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短信改变的生活

有人群的地方就有手机,有手机的地方就有短信。
  
  1992年,世界上第一条短信息在英国沃特丰的GSM网络上通过PC、移动电话发送成功。1999年后,短信才开始迅速蔓延到世界各国,并呈持续爆炸性的增长趋势。据世界GSM协会统计,2001年世界范围内手机短信总量为2500亿条。到了2005年,单单中国人发送的短信就达到了3040亿条。于是,有人群的地方就有手机,有手机的地方就有短信。不知不觉中,短信已经成了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短信到底在多大程度上改变我们的生活?也许,只有当我们的拇指因为短信运动而磨出茧子的时候,我们才能够真正意识到。
  
  短信创造的新经济
  
  网络上有一个流传很广的笑话。一次精彩的足球比赛正在进行,来自欧洲、美国和中国的电视台都在进行现场直播。这时,一方进球了。欧洲的电视解说员立刻解说,进球的这名队员属于哪个俱乐部的,赛前曾说过这个进球要献给他刚刚出生的儿子;美国电视解说员立刻解说,这个进球球速达到每小时170公里,这个进球是这名球员用右脚打进的第52个球;这时就听中国的电视解说员在解说,欢迎观众发送短信竞猜刚刚进球的那名球员这场比赛是否还能进球,移动用户发送短信至8888,联通用户发送短信至9999,小灵通用户发送短信至……
  这是一个笑话,但情景却不荒谬。现在打开电视机,综艺节目、体育节目甚至连续剧里不时出现短信互动提示,已经成为一个普遍现象。通过短信,电视观众不再单纯地收看电视,还能和主持人互动参加到节目中去。根据北京移动网络监控中心的研究发现,在除夕当天,短信发送最高峰值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出现在24点新年钟声敲响的那一刻,而是出现在21点左右。原因之一就是,很多人开始参加春节联欢晚会的短信互动。
  种种迹象表明,短信对中国人的影响最显著之处在于经济。
  看看网站就知道了,2005年,中国最大的门户网站新浪网公布第三季度短信营业收入较上季度增长了11%,达到1740万美元。当市场对门户网站概念的新鲜感退去,在美国纳斯达克股票交易市场上市的中国门户网站搜狐、新浪等苦苦挣扎在跌停期的时候,是短信拯救了张朝阳们。2002年7月,搜狐网宣布实现当季现金流收益,而此时短信业务不约而同地成为各家网站着力的重点。
  2005年,湖南卫视的“超级女声”风靡中国,新颖的观众短信参与方式已使人很难分清,到底是超女成就了短信,还是短信成就了超女。但有一点是毫无疑问的,“超级女声”的短信总收入高达3000万元。这是一次短信的胜利。有人预测,2006年,如果“超级女声”节目继续开播的话,其短信方面的保底费即可达5000万元。
  短信还制造了一个新职业:短信写手。专门从事短信编写创作的短信写手,将自己创作的短信在短信网站或门户网站上发布。被下载后,在1毛钱的短信发送费用里,写手可以提成1分钱。当大家将短信发往四面八方的时候,这些人肯定也在没事偷着乐。据说,在一个繁忙的短信周期,写手赚得多的可以有上万元收入。
  短信还能购物,在北京王府井和西单这样的繁华商业地带,出现了一种短信自动售货机。顾客只要按照售货机上的提示操作,就可以从售货机中买到饮料、食品等商品,花费可以在顾客月底的手机消费中扣除。这极大方便了那些出门没带钱的手机用户。
  
  改变我们的写作方式
  
  2003年,日本一位业余作者突发奇想,通过手机短信连载方式发表小说《深爱》,一年内预订这篇短信小说的读者就突破了200万人。
  与传统的阅读方式相比,手机阅读相当便捷。当今社会,工作、生活的节奏越来越快,阅读需要的大量时间都被分散成零碎的片段:等车的时候、电梯里、上下班路上、会议的间隙等等。在这样的时间间隙,能读到或幽默、或深刻、或感人、或悬念迭出的小说,无疑是打发时间也是利用时间的最佳选择。手机作为一个随身携带、方便小巧的工具,成为阅读的新载体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2004年9月,中国首部手机短信连载小说《城外》发布,这部被网友称为“站在邮票上跳舞”的短信小说正式开始运营,标志手机阅读开始在中国崭露头角。
  2005年8月,中国出现了“手机文联”,全称是“e拇指手机文学艺术虚拟联合会”,是中国第一家民间组建的虚拟的手机文联,会员是来自全国各地喜好手机文学创作的“发烧友”。
  
