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清华大学教授蔡继明在《焦点访谈》上谈及新鲜出炉的“2014年的法定节假日调休安排”时,表示我国“全年假日125天,合2天休1天”,这个假日数量已经相当于世界中等水平。他在节目中详细介绍了计算的方法:“一年365天,法定节假日11天,带薪休假平均10天,再加上104天的双休日,加在一起是125天,就是一年已经有1/3的时间是休假了。等于是干两天就休一天。”原来所谓的“干两天休一天”是基于周末双休加法定节假日的假日总量换算而来。
按照蔡教授的计算,国人确实常年“干两天就休一天”,可是国人享受着如此福利待遇,却为什么经常抱怨工作时间长,还要嚷着增加假期,难道国人“身在福中不知福”?
国人并不是身在福中不知福,事实上,许多人根本没有尝过法定假期的甜头。2011年路透社一项调查表明,只有65%的中国人休完了当年规定的各种假期。2013年2月《人民日报》的一项调查显示,在全年52个周末104天的假期中,全部能休的网友人数仅占22.6%,还不到 1/4,能休52天以上不到104天的占到近40%,能休52天以下的占到21.2%,尚有16.7%的人周末基本无休。至于11天法定假日,调查显示,能全休的网友占到42.5%,能休5到10天的有35.3%,15.4%的网友表示休不到5天,6.8%的网友连1天都不能休。
即便所有人都享有“干两天就休一天”的权利,中国假期总量也仍偏低。
全球四大HR咨询公司之一的美世(Mercer)公司曾对全球62个国家雇员的假期进行了调查和统计,我国法定带薪年假和公共假期都处于末端,譬如以10年工龄为标准,中国人的法定带薪年假为10天,而南非、巴基斯坦等同属发展中国家或者发展程度还不如中国的国家,年假却有14天。所有62个国家中,只有泰国、菲律宾的带薪年假比中国少,中国的法定节假日为11天,也比大多数国家略低。
更不容忽视的是国人经常加班,过度劳动很普遍。
按照劳动法,中国实行8小时工作制,每周工作5天,即每周工作40个小时,可是中国人平均每周的工作时长远不止40小时。根据中国劳动统计年鉴,2011年全国城镇就业人员周平均工作时间为46.2小时。据经合组织(OECD)2008年的统计,发达国家真实的每周工作时长,基本上只有30至35个小时。德国、荷兰、挪威等国家甚至低到了每周27小时。以工作勤奋著称的日本人如今周平均工作时长也只有34小时。
如此工作强度,让许多中国员工成为“过劳者”。近几年来,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过劳死”见诸报端,“过劳死”似乎已成中国职场常态。
谈到为假日扩容时,不少人担心假期多了不利于经济发展,甚至造成经济衰退。其实,这种论调与事实不符。
众所周知,劳动力与经济增长密切相关。劳动力由两个维度构成,一是总的劳动工作时长,二是劳动者的生产效率。在这两个因素中,生产效率对于劳动力的影响更为显著,更有效地促进经济发展。瑞典就是典型的例子,瑞典人均GDP高居世界前列,但瑞典人相当“懒”,很多企业是上午9:30才上班,下午4点多就下班,瑞典法律甚至还规定,不允许加班。除了双休日和公共节假日以外,每年还能够享受25个工作日的带薪年假。瑞典人生活富裕,原因不是工作时间长,而是科技创新能力强。在世界产权组织(WIPO)的2012年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中,瑞典高居第二。
目前相关研究表明,工作总时长和经济发展的联系相当微弱。《外交政策》中有篇文章写道,1974年,受煤矿工人罢工的威胁,英国被迫实行每周3天工作制。尽管工作小时数显著减少,那两个月的工业产量却仅下降了6%。2000年,时任法国总理的若斯潘废除了推行多年的39小时工作制,意图减少雇员的工作时间,增加就业。出乎意料,2001年的法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不降反升。然而,在2008年,时任总统的萨科齐放宽了35小时工作制,法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2007年的30466美元下跌至2009年的29169美元。
当然,相信不少人会建议,既然发达国家的技术先进,那么发展中国家就应该增加劳动时长来弥补生产效率的短板。事实上,工作时间的延长是有限制的,不是你增加劳动时长就能够促进经济发展。20世纪初,福特公司研究发现最佳劳动时长为一周40小时(这就是一周5天工作制的来历),额外增加20小时仅产生了小幅正增产,并且在持续三四周后转为负增长。此外,过度劳动导致的效率下降和工作失误不仅会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还会有损人们健康,进而造成间接的经济损失。
具体到中国而言,以增加劳动时长来促进经济发展并不值得提倡。
长期以来,在人们的观念中,30年来中国经济增长的奇迹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人口红利,以及长时间工作等比较优势。正是这种观念的存在,体制内外不少人担心倘若增加假期让国人“享乐”,极有可能丧失优势,从而造成GDP衰退。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罗思义研究发现,中国经济增长,64%来自投资,30%来自生产率,仅有6%来自劳动力,劳动力对经济增长仅发挥了很小的作用。换言之,在目前我国劳动力对经济增长影响微乎其微的前提下,增加假期,即便减少了社会总的劳动力,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也不会很大。
即便上述研究不可全信,承认劳动时长对中国经济的贡献,那么依靠劳动时长来促进经济发展也不值得提倡。不久前一项调查显示“中国人最不敬业”,细究这项调查,其实是说中国人虽然累死累活地工作,但对工作的投入感很低,不能把工作当成自己愿意奉献的事业。因此,中国人的劳动效率自然不容乐观。所以提高劳动效率才是当务之急,如果劳动时长减少可以换来劳动效率的提升,那么此消彼长,中国的整体经济或许会更好。
上述分析是基于一定的约束条件的。极端地推论,相信打工族都想全年带薪休假,显然这不现实。那么,究竟增加多少假期合适呢?
中国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副主任刘德谦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主张,从目前中国经济增长情况来看,增加2~6天的假期是完全可以接受的,他解释道:“以增加两天假期为例,每年减少劳动日的0.8%,自然也会导致劳动成本(或称人工成本)的增加。以人工成本占企业总成本的9%来计算,则企业由此增加的工薪福利和培训等人工成本,大约为总成本的0.07%~0.08%。如果考虑到产业和区域的不同,可暂将其比例提高,姑且将人工成本占企业总成本的平均数提到20%~25%。即使如此,由增加两天假日导致的总成本增加,也大约仅为0.16%~0.2%。而且这种算法并未计入工作效率提升、工作程序简化等因素。”
(作者:黄家杨 来源:腾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