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我的”美丽宣言

  你拥有什么样的美?不同年龄的人给出了不同的答案。

  20~29岁:时尚、活力、可爱、率真、中性。
  30~39岁:独立、知性、魅力、精致、性感。
  40~49岁:母性、温柔、优雅、成熟、自然。

  生活在今天的都市女性,几乎没有不了解美的。服装、护肤品、化妆品、香水……各国品牌、无数选择摆在面前。广告、杂志、电视、网络……美的信息无处不在。

  行进在快车道,散步在地球村的新一代中国女性,对于“什么是美”的理解也在不断变化。她们不满淹没于群体的盲动,对美有更高的追求。她们改变美丽态度的动因是什么?60/70/80/90,主流的几代女性在以怎样的姿态追求美?她们对美的观念呈现怎样的趋势?关于美,她们终极的追求是什么?

  作为一本为中国女性而办的杂志,《心理月刊》把探询的眼光投向她们。我们在北京、上海、成都,与数十位不同年龄的中国女性的代表深度对话,深入探索新时代中国女性的美丽价值观。在此,将我们的部分发现与您分享。

  渴望自由

  “面朝大海的房子,不用工作,悠闲自由,想干嘛就干嘛。”“攒足钱,提前退休,去遥远的地方旅行。”“做我想做的事,说我想说的话。我为什么要为别人活着呢?”“时间自己分配,享受自己的生活。比如学芭蕾,趁我现在腿还能抬起来。”

  谈及梦想,受访女性都谈到自由,80/90后尤其渴望自由。她们为什么感觉不自由?是工作、生活对她们的束缚更大,还是她们强烈地“感受”到这种束缚的存在?

  传统中国强调集体主义,人们不太有“我”的概念,在很长一段时间也没有“美”的存在空间。随着改革开放,公共文化日渐兴盛,悄悄影响着我们的价值观。1980年代初在知识分子圈内兴起的文学、美学、哲学、心理学热潮;1990年代,以《ELLE中国时装之苑》为首的时尚、生活类杂志的进入,家庭、情感主题影视剧的热播;21世纪,网络使地球变成了平的,人人都可以拥有自己的博客、微博空间……“我”的声音越来越强大。“我”越想扩张,就越感受到“我们”的压制——现实中的“我们”以及内心的“我们”——知道了什么是自由,才更感受到束缚和不自由。

  “每代人都给社会带来了新的价值观。”AIR PARIS咨询公司的Nora总结:“60后是先锋,她们的任务是追赶上其他国家,确立稳定的生活状态,她们也开始学习什么是美,在寻找美的定义;70后是自我觉醒的一代,她们意识到自己的空间更大,能做自己喜欢的工作,更寻找自己想要的东西,她们比60后更奢侈,也更了解美以及各种美容产品;80/90后是追逐自由的一代,她们喜欢扩张自己,发展新东西。”

  大胆体验

  在和这些中国女性的对话中,出现频率比自由更高的词是“旅行”、“旅游”。几乎所有接受访问的女性都会去旅行,这也是她们梦想生活的重要内容。心理治疗师米杉在《梦的真相》中这样解释旅行的喻义:探索生命,探索新的方面,走向新的目的地,感受自由与开放。有位女性在访问中说:“世界是我的家,我愿意去看看。”

  旅行,就是扩张自己。即使没有在旅行,她们的心也是开放的。在拥有多样化选择的都市生活中,在对美的寻求中,她们在新的领域大胆探索,运动、节食、按摩针灸、护肤、化妆、中药调理……她们使用过的护肤化妆品几乎涵盖市面上所有国际知名美容品牌,对于整形及微整形的接受度也很高。60后表示自己是“时尚的”,70/80后更是对美容产品如数家珍。“越年轻的人对美的宽容度越大。”《嘉人·美妆》杂志主编张弛说,“新一代的人对美没有那么明显的底线,他们不会抵触新鲜的美的观点。越年轻,给自己的限制越少,越来越美无禁忌。”

  Nora看到的是:“她们想要经历、体验生活,希望去发展、建造自己的世界。她们想体验新的文化,寻找新的东西,从而获得灵感。她们不断打开自己,扩展自己,迎接新事物。她们有一种开阔的想法,就像没有限制一样。现代中国有这样惊人的能量,有部分来自于此。”

  旅行,探索、体验、感受自由,她们探索的步伐越来越大,但是她们总归还是会回到家人、朋友当中。谈及整容时,成都一位39岁的女性说:“要是早几年,我一定会去做,我自己觉得好嘛。那时候没结婚。现在我打了一个耳洞,老公会说天然的耳朵你为什么要在上面打个洞?”对于美,她们非常重视与环境的和谐。

  各式各样的美

  温柔的、野性的;内在的、外在的;经典的、时尚的;完美的、独特的;知性的、中性的;母性的、可爱的;成熟的、青春的……受访女性列出了那么多种不同的美。并且,每个女人讲到自己的美时都会有两三个形容词,根据不同的年龄而有所改变。

