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懂世界格局

中国经验

  金融危机后,压在中国人头上最大的问题,并没有随着中国人在世界上的四处“救急”而缓解多少。原因很简单,中国商品昔日的最大买主——欧洲、美国、日本的订单大幅度下降,而他们所提供的购买力绝非其他经济体可以轻易弥补得上。

  所以,中国人必须找到一个“黑洞”,这个“黑洞”必须可以提供足够的购买力,吃下中国生产的商品。这是一个超级难题,但是中国找到了解决这个难题的方法——国家投资。

  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的第一个应对措施,就是4万亿投资的出台以及接着放出的10万亿信贷。

  这些巨额资金被释放出来,化做滚滚洪流,径直流入由国家主导的铁路、公路以及其他基础设施建设(俗称“铁公基”)。这些巨型项目,将中国的剩余产能统统吃下。

  这并非全部。因为在地方层面,成千上万的工程项目同时上马。这些大大小小的由国家和地方主导的项目合在一起,形成了巨大的需求,这些需求不仅能够消化剩余产能,而且会拉动中国经济在高速车道上继续飞驰。

  同时,一切直接和间接牵涉其中的经济人,在为政府投资活动提供服务的同时获得报酬,这些报酬将会化做他们的购买力。这种流动性和购买力将会化做经济运行的动力,推动整个经济体系继续运作。继而,全社会经济行为得以运行,循环不止。

  然后,这个循环将一轮一轮进行下去,这就是我们天天听到的“扩大内需”。要做到这一点,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中国之所以能够做到,其最大的保证是中国政府手中握有一笔巨大的财富,那就是占世界面积7%的土地。

  到了今天,这笔财富变成了国家经济的定海神针,中国因此即可从容释放资金。

  货币和货币流动的背后,若是没有实物财富对应的话,后果就是恶性通胀;而中国新释放出来的货币流动,背后有一大笔实物财富与之对应。而且,这笔财富数量巨大,只要掌握好节奏,这个“中国经验”即可高枕无忧地进行下去。

  改革的成本

  在20世纪90年代的分税制改革中,中央有了困难,可以找省级政府商量;省级政府可以跟市级政府商量;市级政府可以跟县级政府博弈;县级政府可以找乡镇政府商量;乡镇政府可以卖集体财产,还可以集资。但是,对老百姓来说,事情就完全两样了。原因很简单,他们作为最基层的经济单位,找谁博弈去?

  在当时的改革措施中,最有魄力的莫过于当时的国企改制。所有的国有企业之中,对于大企业和重点企业采取“抓大”政策(全力支持),而对于中小企业则采取“放小”的政策(放手私有化,交给私人资本去经营)。对于工人,其做法是,大量国企工人下岗,以少量资金对其工龄实行“买断”,从而推向社会,令其自谋职业和出路——这是“尴尬年代中最尴尬的人”所承担的重担和成本,但是这绝非全部。这引发了一个个意想不到的效应:

  第一个效应,是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工人阶级从此淡出历史舞台,他们的位置渐渐由农民出身的打工者(农民工)代替。

  这些农民工吃苦耐劳,能够接受最低的待遇:因为他们在家乡的土地,可以为他们提供微薄但实实在在的最后保障,使得他们可以接受城市原有产业工人所不能接受的最低待遇。

  第二个效应,是作为第一个效应的结果而产生的,那就是中国企业的负担降低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雇用农民工的企业,除了每月几百元的工资之外,不必再为员工提供任何待遇和福利,这是全球独一无二的成本优势。

  这一“优点”是如此突出,从而将企业的人工成本压到了最低——低到了全球投资者都眼热、眼红的地步。形势已经如此明显:一旦阻碍全球投资者进入中国的藩篱被打开,他们就会蜂拥而入,来分享这全球最大的盛宴。

  欧洲的未来

  有了中国的救助,有了法德双核的全力自保,欧元区的未来算是保住了。

  对中国来说,这是双赢的事情。欧元区保住了,就保住了中国自己那16.1%的对外贸易份额,尤其是那20%的出口份额。而且,若是通过恰到好处的操作,这两个份额可能还会上升!

  此外,欧元区的存在意味着美国的压力可以有人替他们分担。欧元区也不吃亏,他们不用整日惶惶不安地担心自己的生存问题了。

  于是,法德双核终于能够定下心来想一想。他们痛定思痛,终于做出了兵分两路的战略规划。

  第一路:由德国人挂帅,任务是主持进行内部整合,逼“欧猪五国”(国际经济媒体对欧洲5个较弱经济体的贬称)交出经济主权,并且进行经济改革,打好基础,才好在未来同中、美一决高下。

  第二路:由法国人挂帅,任务则是主外,目的就是继续推进“地中海联盟”计划——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欧元区大军所到之处,人仰马翻。纵横江湖数十年的卡扎菲上校栽下马来,丢了性命,为他2008年拒绝加入“地中海联盟”的行为付出了血的代价。

  大计既定,为了永久杜绝美国人“击破希腊这艘小船,危及整个欧元区连环船”的局面再次重演,法德决定将“金融话语权”从英美手里夺过来。

  未来,在欧洲的地盘上,欧洲人将再也不会承认华尔街那颠倒黑白的“三大评级机构”,欧洲人要建立自己的评级机构。在欧洲人的心目中,未来自己的评级机构,干的就是给华尔街三大造谣机构掘墓的活儿。实际上,这一点同中国人想到一起去了,中国人的动作更快,那杆挑战者的大旗已经竖了起来——大公国际。跟三家造谣机构相反,中国人的评级机构就是要做到“大公正、大公平”,而且要将业务做到“国际”,覆盖全球。

  欧洲人接下来的动作,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2011年11月8日到9日,欧盟在布鲁塞尔举行峰会,这次大会的主题只有一个:请大伙儿做出最后决定,到底以后是跟着美国人混,还是跟着欧元区混?

  这次大会,获得了99%的成功。欧盟全部27个成员国中,有26个同意缔结政府间条约,强化财政纪律——只有英国拒绝参加。

  这一步非同小可,这意味着欧洲各国在危机重压下终于抛弃疑虑,朝着未来统一的“欧洲国”迈进了一大步。

  可以推想,在不久的将来,一个真正统一的、强大的、内部得到合理整合的新的欧元区即将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而在较远的未来,一个面积超过432万平方公里、人口超过5亿、经济总量远超美国而稳居世界第一的超级经济体将出现在地球上。

(作者:西瓜子 来源:中国友谊出版公司《资本,让你看懂世界格局》)


青年文摘相关文章
青年文摘推荐文章
青年文摘热门文章

乐清上班族_微信公众号

乐音清和_微信公众号

有声杂志_微信公众号

网站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