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传
出生于北京一个普通的知识分子家庭。1996年,还在上高一时,在王府井逛街被发掘拍摄了第一条广告,随后成为广告圈中的知名模特。1997年9月,被导演张扬看中接拍了电影《爱情麻辣烫》,进入电影圈。大学就读于中国工运学院(现名中国劳动关系学院)。代表作:电视剧《倚天屠龙记》;电影《青红》《男才女貌》《南京!南京!》《好雨时节》《单身男女》等。
小时候住平房,每天放学就是玩
父母给了我一个很宽松的成长环境,他们几乎是不管我的,我没有被制约、被限制、被压抑的那种感觉,好像从来都没有。我记得,小时候,住平房,我每天放学就是差不多大的小孩儿,一块疯出去,然后天很黑才回家吃饭,再写作业。我印象当中,童年好像就是这样玩过来的。
而且,几乎从小学一二年级开始,我就变成我们一块玩儿的这拨小孩里面年龄最大的一个,所以我就变成孩子王了。除了爬树一直没有学会,像那种带头从特别高的墙上跳下来,或者练习打靶呀,在院子里面把废的作业本拿出来烤白薯啊……好像玩的都是特别男孩的这种游戏。好多时候,出主意的也是我,替别人打抱不平的也是我。
我比较像妈妈,妈妈比较像小孩
我妈身体不太好,从我出生开始,我妈妈就不工作了。她性格非常内向,有非常自闭的一面。她不是特别懂得跟人沟通,话也特别少。我每天看到我妈妈的样子,就是很安静地看书,做针线活——我觉得我妈算是比较奇怪的妈妈——她是我们全家人的一个中心,她是一个特别需要被保护的人。
我跟我妈,不太像母女关系,我觉得我比较像妈妈,我妈妈比较像小孩。只有碰到她跟我唠叨的时候,我才觉得我们是一般意义上的母女关系。从琐碎的事情到很大的事情,我妈妈跟我沟通的点都是很奇怪的。比如说工作方面,我妈妈觉得你不要演坏人就行,至于其他的,她都不会关注。然后我们俩花10分钟聊天,大部分是我跟她讲外面的世界。这30多年,妈妈几乎都是足不出户的状态。我对她要很照顾。我对那种独当一面、在家里拿主意的妈妈是很不了解的,因为我妈妈是完全另外一种性格的人。我觉得我性格里面——我前几年和人的沟通特别差——很恐惧也很抗拒和人沟通,对人群的这种恐惧和强烈自我保护意识,也许来自我妈妈。现在,情况已经好了很多。
测试的结果是我希望成为猫
这是1988年夏,在我们家的院子里,我抱着我养的第一只猫“花花”。养了不到一年,花花就丢了,花花之后再养的猫,在我初一的时候又走了。小时候住平房,周边的猫很多,我的猫每年也都会生小猫,所以对猫的感情很深。但是,一直到我20岁,我都再没养过小动物。20岁的时候,朋友因为要回老家,把猫送到我家,后来朋友不方便养了,我就养起来了。最开始养的狗,也是朋友不方便养,我帮着养,养起来了。多多在8岁的时候走了,我就想到领养一只,起码可以做到解救一只。在领养的过程中,遇到很多在做救助流浪小动物的朋友,他们付出很多,做着完全不求回报的事情,真的很被打动。领养回来的猫还是叫多多,也5岁了。我的宠物,其实是我父母的宠物,我只负责带他们看病,买食物。曾经做过一个测试,结果是我希望成为猫,猫有独立和享受孤独的气质和诡异的小聪明,而真正的我是狗,是忠诚友好、希望拥有交流的。
从小印象特深的画面,是我爸做饭的背影
我爸跟我妈是非常鲜明的对比。我爸爸是很热爱工作的一个人,现在70多岁,还是会有他喜欢的事情去做。我爸很有生命力,对生活非常积极,同时也是有担当有责任感、心胸开阔、不对别人有任何要求的一个人。我之所以没有完全像我妈妈这样封闭无为,还可以应付工作,很大程度是我爸的影响。
我从我爸身上感觉最多的,就是付出。从小印象特别深的一个画面,就是我爸做饭的背影——我妈是不做饭的,我妈吃了一辈子我爸爸做的饭。其实我爸从小学习很好,在很艰苦的条件下考上清华,在专业方面很有天分。我爸如果有一个很好的家庭后盾,在事业上面会更好——也就是五六年前,我才突然意识到,我应该承担家里面很多的东西,因为我妈妈五六年前开始生病,我就要更多地学着照顾家里人,学着去解放我爸。如果我面临家庭和工作的抉择,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家庭——好像是与生俱来的——我看到我爸是这样的,奶奶也是这样的,姑姑也是这样的,我家里人好像都是这种很能够为别人付出的状态。
