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琳:乒坛的巅峰之子

2006年3月,著名运动员马琳、王励勤、王皓等乒乓球世界冠军自由转会,马琳以501万元高价荣膺“标王”。5月1日,在德国不来梅世乒赛上,马琳作为绝对主力出战,与队友合作,勇夺斯韦思林杯。然而,很少有人知道,这位冠军“标王”的父母竟是下岗工人,是他们用爱和人格力量将马琳冉冉托起,一步一步走向世界乒坛的巅峰。当儿子将100多枚国内外比赛的金牌收入囊中,父母依然起早贪黑地经营着小小的餐馆……
  
  寒门少年多磨难,父母苦心托起儿子梦想
  
  马琳1980年2月18日出生在沈阳沈河区,父亲马辉在玻璃仪器厂上班,母亲夏静茹在纺织厂食堂工作。马琳6岁那年,沈河区业余体校杨沈立教练来到学校挑选乒乓球苗子。在一帮小孩子中,虎头虎脑的马琳最结实,一双眼睛最亮最打眼,杨教练一眼就相中了他。
  训练一段时间后,马琳进步很快,为了提高儿子的球技,夏静茹夫妇每月花50元钱,从沈阳市体校找了一个年龄大、水平高的运动员做陪练。那时,马辉一家住在平房里,他每月的工资不到40元,夏静茹的工资也才36.5元,光给儿子找陪练就花去了50元,一家的生活开支怎么办?马辉每天下班后就去火车站扛货,用自己的苦和累支撑起这个家,把儿子的前途艰难托起!
  那个初冬的晚上,小马琳训练完后来到了火车站,灯火通明的货场里冷风嗖嗖,父亲穿着背心和一帮工人汗流浃背地把一包包沉重的货物从火车上卸下来。父亲头上包着毛巾,肩上的货物压得他步履蹒跚、气喘吁吁……小马琳一动不动地站在黑暗里看着父亲,泪水流满了他的小脸。
  父子俩踏着尚未消融的积雪往回走,小马琳始终把父亲的手拽得紧紧的:“爸爸,我以后要当世界冠军,那样你就不用背货物了。”这一年,马琳才9岁。
  贫寒的家境让小马琳有了一种与年龄不相称的成熟。出众的天赋加上刻苦的训练,使马琳渐渐在一帮孩子中脱颖而出。一次,体校举行队内比赛,夏静茹夫妇前去观看,马琳与对手打成了1∶1。第三局,他在19∶15领先的情况下,被对手连追4分打成平局,马琳急得哭了起来,边打边哭,最终败下阵来。比赛结束后,马辉狠狠地把儿子批评了一顿:“孩子,你要知道,作为一个运动员,你可以被打败,但不可以被打垮!男子汉不能轻易掉眼泪!”父亲的话像烙印一样刻在马琳心里。
  1990年,10岁的马琳进入省体校,成为一名专业运动员。
  1994年,在河北正定举行的全国青少年乒乓球比赛中,14岁的马琳勇夺男子单打冠军,当时的国家乒乓球男队主教练蔡振华一纸调令,将马琳招入了国家队。
  
  下岗父母不悲观,鼓励儿子男儿当自强
  
  在人才济济的国家队,因为年龄小,没有任何大赛经验,马琳很少有参赛机会。看到队友们接二连三地在国际赛场上披金摘银,马琳既羡慕又心有不甘,这让他平添了许多烦恼和苦闷。
  因为找不到人倾诉,马琳只有在信里把自己的苦恼向父母吐露。考虑到儿子正处在成长的关键时期,需要人扶持,此后每隔一段时间,夫妇俩都要给马琳写信。
  一年时间,夏静茹夫妇给儿子写了50多封信。这些信像黑夜里的灯盏,照亮马琳的前程;像山涧的清泉,洗净他心头的阴霾。马琳能够以平静的心态去训练,去面对激烈的竞争,去看待队友们的辉煌。
  经过几年的埋头苦练,马琳终于崭露头角。1998年,马琳先后夺得亚锦赛男双、男团冠军,以及马来西亚、黎巴嫩公开赛男单冠军,渐渐成为队里的主力。当年秋天,马琳终于踏上了归乡的旅程。到家后,那片熟悉的小平房不见了,那里机器轰鸣,工人们正在忙着施工。马琳四处打听,才知道因为老城区改造,他们曾居住的这片平房都拆了,他父母早两年前就下岗了,现在在开餐厅。
  马琳辗转找到了父母的小餐馆,映入眼帘的,是父母那两张消瘦憔悴的面容。马琳哽咽着叫了一声“妈”,就再也说不出话来。良久,马琳红着眼圈问父母:“家里发生了这么多事,你们为什么不告诉我?”“孩子,我们怕影响你训练,再说,下岗也没什么,你看,我们开着这个小店,不是也挺好的吗?”
  自强不息的父母成了马琳心中一面高高飘扬的旗帜,激励他奋勇向前。归队后,马琳训练更加刻苦了,星期天,队友们都结伴去逛街了,他还拉上一个队友泡在训练馆里。
  1999年秋天,世界男子乒乓球赛,马琳连克瓦尔德内尔、孔令辉等世界名将,勇夺男子单打冠军,这是他职业生涯里的第一个世界大赛的冠军。马琳豪情万丈,信心十足地要在2000年悉尼奥运会上夺冠,把金灿灿的金牌献给父母。
  然而,令马琳伤心的是,2000年5月,出征悉尼奥运会的名单宣布了,他名落孙山。痛苦和失落在马琳的心海上弹奏着杂乱的乐章。英雄无泪,落泪是金。很少流泪的马琳躲在一个角落里伤心痛哭。他浑浑噩噩地在队里度过了两个多月,当队友们意气风发地奔赴悉尼赛场时,马琳带着一颗失落的心回到了沈阳。
  出现在父母眼前的马琳颓废消沉,夫妇俩心里也非常难过,但他们尽量用平和的语气告诉儿子:“孩子,你还年轻,到下一届奥运会时你才24岁,还有机会。”
  但父母的话丝毫不能减轻马琳的痛苦,他不敢提乒乓球,不敢看悉尼奥运会的乒乓球比赛。他甚至感到了绝望,晚上是不断惊扰的噩梦,白天是无处不在的凄凉。为了转移儿子的痛苦,他们每天把马琳带到餐厅里,让他洗碗、扫地、擦桌子。这种忙碌的生活让马琳没有心思去想乒乓球的事,而父母夜以继日的艰辛操劳,以及他们乐观的生活态度,深深感染着他。马琳想起了父母曾对他说过的话,人可以被打败,但不可以被打垮,这种精神在父母身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诠释,而自己不过是落选奥运,难道就这样沉沦下去吗?
  几天后,悉尼奥运会男子单打乒乓球决赛上演,由孔令辉与瓦尔德内尔进行巅峰对决,马琳坐在电视机前,兴奋地为孔令辉呐喊助威。这一幕,令夏静茹夫妇欣慰不已,他们知道,儿子已经走出了落选的阴影……
  
