚历山大却鲜为人知,长时间消失在公众视线之外。亚历山大出身于一个高官家庭,很早就在父亲的庇护下涉足商海。一个偶然的机会,亚历山大将电话错拨到季莫申科家中,素不相识的二人竟因此定下了终身。
这桩婚事改变了季莫申科的命运。借助亚历山大家族的影响,季莫申科一路从商海杀入政坛。与她的张扬相比,亚历山大非常低调。原本纵横商海的他渐渐退居幕后,成为季莫申科生活和事业的配角。就连季莫申科当上了副总理,亚历山大也并未因此“妻贵夫荣”,反而差点惹上官司。
2000年,身为副总理的季莫申科与总统库奇马闹翻,乌克兰总检察院对她提出起诉。亚历山大也受到牵连,身陷囹圄。一年后,法院才判决拘留亚历山大非法,但执法部门仍对其继续进行刑事调查。无奈之下,亚历山大只好出走伦敦,与女儿生活在一起,长年与季莫申科两地分居。
“橙色革命”后,季莫申科如愿当上总理,随即为自己和丈夫翻了案。可“第一先生”并未返回乌克兰。直到爱女出嫁,亚历山大才悄悄重返基辅。
季莫申科曾带有歉意地说:“我的丈夫是世界上最有忍耐力的人。作为妻子,我未能尽到应有的义务,带给他平静的家庭生活。”
英国“第一先生”:钢铁堡垒
2003年,丹尼斯·撒切尔走完了他88年的人生旅程。他去世的时候,白发苍苍的“铁娘子”撒切尔夫人始终重复着一句话:“如果没有他陪在身边,我不可能做11年首相。”
玛格丽特·撒切尔来自小市民家庭,这对于一心想往上爬的她来说是个瑕疵,甚至是一道无法逾越的障碍,而为她扫除这一障碍的就是丹尼斯。
1951年,二人在伦敦举行婚礼,这成为玛格丽特事业崛起的基础。丹尼斯不仅将她带入上流社会,而且为她在政坛打拼提供了经济保障。在英国,议员的薪水非常微薄,大多情况下只有上层富人才能从政。
从那时起,丹尼斯便亲密而谨慎地站在夫人的身后,做起了忠实的保护者。撒切尔夫人担任教育和科学大臣时,政府遭遇财政危机,她不得不取消供应8岁~12岁儿童的免费牛奶。结果,愤怒的示威者追着她,管她叫“抢牛奶的婆娘”。面对鸡蛋、西红柿和挥舞的拳头,习惯站在妻子身后的丹尼斯挺身而出。事后,丹尼斯轻描淡写地说:“因为我是她的堡垒,我是为了帮助她而存在的。”
1984年,撒切尔夫人和丹尼斯差点成为爱尔兰共和军袭击的受害者,一枚炸弹在他们入住的酒店里爆炸,所幸二人毫发无损。丹尼斯突然明白,即便自己日夜陪伴在妻子身边,仍不能保证没有人加害于她。为此,丹尼斯特意为妻子买了一块手表,告诉她:“和你在一起的每时每刻都很宝贵。”
在撒切尔夫人执政的11年里,丹尼斯从未接受过记者的采访,他温文内敛的作风,获得了英国民众的尊重。一次,一名美国人写信给丹尼斯,说自己的妻子马上要成为一名校长,该如何才能支持妻子的事业。丹尼斯幽默地说:“最好不要开口,就算被当成傻子或哑巴,也比祸从口出好!”
(周 杰摘自《乐龄时尚》2009年第1期,康永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