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的联想
张玉庭
很早很早以前,植物并不会开花,只知一声不响地悄悄地长。
上帝聪明,发现它们的沉默中深藏着一种淡淡的哀愁,发现它们其实也在期盼着热烈,于是把开花的本领教给了它们,还对它们说:“这花朵就是你们的表情,花香就是你们的语言,绽放花朵就是在展现你们的笑容。”
植物欣然,开花也就成了它们一生中最亮丽的时刻。
既然花朵就是明媚的笑容,“像花一样”也就从此成了这个世界上最美丽的比喻。
自然,也就是打那个时刻起,花朵就常常被人们采摘进他们的小屋,用来装点人们的心境。
怪不得呢,怪不得人们总是小心翼翼地种花,怪不得人们最爱在姹紫嫣红的花朵前流连,原来,那是因为人间最需要笑。
笑,原来是来自天堂的表情。
笑,肯定是一面美丽的旗帜,把笑写在脸上的人,肯定是人间最聪明的人。
他们,何尝不是花?
(张磊摘自《思维与智慧》2006年第1期)
艺术家的迷惑
黄杰
艺术家从事根雕创作有些年了,市场经济的诱惑让他再也难以坚守清贫,他想利用根雕艺术发财致富。
一天,艺术家从原始森林中弄到了许多有价值的原材料。在创作室里,他越想越兴奋,认为他的构思与手工,定会让根雕作品产生惊艳的效果,创造较高的市场价值。于是,他根据根的自然神态,参考时下人们的情趣,做了多件作品。作品分多个等级,代表他花精力的不同程度。
当他把作品依次摆上展览台时,他对花精力多的作品格外看重,标上不菲的价格,越看越喜欢。在整理废弃的原材料时,他也会把那些未经多少人工、妙趣天然、怪异的根雕摆上展台。对于这些,他往往投入精力不大,并不看重。
专卖店开了不久,来了几拨儿根雕爱好者。艺术家热情洋溢地介绍自己的佳作,而客人多数把他并不怎么看重的“天然根品”抬价买走,而对于艺术家热捧的佳作兴趣平平。艺术家越寄予厚望,客人兴趣越淡。久了,艺术家迷惑了。一位老收藏者一语点破。
天然的东西透露出真实、质朴、纯美的感觉,再巧夺天工的工艺或多或少也会流露出做作、迎合、铜臭等令人反感的庸俗元素。名利是艺术的死敌。
做人也是这个道理。
(孙佳辰摘自《北京晚报》)
成功的境界
薛峰
上个世纪初,有一个犹太少年,他做梦都想成为像帕格尼尼那样伟大的小提琴演奏家。他一有空就练琴,可是,就连他的父母都觉得这个可怜的孩子拉得实在太蹩脚了,完全没有音乐天赋。
有一天,少年去请教一位老琴师。琴师说:“孩子,你先给我拉一首曲子听听吧。”少年拉了帕格尼尼24首练习曲中的第3首,简直破绽百出。一曲终了,老琴师沉吟片刻,问少年:“你为什么特别想拉小提琴呢?”少年说:“我想成功,想成为帕格尼尼那样出众的小提琴演奏家。”老人又问道:“那你拉琴快乐吗?”少年回答:“我非常快乐。”
于是,老琴师把少年带到自家的花园里,对他说:“孩子,你现在非常快乐,说明你已经成功了,对不对?你拉小提琴的目的是为了成功,获得快乐,而你现在已经是这样,那又何必非要成为帕格尼尼那样伟大的人?你看,世界上有两种花,一种花能结果,一种花不能结果,可它们同样美丽,比如玫瑰,比如郁金香,它们在阳光下开放,虽没有任何明确的目的,但这也就足够了。这才是成功的境界,一种大智慧!”
老人的一番话,让少年恍然大悟。于是在后来的日子里,少年不再对拉小提琴那么狂热了,只把它当作调节生活获得快乐的一种活动。他做什么事都变得从容冷静起来,不再去刻意地追求成功了。
20年后,这个少年成了名震天下的物理学家。他就是影响世界的伟人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耿辉摘自《青年科学》2006年第1期)
(作者:张玉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