  我们采访的9位各领域专家几乎都同意:我们已经到了多元化的时代,美的标准也多元化了。今天,美的定义变得更丰富,也更复杂了。

  造型师唐毅说:“改革开放以前,中国的电影明星大都有饱满的脸庞、健壮的身材、浓眉大眼、特别端庄,具有中国的传统美。世界交融,让人们的审美观有了很大变化。当年吕燕的出现,对于公众审美是一次不小的冲击;之后李宇春的出现,大家开始讨论中性美。你会发现这个时代对美的包容性更加宽广了。主流审美的标准并没有发生改变,但在此基础之上,大众的审美被延伸和扩大了很多。再看国内明星,像赵薇、章子怡、范冰冰、李冰冰,这些离传统美比较更近的人,她们的美也越来越具有个人特点。

  女性美本来就像自然界给我们的美感一样,是丰富的。审美丰富化了,我们需要它更丰富化。”

  “美的形象是怎样的?”三地的中国女性几乎都认为:“身材要黄金比例,前凸后翘,要有透着红润的有光泽的摸上去好像瓷娃娃的皮肤,瀑布般顺滑发亮的头发,大眼睛、高鼻梁,打扮入时……”可见,在众多美的模式中,时尚美、青春美、身体美在今天的社会占据上风。人们知道女性美有很多种,但她们还是想拥有社会赞许的美。

  一项整体修炼

  关于美,人们提及最多、认为最关键的是“气质”。气质是什么?“服饰得体;妆容精致;发型顺眼;整体搭配协调;带着笑容,宽容,从容,举止谈吐让人感觉自然舒服……”不同女性给出的答案略有差异,共同点是:既与内在修养有关,也与外在观感有关,是一种由内而外散发的魅力。受访女性都同意:美很重要,不仅外表,也包括内在。一位受访女性这样说:“我们没有放弃对外在的追求,也没放弃对内在的追求。”

  她们甚至更重视内在美。在我们的数据调查“你认为美的关键是么?”中,62.5%的受访者选择“微笑面对生活的好心态、个人修养”。只有不到8%的人认为天生长相、身材最重要。

  被问到“你什么时候感觉自己美”时,两位受访者说:“心情好的时候就会觉得美。”“要是把会议主持得非常好,觉得自己说得特别好,把一个东西掌控得非常好的时候,就有种超然自信。”符合社会标准、得到夸奖会让女人感觉很好,但感觉美对于她们更加重要。

  社会审美观的改变在“选美”上可见一斑。经常作为选美比赛评委的整形医生陈焕然说:“酷似张柏芝的人造美女贡米去参加一个选美比赛,第一轮就被淘汰了,因为她内在没有什么东西。近年来,当选美冠军的并不是最美的,社会现在赋予选美冠军更多的要求,形象代言人、文化使者……光是容貌出众是承载不了的。”

  长相、身材已经不是最重要,人们更加关注整体的美感。这给大多数不那么符合传统审美标准的女性带来了解放,也对她们“美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朋友对我的评价是时尚、自信、会创造美。”一位上海读者这样说。她们对时尚的理解不仅是外在的时髦,更是一种创造美的能力。美对于中国女性来说,是一项长期的整体的修炼。

  找到自己

  无论专家还是普通受访女性,都谈到社会审美观还不够成熟。“中国需要更好的美的教育。虽然大家知道美的形态很多,但是很多人对于美是什么还比较模糊,并不了解什么样的美对自己是合适的。很多女孩去发廊做头发不满意,也是因为这个行业缺乏美的教育。”

  虽然这样说,唐毅还是更多看到:“人们会越来越有个性。我们会在拿来主义之后,融入自己对美的观念,建立一个新的标准。每个人都会分析,不会盲从,有更多的人知道,有些美是用来欣赏的,有些美是用来追随的。在八九十年代,会出现新娘们化完妆都一样,新郎找不到老婆的情况;但是现在这个时代,更多的人知道什么适合自己。每个人都知道,我可以做自己,做最美的自己。”

  陈焕然也看到这种理性的回归:“拿着照片来整的人也少了。现在找我们的90后最多,她们会要求在哪里有所改动,并不是要整成某个人的样子。这说明新一代更有独立的思想、独立的审美了。”我们的调查数据显示,中国女性推崇的美中,“展现个人特点的美”和“自然无修饰的美”选择者占80%以上,而选择“走在流行前端的美”的人不足3%。

  对数十位中国女性的访谈结束后,Nora说:“我感觉她们有找到真实的渴望。她们从来没说我想像某个人,她们有自我意识,她们要自己的真实性。寻找真实感,就是重新定义什么是真实,就是去寻找事物背后真正的意义。我为什么做这件事情?对生活的意义是什么?这种更深层的思考在新一代女性中更多。物质是载体,她们在其中寻找事物真正的含义。”

  Nora把这种对物质的态度比喻成“驯化”:“就像驯化动物成为宠物,她们驯化化妆品,使之成为自己的一部分。她们包容了很多,但是仍有‘中国人’的概念。品牌教化中国女性如何妆扮自己已成为过去时。她们在扩展自己,到一定程度,她们会要不同的,要更多的东西。”

  在我们的访谈中,很多中国女性对自己钟爱的品牌提出了建议,比如,能否推出定制服务——专门为我调配适合我的那一瓶面霜?很多人担心已经在丰富的物质选择中迷失的80/90后中,也出现了惟一一位提到要自己创立品牌的女性。

  传统与商业,都曾深深影响着中国女性的审美观。但是,她们一直在不断探寻美,她们的美不断变化,而且,她们没有停下探索的脚步。

  中国女性未来的美是怎样的?留待每个中国女性自己去创造。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微信公众号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