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看过口碑不错、包揽数项大奖的美国影片《老无所依》,却很少有人知道原小说作者,这位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隐士就是科马克·麦卡锡。在美国,麦卡锡的名头可不小,被认为是“海明威与福克纳唯一的传人,他的作品帮助美国式文艺告别了低级的大众消遣”。麦卡锡出生于罗德岛一个显赫的律师家庭。他曾在美国空军服役,退伍后,重新回到大学转了一圈,但没毕业,之后开始了专业作家之路。出道以来,麦卡锡几乎获得了美国所有重要的文学奖项,但从1965年发表第一部小说《果园守门人》声名鹊起开始,麦卡锡就躲避公众视线,离群索居,极少接受采访,排斥公众活动或谈论自己的作品。
虽然获奖无数,但麦卡锡的作品还是不够畅销,没有哪本小说卖了超过5000本。他的生活来源仅仅是偶尔一次的奖金和文学基金,因此赤贫成了麦卡锡生活的主基调。麦卡锡的第二任老婆曾说:“我们在田纳西一个挤奶厂住了近8年,每天只能在湖里洗澡。有人花2000美元请他去大学里讲讲新书,但他觉得要说的全在书里了,根本不去,之后我们又吃了一个星期的豆子。”
麦卡锡热爱野外生活,游历得克萨斯、新墨西哥、亚利桑那各州,这些地方和田纳西州一起,加上墨西哥,成为其小说故事的主要发生地。人烟稀少的荒凉沙漠背景,黑暗激烈的故事,简洁有力的语言,构成了其小说的主要元素。他的大部分日子在路上度过,从一个廉价汽车旅馆到另一个廉价汽车旅馆。为了方便阅读和写作,他一直在包中带着几枚100瓦的灯泡,以便在旅馆的破房间里能够有足够的光线看书。与麦卡锡一同过着“旅馆+灯泡”生活的,还有他的家人。某天的凌晨两点,在得克萨斯的老旅馆里,儿子约翰睡着了,麦卡锡站在窗口远眺整个小镇,情不自禁地想象着这个小镇在50年或100年之后的景象:大火狂烧,废墟一片……他想到了他的儿子,于是坐下来写了两页。几年之后,这两页文字变成了—本描写末日景象的小说《路》:核战争爆发,地球变成废墟,父子俩只得蹒跚地往美国的南部海岸走去,寻找可能的温暖。这是一条没有终点的路,他们面对着未知的生计与人性的邪恶,在生存与堕落之间苦苦挣扎,他们唯一拥有的是彼此的关怀和对生存的渴望……该书获得了普利策奖。
(作者:雷飞 来源:《大科技·百科新说》2010年11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