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以前的一天(上个世纪50年代),一个名叫沃特·迪斯尼的大叔坐在公园的长椅上,远远看着玩得很疯的两个女儿。忽然,他觉得自己很孤独,心想,要是能建造一个能让父母和孩子们一起玩耍的乐园,那该多好啊!
于是,他抵押了全部家当,从银行贷款1700万美元,在距离洛杉矶35公里一个名叫阿纳海姆的小镇上,用不到1年的时间,将遍地的橘树、胡桃木变成了睡美人城堡、亚马孙丛林及登月飞船。1957年7月17日,迪斯尼乐园开张了。
“演出开始了”
没有人想到,演出还可以这样开场。那是一个至今仍被人们津津乐道的“经典”,一场充满喜剧的灾难。
一大清早,公园里的花匠还没干完活儿,乐园大门口的高速公路上,车队已经排出了7公里,将路边的栅栏挤得东倒西歪。事先发出去2万张门票,却有3万多人光临现场,他们晃着伪造的邀请函浑水摸鱼,或者干脆从冒险乐园亚马孙丛林外的篱笆翻墙而入,体验一把真正的冒险。负责直播的美国ABC广播公司报道说,矿泉水、食物被一抢而空;意外的煤气泄漏使童话乐园被迫关闭;酷热的天气软化了新铺的马路,漂亮小姐们不得不脱了高跟鞋光着脚板走来走去;开幕典礼上,电视转播信号时断时续,主持人忘了拿话筒就兴冲冲跑到台前;该老板向大家致词了,可没人知道迪斯尼在哪儿——他一紧张,竟把自己锁在了消防塔里……
混乱和意外接二连三,充斥着这个“黑色星期天”,若是出现在其他开幕式上,无疑是毁灭性的打击。然而对于这个以“快乐”为主题的乐园来说,却是歪打正着,简直比刻意制造的噱头还要精彩。9000万观众在电视机前哈哈大笑,他们轻而易举地有的放矢了组织的慌张,并深深地被迪斯尼所呈现的“另一个世界”吸引:“欢迎你们,所有来到这片乐土的人们,迪斯尼乐园是你们的世界。在这里,我们回到了过去的美好时光,年轻人尝到了冒险的滋味和未来的魔力。迪斯尼乐园是献给理想和美梦的,它更让人不忘那些缔造了美国历史的艰难岁月。我衷心希望迪斯尼乐园能够成为快乐的诞生地,并以此来激励整个世界。”
乐园的开张,让阿纳海姆这个默默无闻的小镇迅速成为加利福尼亚州十大城市之一。50年来,这个乐园共接待了5亿多游客,卖出近8000万对米老鼠头饰,足以让所有美国儿童人手一份。这枚“快乐的种子”还漂洋过海,在巴黎、东京、香港落地生根,向世界传播它的“快乐福音”。
遍地的“迪斯尼碎片”
作为主题公园,迪斯尼虽然不是最早的,却被公认为最成功的。自开业以来,它已经成为各种类型研讨会上经久不衰的话题,也是大学设计专业、管理专业课本上的经典案例。在这些场合,你往往能读到这样的语句——“迪斯尼俘获了每一个人的想像力,对全球的娱乐业起到了革命性的作用”;“不了解迪斯尼乐园,你就不了解美国文化”;“迪斯尼渗透在我们的文化中,它无所不在”。
好像真的是这样,继迪斯尼乐园之后,又先后出现了一些著名的主题公园,如海洋公园、环球影城;甚至著名“赌城”拉斯维加斯都吸纳了迪斯尼乐园的“思想内核”,以主题饭店、过山车、魔幻世界来吸引家庭游客。
许多不相干的产业,也从迪斯尼乐园捡拾点滴碎片,施之于自己的作品后,立即化腐朽为神奇,仿佛施了魔法一般。
随便举几个例子,现代博物馆里恰到好处的光束效果,优雅的背景音乐,看似随意摆置于各个空间的展品等,其灵感源泉来自迪斯尼,在银行、机场、图书馆以及一切可能排长队的地方,那种用隔离物围成的“之”字形排队方式也是来自迪斯尼。
迪斯尼乐园中的经典场景“小镇大街”,让一些城市设计师联想到,何不在闹市周围增加一些旧城点缀,以衬托新城的繁荣?而另一些设计师得到的启示却是,将若干购物中心连为一体,顾客可以不出商厦大门,一家接着一家地“扫货”。此外,现在的大型商场都是娱乐一体化的综合体,有影院、食肆、游戏场所,这一经营思路同样来自迪斯尼。
“美国乌托邦”
这样的模仿内容都只是迪斯尼的躯壳,迪斯尼乐园的灵魂实际上是打造一个“乌托邦”,因为带有深刻的美国烙印,可称为“美国乌托邦”。
乐园设计者之一约翰·亨奇曾说:“我们创造的是一个‘迪斯尼现实主义’……我们在设计中刻意地去除一切负面的东西,增添积极的元素。在我们创造的这个世界里,人们可以尽情享受短暂的美好时光,想像世界原本就应该如此。”
沃特·迪斯尼说过:“来到这里,你将远离现实,回到从前的岁月,进入未来和幻想的世界。”
时间进入21世纪,今天的迪斯尼乐园,呈现在人们面前的已不只是“过去”和“未来”两个世界,那个曾经缺失的“现实”世界已经无法继续隐身,并且日益显露其力量和气势,那就是无处不在、无法抗拒的美国文化。它以一种傲慢的姿态,凭着“我最好,你需要我,所以我来了”这一逻辑横扫世界。
作为迪斯尼乐园诞辰50周年的生日礼物,香港迪斯尼乐园于8月15日开始接待游客,这个主题公园几乎是阿纳海姆迪斯尼乐园的微缩版,只在细枝末节上做了稍许改动。最大的变化大概就是增添了一座“花木兰凉亭”——只要想想电影《花木兰》,你就可以想像得出这个贴着“本土化”标签的凉亭是多么美国化。
(潘心摘自《环球》
2005年第16期,王兵图)
(作者:唐 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