  淡看儿子成“标王”,父母的希冀永远在远方
  
  从2001年开始,马琳迎来了自己运动生涯的辉煌,两年多时间里,他勇夺世乒赛混双冠军、世界杯男单冠军、国际乒联巡回赛男单男双冠军,成了队里教练最放心的队员。
  然而,2003年初,在一次训练中,马琳的右手手腕软骨受伤,导致无法训练。在马琳养伤的那段时间里,夏静茹夫妇来到北京看望儿子。见父母一脸焦急,马琳轻松地说:“没关系,是旧伤复发,休息一段时间就好了。”
  一家人团聚了两天后,因为要打理餐厅的生意,父亲回到了沈阳,母亲留在北京。她在训练馆附近租了一间房子住了下来,每天熬一罐香喷喷的猪蹄桂圆汤给马琳喝。母亲在厨房里忙忙碌碌,明亮的阳光照在她的头上,马琳清晰地看见了一缕白发,忍不住鼻子酸酸的。他来北京这么多年了,为了不影响他训练,父母很少来北京,这次好不容易来,他却不能陪她出去走一走,还要母亲照顾自己。在自己坎坎坷坷的职业之旅上,父母与他同悲同喜,与他一起欢笑一起流泪,那飞舞的小小银球牵扯着他的心,更牵扯着父母的心!
  20多天后,马琳的手伤基本痊愈,夏静茹依依不舍地回到了沈阳。母亲一走,马琳就迫不及待地投入到训练中。
  2004年8月初,马琳奔赴雅典奥运会赛场。在单打比赛中,马琳的表现出乎所有人的意料,输给了几年来从没有输过的老对手瓦尔德内尔,无缘四强。经历了太多风雨的洗礼,马琳变得越来越成熟。他迅速调整心态,抖擞精神,在3天后的双打比赛中,他与陈杞配合一路过关斩将,勇夺男子双打金牌。那一刻,夏静茹夫妇也泪如泉涌:儿子终于成了一个坚强的男子汉!
  出道这么多年,马琳总想回报父母,但以前他心有余而力不足,现在,他终于可以如愿了。马琳用比赛的奖金在沈阳为父母买了一套大房子,诚恳地要求父母不要再开小餐厅,好好享受生活。他们语重心长地对儿子说:“人不管逆境还是顺境,都要保持一颗平常心。虽然我们是世界冠军的父母,也不能拿来当炫耀的资本。”
  夏静茹和马辉这对奥运冠军的父母依然和从前一样,每天起早贪黑地在小餐厅里忙忙碌碌。这令马琳感动,令他钦佩,父母身上所闪现出来的坚忍不拔、自强不息的人格力量,是一本他一辈子也读不完的沉甸甸的教科书!
  2005年,马琳又在一系列大赛中取得不俗战绩。2006年,马琳取得了更大成绩。对这一切,夏静茹夫妇看得很淡,他们平静地告诉马琳:“孩子,这一切已经属于过去,对你来说,未来的路更长。” 马琳笑着告诉父母:“爸爸妈妈,我会一切从零开始,我的下一个目标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继续为国争光!”
  
  (宋庆林摘自《家庭》2006年第7期)
(作者:晓 洲)

青年文摘相关文章
青年文摘推荐文章
青年文摘热门文章

乐清上班族_微信公众号

乐音清和_微信公众号

有声杂志_微信公众号

网站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