  以短载长
  
  在北京移动工作的董先生,儿子今年24岁。董先生发现,儿子有手机却很少通话,几乎成了一个短信收发机。就是和朋友约会也一定通过短信。儿子告诉他,用短信和朋友交流跟说话的感觉完全不同,很多说话不能表达的意思通过短信却很好说,而且短信中一些特别的字句,只有收发短信的人能领会,这种感觉是说话不能替代的。
  这种习惯用拇指发短信与人交流的人现在有一个称谓:拇指族。在年轻人中拇指族日益壮大。事实上,在节假日电信公司都要增加高校附近的短信信道资源,就因为学生们短信发送量很大。
  没有人能统计中国有多少对情侣之间的最后那层窗户纸,是通过短信来捅破的,但肯定数量极为庞大。以短信之短,载绵绵长情,这似乎是短信所独具的特殊魅力。不信,打开你的手机,再看看那些放了N久都舍不得删除的短信。
  从社会学角度分析,类似短信这种非对视性交流方式,相对比较容易传播暧昧情感:我把我的感觉说出去,而不用顾及你的反应(至少没法立刻看到)。而文字本身就含混、多解,只有当事双方能体会其中深意。在此之前,人们表达这种感觉多依靠信件,鸿雁传书,最少也得一天。现在,短信即发即收,既传情,又及时,实在是太符合我们这个时代的节奏了。
  
  短信上的市政
  
  在转型期的中国,短信甚至能够承担许多意想不到的功用。
  在2006年1月3日下午,北京市民破天荒地收到了这样一条短信:“交管部门提示,今晨东三环京广桥东南角辅路污水管发生漏水事故,东三环京广桥、朝阳路附近实行了交通管制,请车辆绕行,谢谢广大市民的配合与支持!”这是北京市政府部门所启动的重大事故应急预案重要措施之一,即“短信预警”。这样的传播方式成本不高,但效果不错。
  河南濮阳市的尹女士工作比较忙,常忘记缴纳水电气的费用。现在尹女士在朋友的介绍下定制了河南移动提供的01365水电气短信服务,每个月在快该缴纳水电气费的时候,她都能收到一条水电气费用的通知短信。要是自己忘了该缴多少钱,还可以随时查询。
  
  短信之“短”
  
  激光打印机无声地吐出一沓清单,由服务小姐交到杨先生手中。“怎么那么多‘被叫’啊?2158是什么?还有9268、9900?”杨先生疑惑地上下翻看单子,“一下子被扣了30块钱!”“那些都是SP的代码,是你订的服务。”“我从来没有订过!”杨先生有点激动。“SP实行的是默认服务,发短信给你,你不回复取消就代表你接受服务了。”服务小姐解释……这是上海《申江服务导报》报道的一幕。当短信被证明蕴含巨大经济效益的时候,也成为了不法分子的目标。他们利用各种名目的短信扣费方式欺骗手机用户,让很多人每月的短信资费账单不知不觉中变长。北京市公安局曾经披露,一些不法分子经常给手机用户发送带有问题的短信,当用户回短信询问怎么回事时,却等于定制了对方的短信服务,而且回的短信越多订的“短信服务”越多。
  还有所谓的垃圾短信。
  据北京网通提供的数据显示,仅2005年2月21日—3月20日一个月间,用户收到的违法广告短信就达到2200多万条,有时一天竟会收到1000多万条。
  在欧洲,65%的手机用户表示一周内在手机上最多能够收到5条垃圾短信。在日本,每个手机用户平均每天接到10条手机短信,但近半数都是毫无价值的垃圾信息,用户为此饱受困扰。手机垃圾短信构成复杂,主要涉及商品广告、恶意骚扰、莫名其妙的付款通知等。其中商品广告的比例最大。
  不管手机用户是否愿意,垃圾短信总是如影随形。其中除了大量广告短信以外,还有很多诈骗短信。现在移动、联通等运营商已经开发出了检索垃圾短信发送源的技术。不过,要让垃圾短信绝迹,大概还是一个遥远的事业。
  
  (张玲美摘自《中国青年》2006年第6期)
(作者:施剑松)

青年文摘相关文章
青年文摘推荐文章
青年文摘热门文章

乐清上班族_微信公众号

乐音清和_微信公众号

有声杂志_微信公众号

网站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