我觉得生命的意义,就是传承。我发现,我慢慢地一天一天在成为他们,他们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其实你爱你的父母,或者你对父母可能有一些质疑甚至埋怨,但是不可否认,你身上很多的特质都来自他们。能有父母在身边,我认为是人生幸福的基础(我也明白这是不可能成为永恒的)。
到现在最好的朋友还是我们4个人
这是1995秋,我在昌平南口军训时与同学的合影——到现在最好的朋友还是我们4个人。其实我有两拨朋友,一拨是发小儿,一拨是高中同学,大家在完全不同的行业工作,平时联络并不多,但是只要聚会,永远是有很多话。在他们身上我看到了我的成长和我人生的某种可能性,观察他们,听他们讲他们生活的乐与忧,也是很有趣的事儿。我常常在想,如果我不做演员的工作,很可能走和他们一样的路,烦恼着他们的烦恼,快乐着他们的快乐。
张扬问我以后想干吗,我说想去上班
上高一时,我开始拍广告,不过我还是很正常地上学、下学,都是用放暑假或者是放学的时间去拍广告。我当时就是觉得拍广告挺好玩的,拍戏也是好玩的事儿,但是你真的问我把这个当成职业,我喜欢什么,我一无所知。
我记得当时拍《爱情麻辣烫》的时候,张扬还问我,以后想干吗,我说想去上班,做一个白领。我确定自己要过普通的生活,要上普通的院校。
张扬说你不要干这个,你还是回到学校,你就不要浮躁——我当时不知道浮躁两个字是什么,一直到慢慢大了,我才回忆起张扬这两句话的意义,我也是很庆幸身边的人一直给我清醒的影响。
2002年拍《倚天屠龙记》,每天都是被导演否定的状态——我觉得,其实在这之前,我可以说没有很认真地拍戏,但是我真的很努力、很认真地把3个月的拍摄工作完成,然后导演给了我很多肯定,也许那一刻我有一种被肯定的虚荣,更多地,是我从很认真地做一件事里面发现乐趣,从那个时候我就肯定自己要做演员。
当你多次走到深深谷底时,就可能变得有弹性
在演艺生涯当中,《南京!南京!》对我来说真的是很重要的。换了很多角度,逼着我成长了很多,用陆川的话说,就是迅速地催老。我把自己放进这个历史去了,拍完的时候,我觉得确实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就是好像自己一直被否定,好像一次又一次到了承受的极限——这种否定不光是别人的,还有自己对自己的强烈不满。这带给我一个很大的影响,我觉得我拍戏的底线越来越低,然后,我觉得自己不能比现在更差了,不能比现在更不堪了。但其实当你有很多次这种走到很深很深谷底的时候,你就可能变得有弹性。如果你舍不得把自己往前推,可能就会像一根皮筋一样,弹性永远是有限的,绷太紧你可能就断了,因为你舍不得让自己低下去。
拍《南京!南京!》我觉得自己使劲儿使大了,就是几个月里面很厌世,或者是对很多东西抱有灰色的情绪。我问自己做演员值得吗?我把自己的生活状态变成这样,我真的在怀疑这件事情!我记得那个时候走出去的方式就是不停地听郭德纲的相声,很认真很认真地听,听到特别熟悉。如果有个人站在我面前说他的相声,我都可以跟着把下面的说出来。可能这对当时的我来说,是非常有效的治愈方式。
努力打破漂亮带来的局限
过去的我,通常会被形容为很清纯。我的外表和气质,完全来自我妈。我翻出我妈妈年轻时的照片,发觉我小时候跟她特别像——除去五官上的像,还有神态也特别像——其实到现在,我妈还有一种很少女的神态。人们说我漂亮,这种漂亮带给我的,可能是我做(演员)这个工作的敲门砖。我始终认为,(漂亮)这个东西,对于生活和工作来说,都是一个好的东西,应该是好好珍惜的。但在工作方面,有时候它也会带来一些局限。这种局限可能是潜意识里的,就是因为你可能被说有多么漂亮,这个镜头很漂亮,这个侧面很漂亮,也多多少少有意识去找漂亮这两个字的原因,然后你会这样去做。其实,在表演层面,漂亮会带来一定的障碍。所以,我现在是要努力去打破(漂亮)这个局限。也许没有这个(漂亮),表达会更自由吧?
