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官的辞职信,应该怎样写?
1974年8月9日,美国总统尼克松辞职。辞职信是写给国务卿基辛格的,只有一句话:“本人谨辞去美国总统之职。”权位愈高,辞职信愈简洁。被迫辞职的人,心中难免有气,但写辞职信不必公开感受,更不必把辞职信写成《出师表》。
尼克松把辞职感受,留在对国民的电视广播中。在广播中,尼克松没有诉苦,没有宣泄冤屈,没有攻击他的政敌。一开头,尼克松说:“这是我任内的第37次全国广播了。在水门事件漫长而艰辛的年月中,我一直想尽力完成我的任期目标。但这几天,我明显地觉得国会已经没有了令我尽力完成任期的政治基础,这种努力无法再延续。我想完成任期,但国家利益必须在个人考虑之上。”
然后,尼克松婉转地讲述了自己的政绩:结束了越战,开始了和平谈判;与苏联就核武器问题谈判,双方同意设置上限;打开与中国对话的大门;国民的生活,更为自由充裕。
尼克松的辞职信没有一句牢骚,遣词用句极为得体。他觉得自己对国家一片忠心,只是手段出了点错,他任内的努力,何尝有一样不是为了美国好,但国会和选民偏偏不原谅他,要他滚蛋。
辞职信不是表白感受的对抗,电视广播才是。因为在电视荧屏上,是立体的performance(表演),市民会看到总统的表情,听见他的声音。尼克松的样子不算英俊,但那一天他神色凝重,坐在美国国旗下,说话的节奏徐疾有致,感情洋溢,在辞职演说中,他引述先贤罗斯福的话:“一个战士,面上蒙尘,身上遍是血污,即使倒下了,也要失败得勇毅和光荣。”
辞职信是官方式的,愤怒都在空白处,尼克松只用了简短的一句话。辞职演说却能成为一篇散文,情感都在语句和画面之间。通篇都没有对国会和民主党的半句指摘,没有说“如果一个尽忠为国如本人的总统受到这样的对待,那么将来不知道谁愿意当总统”。如果尼克松这样说,全世界都会震惊:美国出了什么问题?但幸好没有。
一个地方有没有第一流的政治家,从政的人是世界级的精英还是小师奶、大少爷或小男
人,看的就是这些地方。写辞职信是一种艺术,权位愈高,愈需要教养和胸襟,要令人读来知道你跟一般凡人不同。因为这是最后一场表演,是所谓epilogue(收场白),这不是怨恨和诉苦的时机,挥一挥衣袖,留下满台云彩,这才是第一流的政治家。
(作者:陶杰 来源:凤凰出版社《洗手间里的主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