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今仍然不见真身的神秘人物中本聪,在2009年推出了比特币这种数字货币。推出之初,它的价格不足1美分,此后却一路攀升,在2017年12月份创下每枚比特币价格17428.42美元的惊人纪录。由于比特币的技术含量高,导致许多人对其不夠了解,因而形成不少认识方面的误区。其中5个常见的误解如下:
误区一:比特币的供应量有限
比特币被描述为一种“数字黄金”,据推测,它计划的流通量不可能超过2100万个。前不久,高盛公司发布了一份研究报告,称“比特币在数字层面上有一定的总供应量”。人们普遍认为没有任何一个政府可以通过增加比特币的供应量来使其贬值。
然而,这并不能保证比特币的供应量不会发生改变。如果使用比特币的社区达成共识,就可以修正协议。这种情形已经发生了好几次,例如帮助用户指定支付条件的更新。
到目前为止,比特币的使用者一直在激烈地捍卫它有限供应的属性,并以厌恶变革而闻名。然而,政治能够超越数学的权限,让规则发生改变。
当然,也存在另一种可能,那就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比特币可能意外消失或供应量减少,造成通货紧缩。因此,如果哪一天比特币的供应量不再限制在2100万个,也无须感到意外。
误区二:比特币的使用者是匿名的
比特币的创始人中本聪声称,比特币能保护使用者的隐私,因为大多数比特币软件会为每次的交易者制造一个独特的假名;甚至连维基解密(一个大型文档泄露及分析网站,目的是为了揭露政府及企业的腐败行为)也鼓励赞助者用比特币捐款,因为它的匿名特性,外人无法轻易掌握捐助者的身份。
其实,绝大多数比特币用户并没有获得比在传统银行更多的隐私保障,甚至比纯现金交易的隐秘程度还要差。因为对数据区块链(比特币金融系统中的重要概念,记录了整个比特币在网络上的交易数据)的模式进行研究后,可以把使用者的假名连接在一起,从而掌握使用者的真实身份。
现在已经有一些数据区块链分析单位开始为执法机关提供这项服务。此外,大多数用户在购买或出售比特币以换取美元或其他法定货币时,都会留下书面记录,而且声誉良好的交易服务都要记录使用者的身份。因此,如果执法机构真的要追查,还是有迹可循的。
虽然技术能力出众的用户可以利用货币混合协议与其他用户交换货币来模糊自己的身份,但这种做法并不常见,而且很少使用。另外,也有些加密货币提供了比比特币更强大的内置隐私保护机制,但它们的流通性较差。
误区三:它超出了法律管辖的范围
在早期阶段,比特币是地下毒品市场的硬通货,每次交易额能到达数百万美元,并有个绰号为“丝绸之路”的黑市。这使它遭受了众多人士的痛批,从摩根大通的首席执行官到法国金融市场监管机构,再到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约瑟夫·斯蒂格利茨,他们宣称比特币是那些试图逃避法律管辖的坏人的避风港。甚至有时比特币的拥护者也坦诚地说:“这项技术领先于反竞争法,连司法管辖都难以触及。”
然而,新科技在涌现之初总是难以有成文的法律来规范它们,就像汽车、电脑和网络刚出现时一样。但最终,这些新科技会逐渐被纳入法律管辖的范围。比特币交易已经在美国的纽约州等几个州的特定法律条文中受到规范,美国国税局在2014年就把比特币认定为应税财产,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最近也对其进行了有力监管,所以比特币不受法律约束绝对是个误区。“丝绸之路”这一黑市已经关闭,当局也在设法消除其后续影响。
许多国家(如中国和日本)也已开始积极撰写与虚拟货币相关的法律和规范。
误区四:比特币浪费能源
与大多数货币不同,比特币不依靠特定的货币机构发行,它依据特定算法,通过大量的计算产生。比特币经济使用整个P2P网络中众多节点构成的分布式数据库来确认和记录所有的交易行为,并使用密码学的设计来确保货币流通各个环节的安全性。这是一个能源密集型的过程。
由于其分散的性质,没有人知道这个过程所消耗电力的确切数量,但在任何给定时刻,它可能是数十亿瓦,大致相当于胡佛大坝之类的大规模发电站的输出量。
难怪有观察家悲叹比特币对环境造成巨大影响。有报道称,一笔比特币交易将耗费一个家庭一周的用电量,更夸张的说法是比特币将在几年内用光全世界的电力。
然而,如果将这些与货币的管理费用相比较,就能看出端倪。虽然现行货币看起来消耗的能源不多,但有些隐藏成本并没有被计算进去。例如,银行所聘用的保安人员也消耗了不少人力物力,但他们通常只是在旁边看着顾客而已,更不用说银行那高耸的建筑以及为安全支付系统所付出的巨大代价了。人们并不认为这种运行方式是一种浪费,因为如果没有安保系统,盗窃行为会破坏整个金融系统。
比特币开发过程中所消耗的能源,也是维持其分散式体系所必需的。最好的情况当然是,找到不需要消耗那么多能源就能维持比特币能源密集型交易运作的方法,或是有更环保的加密货币取而代之。不过,在理想的状况出现之前,这些能源就是使用比特币的必要支出,并且也不比传统银行的消耗更大。
误区五:比特币将取代信用卡和现金
许多比特币的支持者认为,比特币最终将取代其他支付方式,旧有的现金和信用卡将成为历史。然而,这个预测目前看来并不靠谱,在比特币成为通用的支付机制以前,它还需要拥有几个关键的特性。
首先,目前的设计让比特币每秒只能处理几笔交易,远不及信用卡网络每秒钟可以处理好几万笔交易的速度,更比不上各个地区每分每秒都在大量进行的现金交易。
其次,一旦比特币可以自由交易,它的手续费会相当昂贵:根据需求,一笔比特币交易的手续费在20美元至400美元之间。虽然开发商正在努力提高其性能,但前景并不乐观。
最后,由于数据区块链的限制,比特币交易不会立刻生效。平均每笔交易需要10分钟才能完成,当用户有额外的安全性需求时,甚至要花1个多小时的时间。
虽然上述问题都还有改进的可能,但还是很难确定比特币是否有望成为通用的支付体系,更别说完全取代信用卡和现金了。至少从目前看来,相对于日常生活中流通的货币来说,比特币更像有价储备资产,类似于金块或国库券。
(许 君摘自《大科技·百科新说》2018年第8期,邝 飚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