我要更放松地去看待感情
最近我主演的《单身男女》,是我第一次接触这样有喜感的一部戏。戏拍完了,带给我很大的启示是:其实无论结局怎样,我在过程中的放松,在过程里的享受,在过程里有多少次笑声,比结果更重要——启示我要更放松地去看待感情。我始终是相信爱情的,因为父母的婚姻,可能让我一直对婚姻有特别大的信心。
很多人很多时候碰到这样的问题,就是你看到你很爱的、觉得很好的一对人分开了——其实你从一段感情走出,除了你把美好的东西留下,不好的东西变成你的一个所谓的经验之外,我觉得更重要还是你自己要坚信:这个人不对,一定有更对的人在等着你——跟你走得最久的,就是更对的人。
只有你尽量地做自己
我一听到别人说娱乐圈是大染缸,我就觉得特别特别气愤。我就觉得首先说这些话的人,一大半都不是这个行业的人;然后,如果说这个话的是这个行业里面的人,我也不知道你到底经历过什么事儿,因为我始终认为事在人为,所有的事儿都是跟你有关的……我觉得我真的是用了四五年的时间,才学会去接受别人对你的好或者不好的评价——我只能说慢慢地习惯,这个不是针对我身上某个特质,是因为我站在这里,我今天是一个演员,是我身份的问题,也许我自己不是完全认同我自己的身份,因为回归到自己的生活里面,我又觉得我凭什么被关注呢?我是这么平凡的一个人,我是这么的普通,然后,为什么对我的要求这么高呢?或者说,为什么对我有这么多奇奇怪怪的猜想呢?这些为什么,说到最后,我会告诉自己,只能你尽量地去做自己,你不要管别人怎么评价……
30岁,变化的分水岭
30岁对于我来说是一个很大的分水岭,之前有很大的变化,是怎么样的过程?好像就是30岁前后吧,我对自己突然有一种厌倦。我对自己很好奇,我到底是一个怎么样的我?我所有的行为是真正的我,还是说所有的行为让我成为那样的我?我已经弄不清楚了。可能是从小没有什么压抑,不用很反抗才能获得什么,反而让自己变得更乖了——就是更知道自己应该要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但是慢慢大了,我就觉得,可能我太小就给了自己太多教条,我自己真正想做什么,那些内心真正冲动的想法、更愚蠢的想法、更不淑女的想法、更加有欲望的那些表达(都被压抑了)……其实,我应该让它们有机会释放出来,我应该给自己机会重新认识自己。所以,我一直在做一个努力:就是更直接地去表达,看看真正的自己到底是怎么样的!有了这些想法之后,可能我在做一些选择上面,相对就会大胆一些,可能这样的结果就是给别人的感觉,她有这样、那样的一些变化。
在微博上我会很谨慎
用微博我不算太勤,一个礼拜一次,或者是两次。这种交流的模式应该算是一个好的模式,起码有了一个你有主动权的地方,你可以主动说话的地方。但是也是因为——我可能——有的时候太过谨慎,就是思前想后的事情很多,也许最后反而是不说了,不发了。所以微博对于我的意义不是多么的大,就是觉得好玩的东西发一下,真正碰到想说的时候就是会反复掂量的。
“宅”的定义就是在北京跟父母在一起
我是个宅女。宅在家里做什么?我其实就是呆在家里面陪着家人,我几乎没有过自己一个人在家里面的经验。可能只有在拍戏的过程中,没有我戏份的时候,在剧组自己的房间里真正地一个人独处过。除此之外,只要回到家里面,就是永远跟父母在一起,我没有一个人在外面住过,就是跟父母一起住。对于我来说,宅的定义就是在北京跟父母在一起。可能一周也不下楼,就是在家里做做饭,聊聊天,说说话,可能一天很快就过去了。如果是在工作当中,碰到在外地,可能我就是很喜欢在外面走。我去年在香港拍戏,只要不拍我的,我就一个人走出去,坐公车或者是坐地铁,一个人到处去散步,然后去走。我也可能去电影院看看电影,或者是到楼下买东西回来在房间里煮来吃。所以我在剧组能够交到朋友的机会不是特别多,因为我不是特别喜欢永远一大堆人永远在外面吃饭的这种感觉。这就是我在工作时和在家里时两个极端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