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是一名美国空军士兵,刚刚通过跳伞测试。他列队等待领取自己期盼已久的降落伞形别针。最后他的上司以挑衅的姿态站在他面前,将别针别到他胸前并猛击一拳。结果,别针扎进了约翰的身体。从此以后,约翰一有机会就解开衬衣的扣子,展示那小小的伤疤。几十年之后,那枚别针还挂在他卧室的墙上。
马可自己动手修好了一辆生锈的哈雷戴维森摩托车,自此他所有的周末和假期时间都花在保养这台摩托车上。这使他的婚姻走到了危机的边缘,这完全是不值得的,但最后,这辆摩托车总算是焕然一新。两年之后,马可急需用钱,他想把这辆哈雷卖掉,但他的出价和实际行情相差太远,即使有个感兴趣的买家给出市场价的两倍,马可仍没有賣。
约翰和马可便是“劳力辩证现象”的受害者。这一现象是说,你在一件事上投入了很多精力,便会对其结果期望过高。约翰因为降落伞形别针而承受了身体上的痛苦,于是便赋予这个别针高于其他奖章的价值;马可因为修复摩托车花了大量时间,甚至差点牺牲掉自己的婚姻,所以他把这台摩托车的价值估计得过高,以致永远也卖不出去。
“劳力辩证现象”是所谓认知不协调的一种特殊情况。一枚简单的别针在自己的胸口留下伤疤本来是可笑的,但约翰的大脑为这种可笑做了调适,也就是把别针的价值提高,把它从普通的事物美化成貌似神圣的东西。这都是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发生的,而且很难人为地进行干预。
团体组织会利用这种“劳力辩证现象”来团结其成员。例如一些组织的入会程序:少年团伙和学生帮派在申请人通过很恶心、很暴力的测试之后,才会让其加入。研究显示,这一入门测试越残酷,申请人形成的自豪感就越强。所以连商学院也会利用“劳力辩证现象”的效果让学生们无休止地忙碌,甚至精疲力竭,而且不管布置的作业是有用的还是愚蠢的。当学生终于获得了商学院的学位时,就会把它看作事业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为他们为此付出了很多。
“劳力辩证现象”的缓和形式是所谓的“宜家效应”。我们有时候会认为自己动手组装的家具比设计师设计的昂贵作品更有价值。还有自己织的袜子,把它像从商场买来的袜子那样扔掉对我们来说并不容易,即使它已经磨损甚至过时。那些花一周时间制订一项策略的经理们,不会对策略进行过多的批判。这个道理也同样适用于设计师、广告词作者和产品开发者,他们也花了大量时间来思考自己的创作。
在20世纪50年代,市场上出现了便捷的蛋糕粉,制造商认为这肯定能赚钱。但万万没想到的是,家庭主妇们不喜欢这种蛋糕粉,因为用蛋糕粉做蛋糕对她们来说太简单了。直到制造商把配制方法变得稍微复杂——包装上说明要打一个鸡蛋进去——家庭主妇们才又找回了自我价值感,她们这才开始重视这一便捷食品。
谁懂得了“劳力辩证现象”,便可以强迫自己更加清醒。你可以试一试:即使你在一件事上花费了很多时间,下了很多功夫,也要保持一定的距离去看待其结果,因为它仅仅是一个结果。你用5年时间完成的小说没有引起出版社的兴趣——也许它并不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在拿到你认为必须获得的工商管理硕士学位之后,你觉得值得去推荐给别人吗?还有你已经苦苦追求多年的女人,她真的比缠着你不放的女人更好吗?
(若 子摘自中信出版社《明智行动的艺术:你最好让别人去犯的52种行为错误》一书,勾 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