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对住在201室的邻居毫无好感。他没有对你做过什么,不过经验告诉你,讨厌一个人并不需要什么理由。自从那位邻居搬到这栋楼,你就远远地观察过他,只是为了证明那种不好的第一印象。或许这是一种不够成熟的表现,但是直觉告诉你,如果在看待周围环境时都不能任性一点的话,你的生活会变得更加不易。
他和妻子一起登门做自我介绍时,你就开始嫌恶他。你没有请他们进门,对于对方的例行问候,你只是客套地略表欢迎。接下来,你就在心目中把这个邻居(他的妻子除外)列入讨厌之人的行列。
在停车场,你发现那位邻居的车位恰好在你车位的正前方。如果你们碰巧遇上,你只是淡淡地打个招呼,而他则是借着聊天气拖延时间。一天下午,你们恰好同时从各自的车里出来,你没法视而不见地扬长而去。他借此机会问你是否对你的休闲旅行车感到满意。你没有发现这个问题有任何其他企图,于是回答“是的”。你甚至向他展示了侧拉门的优势——在狭窄的地方可以方便上下车。
过了两天,他来敲你家的门。在转弯抹角地对突然造访解释了一番后,他问是否可以和你聊一聊。
你们聊了聊休闲旅行车,邻居向你坦言他正在研究买一辆这种车的可能性。尽管这消息令你感到难过,你却掩饰着。你对你的这辆车非常满意,他从你们上次的谈话中了解到这一点。同时,你知道自己不喜欢在停车场的同一排看到和你同款的车,因为看起来就像是车行展銷似的。
你思忖着如果你夸大这种车的缺点,邻居可能会猜到你想劝阻他。你斟酌着自己的言辞,选择刻意的夸赞,因为你认为直接的贬低不如让他产生怀疑来得有效。你对他说,这辆车有很多优点,当然也有些许缺点。你不停地列举着,直到发现他感到不舒服了:他没料到你会讲那么久。最后,你用一种销售商般的确定口吻总结道:“假如我是你,就一定会买的。”
几天后的一个晚上,你看到他的车位上停着一辆崭新的敞篷跑车。你凑近去看:真皮座椅,做工精细,不失优雅。你正赞叹着,邻居的妻子出现了。她笑眯眯地问你:“喜欢吗?”你努力想用一个矜持的“是”来回答她,她补充说道,“我知道你曾向我们推荐过你那款休闲旅行车,但是最后我们选择了这一辆。这是301室的邻居向我们推荐的。”她打开车门,一键启动后,驾车离开了停车场。空空的车位上,还回响着引擎轰鸣的动听声音。
到家后,你瘫倒在沙发里。渐渐地,你意识到最让你痛苦的,不是邻居买了那辆超级棒的车,而是他更愿意听取301室邻居的意见,尽管这正是你所期待的。
(陈海蓉摘自《译林》2017年第2期,李晓林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