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一不小心就转发了假消息

你曾经在朋友圈转发过假消息吗?为什么人们那么容易受骗呢?
  10年前,美国曾经出现过“食肉香蕉”事件。许多电子邮件散布这样一条消息:
  “一种进口香蕉会让人感染‘坏死性筋膜炎’。这是一种罕见的疾病,患者的皮肤会变成黑紫色,生疮脱落,最终从肌肉和骨骼上剥离。为避免引发恐慌,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正试图掩盖这种爆发的流行病。面对这种情况,邮件传播者鼓励读者将这条消息转发给自己的亲朋好友。”
  这样的消息显然是无稽之谈,但它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迫使美国疾控中心专门发布声明来谴责该谣言。
  然而声明非但没有抑制谣言,反而适得其反。短短几周内,美国疾控中心就收到许多苦恼的人打来的电话,美国疾控中心甚至不得不专门设立一个“香蕉热线”。事实遭到进一步的扭曲,到最后,人们甚至把疾控中心当成了谣言的来源。
  我们或许会嘲笑这些牵强附会的谣言,但事实上,我们的逻辑思维缺陷也会促使一些错误消息广泛传播,例如:艾滋病病毒完全无害,补充维生素即可治疗艾滋病,等等。
  为什么在确凿的证据面前仍有那么多错误信息在广泛传播?为什么试图消灭谣言的种种举措只会适得其反?
  问题不在于智商。最近的一些心理学研究或许能提供答案,让我们意识到,编造一条能够绕过大脑欺诈过滤系统的谣言是多么简单。
  人类都是“认知吝啬者”。为了节约时间和精力,我們的大脑在面对谣言时往往仅凭直觉,而不是运用逻辑分析。
  举个简单的例子。请快速回答以下问题:
  在摩西方舟上,每种动物有多少只?
  玛格丽特·撒切尔是哪国总统?
  虽然已经事先提醒参与者留心不准确的描述,但仍有10%~50%的人没有注意到问题中存在的错误:方舟的建造者是诺亚,不是摩西;撒切尔是首相,不是总统。
  这种现象被称作“摩西错觉”,它说明我们多么容易把注意力只放在要点内容上,而忽视细节信息。“虽然我们知道应该关注事实和证据,但还是会不由自主地跟着感觉走。”南加州大学的艾琳·纽曼说。
  纽曼表示,迄今为止的研究表明,我们在做出本能反应时只会考虑以下5个简单的问题:
  1.消息来源是否可信?
  2.其他人是否相信?
  3.是否有很多证据支撑这种说法?
  4.这是否符合我所掌握的其他知识?
  5.这个故事讲得好不好?
  然而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对每一个问题的反应都会受到外来信息的干扰,而这些干扰信息与事实毫无联系。
  比如上面提到的两个问题:其他人是否相信?消息来源是否可信?
  “我们往往会相信自己熟悉的人,看到说话的那张面孔次数越多,就越会相信他说的话。虽然此人并非专家,但我们在作出判断时几乎不会考虑这个因素。”纽曼说。
  另外,我们还会忽视支持这种观点的实际人数。当持有该观点的人不断在电视节目上阐述自己的理念时,便会让人产生一种错觉,误以为这个观点十分流行,并且已经被人们广泛接受。因此我们很容易相信这个观点。
  除了这些,我们还会考虑一段内容的认知流畅度,就是说,它是否讲了一个让我们容易产生画面感的连贯的好故事。
  “如果某个说法让人感觉流畅且易于理解,那么我们就会自然而然地希望此事属实。”纽曼说。倘若这种说法与我们的预期相符,那就更容易让我们相信。
  一段有画面感的流畅故事可以瞬间提升某种说法的认知流畅度,从而增强它的可信度。
  在最近的一项研究中,纽曼向志愿者展示了一篇声称某著名摇滚歌星已死的谣言文章。倘若配上这个歌星的照片,就更容易让人相信文章的说法。原因很简单,因为这种做法更容易让这个歌星出现在人们的脑海中,从而提升这种说法的认知流畅度。
  借助易于阅读的字体或者口齿清楚的发音,也可以提升认知流畅度。
  鉴于这些发现,你应该会理解“食肉香蕉”的谣言为何传播得如此广泛。
  首先,由于这封邮件来自你信任的人——你的朋友,因此其可信度增加,并看起来已经非常流行。
  其次,这个概念本身非常生动,而且很容易让人产生画面感,它拥有极高的认知流畅度。
  最后,如果你恰好不信任美国政府,那么他们故意隐瞒事实的结论便与你的世界观完美契合。
  希望大家在看到任何稀奇古怪的文章或视频时,先要问转发的人:“文章来源是哪里?是谁写的或者拍摄的?”而不要盲目地转发。
  如果你知道是假的,就一定要说清楚;如果你明知是假的还故意到处散播,那你就是谣言制造者的同谋。

青年文摘相关文章
青年文摘推荐文章
青年文摘热门文章

乐清上班族_微信公众号

乐音清和_微信公众号

有声杂志_微信公众号

网站推荐